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P26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在來世證悟涅槃。

  問78:修行者必須斷哪些煩惱才能證初果?證入初果時需要老師印證或是能夠自知?

  答78:根據某些經的說法,修行者必須斷身見、疑及相信儀式能淨化心的戒禁取見。根據另一些經的說法,他必須斷五種煩惱,即剛說過的叁種及嫉和悭。如果他精通經教,他就可能知道自己是須陀洹。但是如果他並不精通的話,他就未必會知道,例如佛陀的親戚大名居士就不知道自己斷除了些什麼煩惱。

  問79:「我」是概念;「願望」是概念;禅那、天神、梵天神、惡道及其他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概念。在生死輪回裏,只有概念在追求概念。涅槃是否也是概念?如果不是的話,「我」這個概念如何證悟不屬于概念的涅槃?「我」這個概念如何在般涅槃時證悟非概念法?從概念的角度來看,是否可以說諸佛及諸阿羅漢將在涅槃裏會面,而且知道他們之間在生死輪回期間的關系?他們在涅槃裏做什麼?

  答79:你應該分辨概念及究竟法兩者。人類、天神及梵天神都是概念,因爲在究竟的角度來看,他們都只是究竟名色法而已。

  究竟法有四種,即:色法、心、心所及涅槃。願望及禅那都只是心及心所,不是概念。世間法包括究竟法及概念法,然而四道、四果及涅槃這所有九種出世間法都是究竟法。四道及四果是由心及心所組成。取涅槃爲目標的就是它們,不是人這種概念法。

  在般涅槃時,諸佛及諸阿羅漢的五蘊就已經完全滅盡,因此他們不可能在涅槃裏會面。

  問80:有一些經裏,佛陀說在般涅槃之後會有一種心存在,那是什麼心?

  答80:上座部的巴利聖典與注疏裏並沒有這種記載,但是則很清楚地說到在般涅槃之後,包括一切心在內的五蘊都完全滅盡。

  問81:據說涅槃是常、樂、我的,這是否正確?

  答81:不正確。雖然涅槃是恒常且寂樂的,但它是無我的。

  在《法句經》裏,佛陀說:「諸行無常;無行是苦;諸法無我。」諸行包括一切色法、心及心所,而諸法除了包括諸行之外,還包括涅槃及概念法。你要特別注意,佛陀不只是說諸行無我,而是說諸法無我。因此,諸行是無常、苦、無我,然而涅槃則是常、樂、無我。

  問82:根據《長部.梵網經》,禅修者在經驗了某些禅修經驗的過程中,産生了六十二種邪見之一。請問禅師:假使有系統地修行止禅乃至十六觀智,是否就能遠離六十二邪見之網?或者仍需有好的老師指導才能避免?六十二邪見之中有哪些是修此禅法的禅修者容易墮入的?

  答82:若他真的證得了所有的十六觀智,他就不可能會再有任何邪見。

  問83:每一種宗教都有它終極的目標,譬如印度教的梵我合一、基督教的天堂永生,這些都是一種常見。我們佛教的終極是涅槃,請問這是常見?或是斷見?或是非常非斷見?若人不了解其涵義,爲何還以它爲修行的終極目標?

  答83:佛教既不教導常見,也不教導斷見,而是教導屬于中道的正見。常見與斷見兩者都認爲有一個自我存在,這是佛教所不接受的。佛陀一向以來都是教導說整個叁十一界裏只有無常、苦、無我的諸行法,也教導說有因則有果,無因則無果。

  你應該分清楚涅槃、煩惱般涅槃 及五蘊般涅槃這叁者。四道智及四果智緣取又名爲「無爲涅槃」的涅槃爲目標。當禅修者證得緣取無爲涅槃爲目標的阿羅漢道智時,他的一切煩惱完全滅盡,這煩惱般涅槃又名爲有余涅槃,因爲雖然阿羅漢已經根除了煩惱,但還是有五蘊存在。由于一切煩惱完全滅盡,當阿羅漢證入般涅槃時,一切五蘊都完全滅盡,這五蘊般涅槃又名爲無余涅槃。阿羅漢道智及其目標無爲涅槃是因,煩惱般涅槃及五蘊般涅槃兩者則是果。五蘊般涅槃是依照因果法則發生,這是與認爲不需要阿羅漢道智及其目標無爲涅槃這些因就能夠完全滅盡的斷見完全不同的。

  問84:如何直接從初禅證悟道果?

  答84:這是不可能的。

  問85:爲何四無色界的衆生不能證得須陀洹道?

  答85:佛陀的聲聞弟子必須具備兩項條件才能證得須陀洹道,即聽聞他人說法(他人之音)及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即是作意諸行爲無常、苦、無我、不淨。關于聽聞他人說法這項條件,即使智慧非常敏銳的舍利弗尊者也必須在聽聞阿說示尊者誦了一首短偈之後才能證得須陀洹道。四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耳朵可聽聞他人說法,因此他們是不可能證得須陀洹道的。

  問86:禅師教導先辨識全身四界的十二個特相,以達到近行定,然後就直接修觀禅,以圓滿七清淨的最後五個清淨,然後才能證悟涅槃。現代也有一種修法,說是源自佛陀的教法,從觀受入門,相同地全身去觀受,直接內觀受爲無常;強調當下內觀即可,也不須辨識究竟名色法。不曉得這種修法能獲得禅定與涅槃嗎?符合《大念處經》的修習嗎?請禅師指示。

