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告曼殊室利,即佛向曼殊室利說。從此娑婆世界東去,經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一世界,名淨琉璃,其土有佛,號藥師琉璃光。殑伽沙、即恒河沙;奘師以前,多譯恒河沙,奘師以後,多譯殑伽沙。恒字音短,殑伽音長,稍有區別,實爲一河。恒河在印度,亦猶中國之黃河。有言其發源于天上,實則出之阿耨達池;如中國古探黃河之源于星宿海,而今日考察所得,實與長江同出自青海。恒河多沙,佛說法處多在恒河流域,故爲順便通曉起見,經中遇說數目極多時,即以恒河沙爲喻。如七佛藥師本,則從四殑伽沙說起;今本但明藥師佛土,故直從十殑伽沙說。佛土、即世界,一佛土,即一大千世界。淨琉璃、即清淨青色寶,言其國土居七佛之後,最極清淨,無漏莊嚴;故前言青色寶時,以萬裏無雲之白日清空爲喻也。
此藥師佛,具足十號:
一、如來,義如前。
二、應,亦譯應供,梵音阿羅诃。依法華論,有十九義,通常或叁或五,言應受人天供養,應已斷惑證真,應更不受生死;而應供之義,通聲聞、獨覺。
叁、正等覺,亦作正遍知,梵音叁藐叁菩提。
四、明行圓滿,亦稱明行足。明、爲智,行、即萬行;明以智慧爲先導而修萬行,故能成福慧兩足尊也。
五、善逝,善能順法性而寂逝,蓋佛用而常寂,住于無住涅槃。不同二乘子縛已斷,果縛猶在,住于有余涅槃;佛則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爲度生故,非生現生非滅示滅。雖現生滅而常寂靜,故雲善逝。
六、世間解,佛具十力等智,事理、相性,明解照了,如脫桶底。
七、無上士調禦丈夫,亦作無上丈夫調禦士。士爲人中才智之多能者,如普通社會農、工、商中,以智足多謀文武雙全有力用者,名之爲士;故亦以無上之士稱佛也。調禦丈夫者,丈夫爲有大志荷大事者,平常仆妾之于男子,亦稱丈夫,正顯丈夫勇敢無畏。善能調禦一切,如善騎馬,調伏猖獗,喻佛善能摧伏魔軍,驚馭叁界之衆生也。
八、天人師,佛爲叁界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故名。
九、佛,梵語佛陀,此雲覺者,叁覺圓滿,故號爲佛。無明漏盡爲自覺,調化衆生爲覺他,自覺之果圓,亦即覺他之行滿也。
十、薄伽梵,即世尊。涅槃等言,自如來至佛爲十號,薄伽梵乃十號之總稱。而佛地、唯識等,則將無上丈夫調禦士合爲一號,故自如來至薄伽梵,方成十號。此二說者,各有其根據也。
丙二 別陳行果相
丁一 行願
戊一 總標大願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此下爲示體相中第二別陳行果相。行爲因中所發誓願,果乃佛位所成之果德。此中複二:一、行願,二、果德。行願文中複叁:今第一總標大願也。
彼世尊,即指藥師如來;以釋迦爲此土之佛,故以藥師爲彼。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之二句,則本願二字亦顯矣。此十二大願,在藥師未成佛之因地中,同爲凡夫,行菩薩道時所發。道、爲菩提行之總相;但道雖廣,可攝爲叁十七道品,即叁十七菩提分法。其修道所獲之果爲菩提,亦名爲道;其修因之差別行爲分法,亦名爲道品。欲證菩提涅槃之果,須由所趨之道路,如行者欲達其目的,須由路途。此舉道之總相。
若別明真菩薩道之自體,由初發心叁慧所起:由聞教故,生起聞慧;聞而極善思惟,如理作意,即成思慧;然後如實修習,即成修慧。成聞慧時,與信相應;成思慧時,與戒相應;成修慧時,與定相應。由修集資糧至加行位,引發根本智無漏無分別般若之大慧;複由根本智而起後得無分別慧;所謂加行無分別慧,根本無分別慧,後得無分別慧,皆由加行慧而引發;各以慧爲自體,與諸善心所及善遍行,善別境等相應而起者,即由善等心所相應。根本親證諸法真如自性,起後得智,通明法界事理,與此無漏智相應而等起施戒等萬行,皆爲修習道行。故有道自體,道引發,道相應,道所緣,道等起,綜合之皆爲道也。
十二大願者,爲藥師如來因地所發之本願,蓋其所發四弘誓願爲通願,此爲別願。發願即是立志,由內心策發,確立而定;以此志願督促之、鞭策之而行其道,方遂其願。如地發芽,生根不動,而得成婆娑之大樹。但普通人雖亦立志,督策自己,然因意志薄弱,見色聞聲,往往情不自禁,不堪外境之誘惑,而爲其所轉!諸佛發願,與之迥異,既發願已,叁業依之修習,堅固無有動搖,由此必證菩提,故能令諸有情所求皆得。蓋既證菩提,則一切行願之所求自然滿足矣。由本行二句,行道發願,智斷成就;由令諸二句,廣被有情,恩德成就矣。
戊二 別陳諸願
