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滅除痛苦
你想脫離痛苦嗎?如果想離苦,請聆聽《谛相應·重閣經》(K..aghàra Sutta, Sacca Sa§yutta): 「諸比丘,若有人如此說:『不必如實地徹見苦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我就能究竟離苦。』──這是不可能的。
諸比丘,就像有人如此說:『不需要建築樓房的下層,我就能建築上層。』這是不可能的。同樣地,若有人如此說:『不必如實地徹見苦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我就能究竟離苦。』──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諸比丘,若有人如此說:『如實地徹見苦聖谛,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谛,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谛,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之後,我就能究竟離苦。』─ ─這是可能的。
諸比丘,就像有人如此說:『建築了樓房的下層之後,我就要建築上層。』這是可能的。同樣地,若有人如此說:『如實地徹見苦聖谛,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谛,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谛,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之後,我就能究竟離苦。』──這是可能的。
因此,諸比丘,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原因』;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息滅』;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如果想解脫生死輪回,了知四聖谛是很重要的。佛陀在《相應部.邊際村經》(Ko.igàma Sutta, Sa§yutta Nikàya)中很清楚地指出這一點:
一時世尊住在跋耆族的邊際村。那時世尊如此對諸比丘說:「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四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是哪四項(聖谛)呢?
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苦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苦集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苦滅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
諸比丘,那苦聖谛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苦集聖谛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苦滅聖谛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導致苦滅的道聖谛已經被了知與徹見;對于存在的貪愛(有愛)已經被切斷,通向存在的渠道已經被毀滅,已經不會再有來生。」
這是世尊所開示的話。如此開示之後,善逝大師又如此說:
由于不如實
徹見四聖谛
我等長久地
流轉種種生
今聖谛已見
有渠已切斷
苦根已斷除
更不複再生
苦聖谛
什麼是苦聖谛?在《轉*輪經》裏,佛陀以簡要的方式如此解釋苦聖谛:「簡單地說,五取蘊是苦。」五取蘊是觀智的目標。
什麼是五取蘊呢?它們就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及識取蘊。
什麼是色取蘊呢?在《蘊品相應.蘊經》(Khandhà Sutta, Khandha Vagga Sa§yutta)中,佛陀開示說: `Ya§ ki¤ci r.pa§ at.tànàgatapaccuppanna§ ajjhatta§ và bahiddhà và olàrika§ và sukhuma§ và h.na§ và pa.ita§ và ya§ dure santike và sàsava§ upàdàniya§ aya§ vuccati r.pupàdànakkhandho.”──「無論是過去的、未來的或現在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殊勝的、遠的或近的,只要是會成爲執取之目標的色法都稱爲色取蘊。」
