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說略指廣
“複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說不能盡”。
此爲別陳行果中第二明果德,果德即由本地因行所修成之佛果功德。于中分叁;今初說略指廣,明此文相雖略,詳言之,則甚深無量。
複次、承上起下之詞。此爲釋迦佛總告曼殊,彼藥師如來因中所發誓願,不思議力。無量無盡;其佛果所成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所畏等威德,及其琉璃國土莊嚴,亦皆無量無盡;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說不能盡。
劫者,梵音劫波,此譯時分,即時間,或時代。但唯言時分,或時間,時代、則儱侗不能指出久暫幾何,故劫有二義:一、通義、即如言時分、時間等,自一刹那、一忽、一秒,乃至萬年億兆兆年,皆爲時分時間或時代之通稱;是則一劫之言指一刹那耶?抑萬年萬萬年耶?殊不易別,故有第二別義。別義者,即經中所說小劫、中劫、大劫。若唯用一劫字,即指大劫而言;若作小劫、中劫時,即以小字中字標明故。大劫解釋,經論不一,大抵謂世界經一度成住壞空爲一大劫。但此世界,非僅吾人所居地球,一地球一日月輪等組成一小世界,乃由千小世界組成一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組成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組成一大千世界。此千兆地球千兆日月輪所組成之大千世界,與天文學家所謂之星雲系,星海系相等。此大千界最初空洞,漸次而成,漸次而住,漸次而壞;如一小孩,未生尚無此人爲空,生後漸長至十八歲或二十歲爲成,自二十至四五十之壯年爲住,自是以後,漸趨衰老而至滅壞,複歸于空。故其成非一朝而成,壞亦非一夕而壞也。經論中通說:由二十小劫,成一中劫;由四中劫成一大劫。一小劫假設以世界人類之歲月爲標准而言,則如一個八萬四千歲之人,經百年減一歲,乃至減至十歲,爲一減;複由十歲倍增廿歲,廿歲倍增四十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爲一增;如是輾轉一增一減爲一小劫,此其時間已超吾人思量之境,則出二十小劫積成之中劫,八十小劫積成之大劫,其時間之渺遠爲何如矣!今言藥師之功德,若一劫,若一劫余,皆說不盡,則其功德之無窮無盡可知矣。
複次、大劫由空而成,其先成者,爲大梵天,由大梵天而成梵輔天,梵衆天,而欲界諸天、而人間、而叁惡趣;其壞時則先壞叁途,次壞人間,次壞欲界諸天,次壞梵衆,梵輔,最後壞大梵天;故成時則由上而下,壞時則由下而上也。而大梵居成之初,壞之後,故其壽命最長六十小劫。因此、大梵嘗以世界之父主自居。但此不過一小世界主耳,非小千中千大千世界主也。然大梵既居爲父爲主之地位,能生萬物,主宰萬物,有此思想,有此理論,故在其下之衆,亦奉之以爲父爲主,作爲依歸。但自佛教觀之,彼大梵天雖爲一小世界之主;實不爲一小世界中衆生之父,蓋其六十小劫未生之前,亦由衆緣和合,隨業感報而生,六十小劫既壞之後,亦由業盡報終,衆緣離散而滅。大梵因福業之勝,感受大梵天福報,福窮則大梵天之報亦滅,安有所謂綱維萬物主宰萬物者哉!
戊二 舉西喻東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此以西方極樂世界之功德莊嚴,喻東方琉璃之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故標名舉東喻西。彼琉璃世界,因藥師之願力所成,一向清淨;其教化衆,若主若伴無有女人。古今學說,有以世界源清流濁,如中國之道教,明世界本自然虛無清淨,後因刁巧讦詐,即流爲濁;有以世界源濁流清,如西洋之進化論,謂自蠢濁野蠻進至文明優美,然皆不及琉璃世界,一向純清潔淨,絕諸雜染。又淨土者,對穢土說,如娑婆穢土,以衆生堪能忍苦得名,遠非淨土可比。無女人者,非指其土專有男人,蓋男女乃相形相對而立,無女相故亦無男相,其土衆生,純屬清淨化身,無卑劣相,唯丈夫相,如色界天亦無女人;故其既無女形,即超欲界宇宙,以欲界爲五趣雜居,一切皆有陰陽性故。陰陽性中含矛盾性,相反相成,由矛盾暫得統一調和而生,亦由矛盾終必分散離別而壞。由此欲界五趣雜居,如人同分中,有陰陽男女性別,陽勝陰劣,差別見生,乃至其余諸趣亦複如是;故唯淨土無男女相,具足丈夫清淨莊嚴相也。
惡趣者,有叁惡趣,即地獄、餓鬼、畜生,若立阿修羅,即有四惡趣;但阿修羅福大,居天鬼之間,非專惡趣。又阿修羅,幹達婆等,皆爲雜趣所攝;彼佛國土,既超欲界,何有惡趣?即苦之音,亦不可得。彌陀經雲:“彼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東西雖別,淨土一也。
