..續本文上一頁欲劫行伴,其中一人,先與婆羅門子親善,先來告語,于初夜時賊發,汝密舍去,勿令伴知,婆羅門子聞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語伴,懼畏諸伴害此一人,伴墮惡道;若默然者,賊當害伴,賊墮惡道。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斷此賊命,叁惡道報,是我所宜。衆伴皆言,卿是勝人,雲何作惡,婆羅門子,具說上事,諸伴發菩提心,群賊亦然。”
五由初願:菩薩自初發菩提心,即願爲衆生受苦,故常居惡道,願救衆生苦,如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乃至饑荒之世,身爲大魚,令衆充饑,或放光加被,令衆生脫苦等,名代受苦。
六同真性:願是修善,苦由惡因,若善若惡,同是真如性具,菩薩據真如自性所起之大願,恒至真如性具之苦處,悲心救苦,是名爲代。
七法界身:菩薩證得實相理體,以法界爲身,自他無隔,物我一如,觀衆生苦,猶如己苦,恒思救濟,是名代受。
雖然,菩薩以平等心,願意恒代一切衆生受苦,但必須有緣,方可沾益;無緣衆生,是無法代受。因此,現實世界,苦惱衆生仍然無量。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總結回向行願無盡。即使“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普賢行願普皆回向無有窮盡,且盡未來際”,念念相績,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熱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此總結叁處回向。以上所說十大願王,是地上菩薩,或十地後心法身大士,所圓滿具足的願行。故言:“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初發心菩薩,應該于此十大願王,一一發願,努力實行。若能依願起行,隨順趣入,十大願王,則不但能下化衆生,“能成熟一切衆生”,且能上求佛道,“隨順”趣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能一一實踐十大願王,成熟一切衆生善根,而令自己趣向無上菩提的人,則必然“自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自己隨順十大願王,又“能成熱一切衆生”,便是回自向他,亦即是回向衆生。因行此十大願王,而“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回因向果,亦即是回向菩提。由隨順趣入,具足圓滿十大願王,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就是回事向理,亦即是回向實際。
回向衆生,是饒益有情戒;回向菩提,是攝善法戒;回向實際,是攝律儀戒。
又回向衆生,是緣因佛性;回向菩提,是了因佛性;回向實際,是正因佛性。
又回向衆生,得方便菩提;回向菩提,得實智菩提;回向實際,得實相菩提。
又回向衆生,能成就解脫德,證方便淨涅槃;回向菩提,能成就般若德,證圓淨涅槃;回向實際,能成就法身德,證性淨涅槃。
故知菩薩,若能于此十大願王,隨順趣入,圓滿具足,則能回向衆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即可攝叁聚淨戒,可顯叁種佛性,可得叁種菩提,可成就如來叁德秘藏,可證叁淨涅槃,其功德之大,實在不可思議。以是之故,一切善男子,及汝善財,于此十大願王的種種義理,及其功德利益,應如是知,故言:“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正是結勸善財,及華藏海會諸大菩薩,應知十大願王的功德利益,微妙難思,應該發心學習。
(2)行願功德殊勝
1.校量聞經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初句是出能校量的人,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又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七衆佛弟子。次兩句是顯所校量物品之多而且勝。“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是明受施者之多,“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是供養福田勝,“經爾所佛刹極微鹿數劫,相續不斷”,是顯布施時間之長。
普賢菩薩說:七衆佛弟子中,假如有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如是衆多美妙而且殊勝的供養具,于如是長時間布施供養殊勝的福田,所得功德,當然廣大難思。但若複另外有人,僅于短暫的時間,聽聞此願王,一經曆其耳根,所得功德,比前以衆多上妙七寶及人天安樂,經無量劫布施無量衆生,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正顯聞法功德的殊勝。因爲七寶布施,是有漏法,功德雖多仍然有盡;聞經功德,是無爲法,能出生佛果菩提,故雖少而利益無窮無盡,其勝劣之分,不言可知。