  答86:大家正在聽《大念處經》的開示,應該自己來判斷該修法是否符合《大念處經》的修習。

  在《六處相應一切品不通解經》裏,佛陀說:──「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通解、不離欲、不舍棄者,則不得滅苦……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通解、離欲、舍棄者,則善能滅苦。」

  該經的注釋更進一步地解釋其內容是指「叁遍知」:──「此經中所講的是叁遍知。『知解』一詞是指『所知遍知』,『通解』一詞是指『審察遍知』(亦作度遍知),『離欲』與『舍棄』二者則指『斷遍知』。」

  關于「一切」這一詞,《大疏鈔》中提到:──「必須先透徹地與毫無遺漏地辨識這作爲觀禅目標的五取蘊。」是哪些五取蘊?即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粗、細、低劣、優勝、遠及近十一種五取蘊。因此唯有以叁遍知透徹地了解一切屬于五取蘊的名色法之後,我們才能夠斷除對名色法的貪愛而滅苦。

  在《長部.大因緣經》裏,佛陀說:“──「阿難,這緣起的確深奧,也顯得深奧。由于未能以隨覺智與通達智透徹地知見緣起,以及證悟道果智,有情被纏住在生死輪回裏,就好像一團打結的線,或像織巢鳥的巢,或像找不到頭尾的草製擦腳布,而且他們也無法脫離惡趣輪回。」

  在此,隨覺智與通達智就是叁遍知。根據這經文的教示,論師們說:──「除非能用以最勝定石磨利的智劍,砍斷具有不斷毀滅性的有輪(指緣起輪),否則無人能解脫輪回之怖畏,雖于夢間亦不能。」

  根據這些經論的指示:

  (一)禅修者必須先個別地辨識組成五取蘊的一切名色法。個別地辨識一切色法的智慧名爲「色分別智」;個別地辨識一切名法的智慧名爲「名分別智」;辨識名法與色法爲兩種個別組合的智能名爲「名色分別智」。在此階段了解到「無人、無有情及無我的存在,只有色法與名法而已」的智慧名爲「名色差別智」。

  在辨識一切名色法時,若禅修者還未證得禅那,可省略與禅那有關的名色法;若已證得禅那,即應觀照它們。

  (二)他必須正確地、如實地知見名色法的因,這智慧是「緣攝受智」。

  由于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能夠清楚地、明顯地及正確地知見作爲觀禅目標的諸行法,所以此二智亦名爲「所知遍知」。

  (叁)在觀禅的階段,即從「思惟智」開始,他必須徹見一切色法、名法及其因之無常、苦與無我叁相。

  于諸觀智當中,「思惟智」和「生滅隨觀智」的作用是審察與辨識一切名色法及其諸因之無常、苦與無我叁相。所以此二智亦稱爲「審察遍知」。

  從「壞滅隨觀智」開始的觀智只看到一切名色法及其因的壞滅,以及這些行法的無常、苦與無我叁相。由于應斷的煩惱于此暫時受到觀智斷除,所以它們亦名爲「斷遍知」。

  只有在如此觀照一切名色法之後,禅修者才可能證悟聖道。

  關于觀照「當下剎那」這一詞,我要稍微解釋。我們是不可能觀到自己在這一剎那生起的心。爲什麼呢?因爲在一個心識剎那裏,只有一個心生起,而它不能取自己爲目標,但是能取另一個心爲目標。這就好像我們無法用一只手指尖碰它自己,但能夠用它來碰另一只手指尖,所以一般人所說的「觀照當下的心」其實是指觀照剛剛過去的心,並不是觀照正在生起的心。

  經中所說的「觀照當下」是指在修到生滅隨觀智成熟時,禅修者能夠很准確地照見過去、現在與未來叁世名色法的生、住、滅叁時,這即是觀照「當下剎那」。舉例而言,某一個名法在你前世的某個時候生、住、滅,而你也能夠很准確地觀到它在那一剎那生、住、滅,那麼你就是在觀照「當下剎那」。

  希望這些解釋能幫你解除疑惑。

  

  觀禅

  問87:關于四界分別觀,禅師著重于辨識十二特相爲起步。其實在修行的過程中,最明顯的是感受。爲什麼禅師卻不叫我們觀受呢?

  答87:單只是觀受是不足以令你證悟涅槃的,你必須也觀照與它相應的名法。有許多名法是生起于六門心路過程之中。如果你要觀照名法,就必須如實地觀照六門心路過程中每一個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你現在可以試試看就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觀到心路過程中的名法。

  純觀行者必須從四界分別觀入門,所以我們教想要修純觀行道的人先修四界分別觀,能夠看到色聚時就修行色業處,辨識各種究竟色法。在透徹地辨識了各種究竟色法之後,名法就會很明顯地呈現于其觀智,因此只有在這時候才教他們修行名業處,辨識受及其各種相應名法。

  問88:在開示裏,禅師說注意痛會阻礙培育定力。然而有一種修法,即在痛時可以觀痛,觀照整個過程的痛爲無常、苦、無我便能得智慧。這樣的修法行得通嗎?

  答88:在修行止禅培育定力的階段,禅修者應該只是一心專注于止禅的目標,如此才能培育深厚的定力。痛是與身門心路過程之中的不善果報身識相應的苦受,在該心識剎那裏,一共有八個名法同時生滅,即除了身識與苦受之外,還有觸、想、思、命根、作意及一境性。在身門心路過程之中,除了身識剎那之外,還有其他好幾個心…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