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之道
無上的布施
有兩種布施:
一、帶來圓滿果報的布施;
二、不帶來任何果報的布施。
你喜歡那一種呢?請回答。
在此講座中,我想說明佛陀對其弟子(savaka)在實行布施時的期望。你的期望與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讓我們看《布施分別經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的例子:
一時,佛陀住在釋迦國(Sakyan country)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園(Nigrodha”s Park)。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Mahapajapatigotami 大愛道)帶著一套她親手細心編織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兒去。禮敬佛陀之後,她坐在一邊,對佛陀說:「世尊,這套袈裟是我特地爲佛陀紡紗、編織而成的,請佛陀慈悲接受它。」
佛陀告訴她:「瞿昙彌,將它供養僧團吧。當你供養僧團時,即是供養了我及僧團。」
瞿昙彌叁次要求佛陀接納她的供養,而佛陀也以同樣的話回答了叁次。于是,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請接受瞿昙彌供養的新袈裟吧。瞿昙彌曾經給予佛陀很大的幫助:雖然她是您母親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養母、是給您奶喝的人。當您的母親去世後,是她哺育您的。
佛陀也給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很大的幫助:因爲佛陀的緣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皈依佛、法、僧。因爲佛陀的緣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用酒等導致放逸的麻醉物品。因爲佛陀的緣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對佛、法、僧具足信心,並具備聖者(ariya)所喜愛的戒行。因爲佛陀的緣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遠離對苦聖谛(dukkha-sacca)、集聖谛( samudaya-sacca)、滅聖谛( nirodha-sacca) 與道聖谛(magga-sacca)的疑惑。由此觀之,佛陀亦給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很大的幫助。」
佛陀回答說:「正是如此, 阿難, 正是如此(Evametam Ananda; evametam Ananda)。當弟子因老師的緣故而皈依佛、法、僧,此老師的恩惠是不容易報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對他虔誠禮拜、起立承迎、給予恭敬的問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養1所能報答的。
當弟子因老師的緣故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用酒等導致放逸的麻醉物品,此老師的恩惠是不容易報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對他虔誠禮拜、起立承迎、給予恭敬的問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養所能報答的。
當弟子因老師的緣故而對佛、法、僧具足信心,並具備聖者所喜愛的戒行,此老師的恩惠是不容易報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對他虔誠禮拜、起立承迎、給予恭敬的問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養所能報答的。
當弟子因老師的緣故而遠離對苦聖谛、集聖谛、滅聖谛與道聖谛的疑惑,此老師的恩惠是不容易報答的。此恩 惠不是弟子對他虔誠禮拜、起立承迎、給予恭敬的問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養(1)所能報答的。」
(1)四事供養:供養飲食、衣服(如:袈裟)、臥具(包括住處)與醫藥這四種生活必需品。
在此,我要進一步地說明。如果弟子因老師的指導而了解四聖谛,他所得到的四聖谛觀智比他尊敬、四事供養老師的行爲更有益處。如果他透過須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bana)及須陀洹果智(sotapatti-phala-bana)而了解四聖谛,那麼此觀智將幫助他脫離四惡道(apaya),此結果是絕佳的。那些疏忽于行善的衆生通常徘徊在四惡道中,四惡道如同他們的家。(Pamattassa ca nama cattaro apaya sakagehasadisa.)他們只是偶爾才到善道拜訪。所以,能夠脫離四惡道是個難得的機緣,此利益不是弟子尊敬及給予老師四事供養的行爲所能相比的。其次,如果弟子透過斯陀含道智(sakadagami-maggabana)及斯陀含果智(sakad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聖谛,他將再投生人世間一次而已。如果他透過阿那含道智( anagamimaggabana)及阿那含果智(an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聖谛,此觀智將幫助他超越十一層欲界,他確定只會投生于梵天界,不會再回到欲界。梵天界的快樂遠超過欲界的快樂:在梵天界沒有男人、女人、兒子、女兒、家庭, 那裏沒有鬥爭、吵鬧,不需要任何飲食,他們的壽命非常長,沒有人能破壞他們的快樂,他們遠離種種危險。但是,如果還未能證得阿羅漢果,他們仍然必須面對毀壞、死亡與再生。
再者, 若弟子透過阿羅漢道智( arahatta-maggabana) 及阿羅漢果智(arahatta-phalabana) 而了解四聖谛,此觀智將引導他解脫生死輪回。般涅槃後,他將住于涅槃(Nibbana),不再有任何痛苦,不再有生、老、病、
死……。這些結果遠比他尊敬及給予老師四事供養更珍貴。即使弟子以高如須彌山(2)的物品供養老師,他的供養仍然不足以報答老師的恩惠,因爲解脫生死輪回或解脫生老病死是更加可貴的。
(2)須彌山Meru-世界最高之山的名稱。
甚麼是四聖谛呢?