2.總明諸行勝用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前文已經簡單說明:得聞十大願王的功德難思,今再詳細說明受持,讀誦,書寫此十大願王的功德更勝。“或複有人”,是明受持之人,“以深信心”,明能受持之心勝,“于此大願”是明所受持之法勝。受持有十種:
一書寫:即是親手抄寫經典,或出資印經,流通正法。
二供養:以香花等物供養經典。
叁轉施:自己所寫所印的經典,轉贈他人閱讀,或以自己讀誦經典功德,回向施與法界衆生。
四聽聞:常往講經法會,多聞佛法。
五披讀:披覽閱讀,大乘經典。
六受持:信解受持經中所诠的義理,恒不忘失。
七開示:將自己所理解經中的義理,開示教導,其他衆生。
八諷誦:記憶經文,常自背誦。
九思惟:聞教或讀誦經典,常自思惟,經中要義,求生慧解。
十修習:依所了解的義理,如法修行。
今經文中但舉受持,讀誦,書寫,兼前聽聞共五種,“乃至”二字,是該攝其余五行。“以深信心”,是以深刻而堅固的清淨信心,“受”是領受,“持”是憶持,對經本曰讀,離經本背念名誦。書寫,是抄寫。古人欲想輾轉流布佛經,唯有抄寫,現代科技發達,由石刻木雕,鉛版印刷,演進爲電腦打字,甚至影印;只要發心出資,便可以大量出版佛經,無需要自己抄寫了。
“四句偈”,明受持法之少,“速能除滅”以下,顯得益之多。“五無間業”,指弑父,弑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等五種惡行,是最重的罪業,能招致五無間地獄的果報。五無間獄是:
一趣果無間:犯五逆罪的人,死即直趣地獄,無中陰身,亦無間隔他生的時間。
二壽命無間:從初墮入地獄起,至百千劫,日夜受罪,無有間斷。
叁身形無間:罪人看見自己的身形,遍滿整個地獄。
四受苦無間:地獄中種種刑具叉棒,日夜相加,苦楚相連,從年竟劫,無有間斷。
五受報無間:日夜受罪,死已複生,生又複死,經無數劫,如是無時間斷。
地藏經觀衆生業緣品中,地藏菩薩告摩耶夫人言:“又五事所感,故稱無間。何等爲五: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叁者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剉斫镬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熟鐵澆身,饑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五者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現在,普賢菩薩說:得聞十大願王的人,若能受持,讀誦,書寫,甚或少至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便能迅速除滅五無間的罪業,即得免墮五無間地獄受苦。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
世間衆生,身有老、病、死,心有貪、嗔、癡,故說:“身心等病”。依涅槃經說:人身致病的原因有五:謂因水,因風,因熱,四者雜病,五者客病。客病可分四類,一非分強作致病,二忘誤墮落致病,叁刀杖瓦石所擊致病,四鬼魅所著致病。至于心病發生,亦有四緣,一踴躍,二恐怖,叁憂愁,四愚癡。無論任何因緣致病,無論患上任何病,皆由宿世惡業所感。
衆生由無始時來,所作惡業,多如佛刹極微塵數,是以招致身心重病,導致種種苦惱。今因聽聞,以及生深信心,受持、讀誦、書寫十大願王的功德,即能迅速消除五無間業,與往昔所作多如佛刹極微塵數的一切惡業。可知離惡業的功德,是可等的殊勝。
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此說離魔障的功德勝用。焚語魔羅,譯名殺者,因爲魔能殺害修行人的慧命,是生死的根本。“一切魔軍”,是顯魔衆多,今略言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叁五陰魔,四死魔,是生死果。又魔軍,指以下所說鬼神,皆屬天魔之軍衆。
“夜叉”,譯名捷疾鬼,手執兵器,飛行于天空,到處擾亂修行人。“羅刹”,譯名食人鬼,心地凶惡,專食衆生血肉,以養己性命。“鸠槃荼”,譯名守宮神,亦名甕形鬼,以其醜陋難看故名。“毗舍阇”,譯名啖精氣鬼,專吸啖人身精氣,屬于餓鬼中稍勝的鬼類。“部多”,譯爲大身,亦名自生,此類若從父母生者名夜叉,自己化身名部多,此等鬼神,飲人血,食人肉,能禍害于人,屬于惡鬼之類。但對于聽聞十大願王,並能深心信受,受持讀誦書寫的人,此等諸惡鬼神,悉皆遠離,“或時”受願王威力感化,還會“發心親近守護”受持讀誦書寫十大願王的人。
3.通明五果利益
是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