其土清淨,琉璃爲地,往來之道,金繩爲界。城、爲聚居處之界垣,如本寺之圍牆。阙、乃二重臺觀間之阙道,亦即城門上之樓屋。宮、爲高深廣大之廈。閣、爲樓閣,乃屋宮上之小樓。軒、乃屋檐,屋檐間橫屋亦曰軒;軒之本義,乃車前之檐高起者,故屋檐前高朗之屋,亦稱爲軒。窗、即窗戶,亦通車軒上之窗戶。羅網者,以寶絲網羅覆空中,亦通車上之幰蓋。七寶者:金、銀、琉璃、真珠、瑪瑙、珊瑚、琥珀。七寶爲世間所珍貴,舉以喻其世界莊嚴,與西方之極樂相類。以此經恰說在《阿彌陀》或《無量壽》或《觀無量壽經》後,故舉極樂依報莊嚴以此觀琉璃之依報莊嚴也。
戊叁 贊伴顯主
“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诃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衆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主、即藥師,伴、乃輔弼左右之日、月二菩薩。藥師功德不可思議,故贊其伴以顯其主。
梵語刹多羅此言國,或言土,或言世界。但經中言國土世界,亦異亦同:如經中言摩竭提國、迦毗羅國等,則與今世所言之國家相等。若言藥師佛國、極樂國土等,即與世界相類。此言于其國中,即指藥師佛國。日光、月光,皆系正報莊嚴。前第一願雲:“願我來世得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至“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是則其土佛及衆生,皆已如琉璃,光明熾然,內外明徹;日月之光,如螢火耳,何足比耶?又如空居天以上自身有光,即不須日月。則日月之光,于今日吾人所居黑暗無光之地球照之則可,于琉璃世界則何須此耶?蓋琉璃前當喻之如蔚藍清空,此蔚藍清空,固晶瑩明潔,然若加之以日月光,則更顯其清且明矣。故日月之名,乃依此土而立喻,顯此二菩薩爲彼衆中之上首,位居等覺,次補佛處。如此界之文殊、彌勒,極樂之觀音、勢至,皆如衆星中之日月也。又日光補藥師之後,月光補日光之後;亦猶彌陀、觀音、勢至之相繼。
正法寶藏者,諸佛之心印,衆生之慧命,修行之途轍,非位居等覺之大士,焉能勝此傳持不失之任?由信受藥師之正法寶藏而得理解,由理解而實行,由實行前取證,方可謂之悉能受持。又正法住世,如佛日麗天。燃智慧炬,摧邪見幢,爲無量功德法財所聚集之處,故曰寶藏。由有信解行證之人,方可傳持流通,否則散失隱沒,佛種不發;故藥師之教化,即由是二菩薩之流傳得以行世也。是二菩薩之功德如是,則其佛之功德更可顯知矣。
丙叁 勸信願生彼
“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既明彼佛依正莊嚴功德,故勸有情發願求生。比丘、沙彌、優婆塞,皆得名善男子;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夷,皆得名善女人。此之七衆弟子,若具信心,昔得往生琉璃世界。蓋佛法如寶藏,非信手莫能入;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若信自心量同法界,十方佛土唯心所現,維摩诘經所謂:“衆生心淨故國土淨;衆生心垢故國土垢”;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發願修行,求生不離自心之藥師琉璃世界,何難之有?又、此經明佛果功德,勸信求生,亦如彌陀等經之勸發願往生。複次、由修持故,感藥師之加被,得現生之受用,則如真言密咒所明利益。故前言此經之通淨、通密,信非虛也。上明此經體相文竟。
乙二 明機益
丙一 藥師加被益
丁一 聞名利益
戊一 滅罪益
己一 滅貪吝罪得能施益
爾時、世尊,複告曼殊室刊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阙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複有無量堅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此乃正說分中第二明機益,說明當機衆生所獲之利益,爲藥師如來因果功德體上所起之妙用;故明機益之文,亦爲此經最要之義。
此明滅貪吝得能施益:善之與惡,原本一心,衆生之不識善惡,即不識自心。以不識自心,迷心爲境,逐物流轉,惟懷貪吝,正顯迷境逐物也。例如資生財務,不過爲維持此五蘊假聚身心一期之生活而已,通此即爲無用。況資生財物經濟之來源,非少數人力所構成,乃全社會共業所給予者;于維持個己或家庭之生活外,而起無厭追求聚斂積貨,而自傲爲豪富者,其爲無智愚人可知。第一、不知布施及施果報之社會經濟的構成,社會經濟原爲維持全社會人群生活之幸福,倘被少數人聚斂集中,則多數人必失其生活維持之能力,引起勞資之鬥爭,毀滅人生之幸福,此爲不布施及不布施必然之果報。究其致此原因,由于第二愚癡無智,阙于信根,于人生價值未有認識之故。蓋吾人之五蘊假聚之身,及維持此生活之資生財物,無非由衆緣…
《藥師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