己一 正報莊嚴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此別陳諸願,即有十二大願。概而言之,此中自第一至第五願,乃依四谛中滅道二谛境而發;自第六至第十二願,乃依苦集二谛境而發。前五願中更可分別,第一、第二依所證滅谛果而發;後叁依菩薩所修道谛而發。後七願中,前叁後叁皆由苦谛而發;然苦因于集,故中間一願乃依集谛而發。今此第一願,明藥師之正報莊嚴。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即藥師在因地行中說:願我當來成佛之時也。成佛一名,每多濫稱,其實須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方稱成佛。梵語阿,此雲無;耨多羅,此雲上;即是無上最高之義。叁藐叁菩提,譯正等覺,亦遍正覺,或作正等正覺。此菩提覺之上,複加阿耨多羅與叁藐叁之言,正簡此覺與泛常之覺有異。泛常覺冷熱是非等曰感覺,曰知覺,自以爲覺,實則迷而不覺,乃顛倒妄想之錯覺;雖雲覺悟今是而昨非等,亦非正覺。以正等覺者,覺悟宇宙萬有之真理,平等平等,無有高下,如理如實而覺,方爲叁藐叁之正等覺。
故單言覺時,即通凡外。但凡外爲錯覺非正覺,故以叁菩提簡之。又單言叁菩提時,即通二乘菩提,但二乘不能普遍正覺,雖破我執,覺生空真如,而法執未破,法空真如覺而不顯,雖覺生空而非普遍,乃以叁藐叁菩提簡之。又登地菩薩,雖可稱爲分證叁藐叁菩提,而不能冠以阿耨多羅,以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至等覺,後後勝于前前,皆有上故;是故惟佛與佛,方爲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今藥師因中願其當來成佛時,自身光明照耀一切世界。身、有叁身:一、法性身,亦曰法身;二、受用身,亦曰報身;叁、變化身,亦曰應身。法性身爲諸法之真實性,爲諸佛究竟覺之所徹證,故遍一切處,具無量智德光明。
然此所謂熾然照耀無量無邊世界,乃指受用身而言。受用有自受用與他受用:自受用身,佛果無漏不思議界,唯佛與佛之所能知,即等覺大士亦如隔雲望月,蒙胧非真,何況地下聖凡!但此不思議自受用身土,一佛一切佛,非異非不異,無量無漏福智功德,自佛他佛無有分齊,等同一味。然亦不妨各從自受用身而現起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乃爲教化地上菩薩而現,所謂“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如華嚴之毗盧遮那,梵網之盧舍那,皆爲地上菩薩所現之他受用身,光明灼耀,微塵刹海;故此身光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即他受用身也。佛光既照無邊世界衆生,故今吾人皆在藥師佛光照耀之中,不亦甚親切乎!熾然、狀況光力盛而且大,盡虛空法界之邊際,無所不照,無有限量;故彌陀號無量光,而此藥師亦具無量光明。
叁十二相,八十隨形,隨其一形相等遍法界而言,亦是他受用身;而依通常教理說,則屬變化身。此有大變化身、小變化身、隨變化身叁種。大變化身,爲叁賢入四加行位菩薩所現,在定中所見色究竟最高大身,亦爲此身;所言佛身千丈,或十六萬由旬,皆屬此身。小變化身,如今娑婆教主釋迦如來,現丈六身,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屬之。其實釋迦佛身,通法性身、自他受用、及大變化;而依標准教義,唯局小變化身。今藥師願將來成佛,亦現此身,應化衆生。大丈夫相者:如人間之轉輪王相,天上之梵王相,佛法中則爲大士相,佛相。具此大丈夫相者,即能荷負教化衆生之偉業,如轉輪聖王,即能負擔一四天下衆生之事業──詳見大般若經及諸大論。叁十二相者: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千輻輪相,乃至叁十二頂成肉髻相──詳見法數。此等寶相,皆自修得,非偶然成,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可以知矣。八十隨形,即叁十二相上所現之種種形好,如眉間白毫相光,其體通明透徹,其色極白潔淨,即此體明色白爲相上形好。既有寶相,複具形好,故其身極莊嚴,無與倫匹。
藥師如來,願其佛果正報莊嚴如是,亦願令其世界一切有情正報如是莊嚴,故能生琉璃世界者,皆具叁十二相,八十形好;亦如往生極樂世界,即無男女相,無六根殘缺等相,皆具大丈夫相、大士相焉。
前年戴季陶等朝野名人,迎班禅大師于寶華山建立藥師法會,亦本藥師之十二大願,而發十二種願,其雲:“第一遵行世尊本願:政本優生,教重安養,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嚴”。今科學有優生學,本此優生學施優生政策,能使人民生活善良,身心健美,此正與藥師之第一本願,遙相呼應。故前講此經緣起時,亦言依藥師佛法門可實際應用于現實人生之改善也。
己二 身光破暗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前第一願,諸佛大體相同;今第二願,則唯藥師獨具。得菩提時,即成佛時。身如琉璃者,身有叁身,叁身中現自受用、他受用、大變化、小變化時,皆現佛相,唯隨類變化,或現人天,或現鬼畜,無有定相。今身如琉璃之身,且據變化身言。此變化身,如青色寶,內外明徹,淨無瑕穢。瑕爲玉中疵,玉有汙點,即成美中不足;吾人之身亦具…
《藥師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