一、 苦谛(dukkha-sacca):苦谛指五蘊。如果弟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而了知苦谛,這觀智遠比以尊敬、四事供養報答老師更珍貴。
二、 集谛(samudaya-sacca):這是苦的緣起。如果弟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而了知緣起,這觀智遠比以尊敬、四事供養報答老師更珍貴。
叁、 滅谛(nirodha-sacca):這是涅槃。如果弟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而證悟涅槃,這證悟遠比以尊敬、四事供養報答老師更珍貴。
四、 道谛(magga-sacca): 這是八聖道分,換句話說, 就是觀智( vipassana-bana ) 與道智(maggabana)。
如果弟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而具足觀智與道智,這些智慧遠比以尊敬、四事供養報答老師更珍貴。因爲這些智慧能使他解脫生死輪回,而尊敬與四事供養不能直接使人解脫生死輪回。不過,四事供養可以間接地作爲修行止觀,證悟涅槃的助緣。
在此,我要更進一步地解釋。五蘊是苦谛。五蘊當中包括色蘊(rupa-khandha);色(rupa)以色聚的狀態存在。當我們分析它們時,可以透視到二十八種色法。請思 (Con P-E D p.212)考這個問題: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沒有其他老師能教導這些色法及它們的分類。唯有佛陀及其弟子才能辨識這些色法,並教導這些色法的分類。又五蘊當中也包括四種名蘊(nama-khandha);除了有分心(bhavavga)之外,這些名法依心路過程而生起。佛陀精確地教導在一個心識剎那中,有多少個心所(cetasika)伴隨著心(citta)同時生起,以及辨識與分類它們的方法。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沒有其他老師能清楚地顯示與教導這些名法,因爲沒有其他老師徹底地了解它們。然而,如果佛陀的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導,而有系統地精進修行,他們將能清楚地辨識這些名法。這是佛教徒的絕佳良機,你不應錯過這個機會。
其次,緣起是集谛;佛陀也教導弟子如何辨識緣起。
當佛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導而辨識緣起時,他將徹底了解因果之間的關系,將得到過去因産生現在果,以及現在因産生未來果的觀智,了知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中沒有造物者創造任何結果,也沒有任何事物是無因而生起的。這智慧只能從佛陀的教法中得到,你也不應錯過這個良機。
再者,當弟子識別緣起時,他將見到過去世與未來世。如果他辨識許多過去世,那麼他的觀智將使他明白何種不善業使人投生惡道,以及何種善業使人投生善道。唯有佛陀的教法談到有關叁十一界的道理及業果法則(業的法則)。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沒有其他人了解叁十一界及造成投生于每一界的業果法則。因此你也不應錯過這個良機。
接著,如果弟子能辨識未來世的因果,他將見到名色的息滅,將徹底地明白自己的名色何時將滅,這是滅谛。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能得到這種智慧,你也不應錯過這個良機。
還有,佛陀也教導達到寂滅境界的方法,那即是止觀法門。止觀即是八聖道分:分析名色的智慧與辨識因緣的智慧是正見(samma-ditthi);透視名色息滅的智慧也是正見;透視八聖道分的智慧亦是正見。將心投入四聖谛的心理現象(尋心所)是正思惟(samma-savkappa)。以上二項屬于觀禅。要修行觀禅,我們必須依靠止禅的幫助。止禅就是正精進(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與正定(samma-samadhi)。修行止觀時,我們必須以清淨的戒行(sila)爲基礎,那即是正語(samma-vaca)、正業(sammakammanta)、正命(samma-ajiva)。因此,以戒爲基礎而修行止觀即是實踐八聖道分。八聖道分只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找到,因此你也不應錯過這個良機。爲什麼呢?因爲四聖谛的觀智能使人解脫生死輪回。
對個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在這次講座一開始時所提到的《布施分別經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佛陀解釋十四種「對個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佛陀說:「阿難,有十四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佛陀,這是第一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
《布施之道--無上的布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