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解釋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及識取蘊。因此大家應當了解,不只是現在的五取蘊是苦谛法而已,過去的、未來的、內在的、外在的、粗的、細的、低劣的、殊勝的、遠的與近的五取蘊也都是苦谛法。
爲什麼這些五蘊是會被執取的目標呢? 衆生的身心是由五蘊所構成的。由于無明的緣故,凡夫視色法爲「我」、「我的」或「我的自我」,如此即産生了對色法的貪愛與執取。對于受、想、行、識的貪愛與執取也是如此。因此,對尚未如實地知見諸法的凡夫而言,這些五蘊都是執取的目標。事實上,除了出世間名法以外,其余的蘊都是取蘊。不了知四聖谛就無法證悟涅槃,而苦谛正是四聖谛的第一項,它包括上述的十一種五取蘊。如果想要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回,就必須了知這些五取蘊。
苦集聖谛
什麼是苦集聖谛?在《轉*輪經》裏,佛陀教導說貪愛是集谛。在《相應部.因緣品》(Sa§yutta Nikàya, Nidàna Vagga)裏,佛陀教導說緣起也是集谛。因此無明(avijjà)、愛(ta.hà)、取(upàdàna)、行(sa.khàra) 與業(kamma)都是集谛。簡單地說,一切不善業及能造成投生的善業都是集谛。
中譯按:業是緣起支中的「有」,即「業有」。
在《分別論.谛分別》(Sacca Vibha.ga)中,佛陀以五種方式來解釋集谛:
1. 貪愛(ta.hà)是集谛;
2. 十種煩惱(貪、瞋、癡、驕慢、邪見、疑、昏沈、掉舉、無慚、無愧)是集谛;
3. 一切不善法是集谛;
4. 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的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是集谛;
5. 一切不善法與能造成投生的善法,或一切不善業與能造成投生的善業都是集谛。
苦谛法與集谛法是觀智的目標。因此,如果大家要修習觀禅以便滅除痛苦,就必須先致力于徹知它們。
苦滅聖谛
什麼是苦滅聖谛?在《轉*輪經》裏,佛陀教導說貪愛的滅盡無余是滅谛;而在其他某些經中,佛陀教導說苦谛的滅盡無余是滅谛。爲什麼有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呢?事實上它們是指同一件事。由于貪愛滅盡無余,或者說由于無明、愛、取、行、業滅盡無余,所以五蘊(苦谛)就會滅盡無余。果滅是因爲因滅;由于因滅,所以果滅。這兩種解釋法中,一種是依照因滅來解釋,另一種是依照果滅來解釋,而事實上都是指相同的道理。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有時說貪愛的滅盡無余是滅谛,有時說五蘊的滅盡無余是滅谛。
事實上,涅槃就是滅谛。上述兩種滅是依靠取涅槃爲目標的聖道智而産生。四種聖道智取涅槃爲目標,它們逐階地將煩惱滅盡無余。由于煩惱滅盡無余,所以般涅槃之後沒有業能夠再産生任何蘊,因此五蘊也就滅盡無余。但是有些弟子很難了解涅槃,是故佛陀教導說兩種滅當中任何一種都是滅谛。有時涅槃被稱爲「無爲界」(asa.khata dhàtu),因此涅槃(無爲)是因,兩種滅是果。因此涅槃可以被視爲因或果。
滅谛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煩惱的滅盡無余稱爲「煩惱般涅槃」(Kilesa-Parinabbàna)。五蘊的滅盡無余稱爲「蘊般涅槃」(Khandha-Parinibbàna)。
再者, 煩惱的滅盡無余也稱爲「有余涅槃」(Saupadisesa-Nibbàna),意即雖然煩惱已經滅盡無余, 但是還有五蘊殘余。五蘊的滅盡無余也稱爲「無余涅槃」(Anupadisesa- Nibbàna),也就是說五蘊完全滅盡。 舉例而言,佛陀的煩惱滅盡無余發生于他證悟成佛之時。在菩提伽耶(Gaya),他的四種聖道智取無爲界(涅槃)爲目標,逐階地將一切煩惱滅盡無余。四十五年之後,他在拘屍那羅(Kusinàrà)大般涅槃,那時他的五蘊完全滅盡無余。
涅槃是無爲界,是出世間四聖道、四聖果的目標(所緣)。然而在證悟涅槃之前,禅修者修行觀禅時必須取兩種滅作爲修觀的目標──即煩惱的滅盡無余及五蘊的滅盡無余。了知這些目標的觀智稱爲「生滅智」(Udaya-vaya- ¤à.a)。
導致苦滅的道聖谛
什麼是「導致苦滅的道聖谛」?那就是八聖道分。有時稱八聖道分爲道谛(magga-sacca),但是在《轉*輪經》裏, 佛陀稱它爲「導致苦滅的道聖谛」(dukkhanirodhagàmin. pa.ipadà ariyasacca),這兩種名稱涵義相同。
八聖道分有兩種,即世間的與出世間的。如果要達到出世間的八聖道分,大家首先必須培育世間的八聖道分。每一個聖道的出世間八聖道分都只能夠在每一個人的心流之中生起一次而已,因此它本身是不能被培育的。世間的八聖道分則依個人的修行逐漸地培育起來。就世間的八聖道分而言,在你修行觀禅時,有五項聖道分同時存在。舉例而言,如果你已經能照見五蘊及它們的因,進一步應當觀照這些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苦谛法與集谛法都稱爲行法。借著透視它們生滅的本質,你了知它們爲無常;借著透視它們受到生滅逼迫的本質,你了知它們爲苦;借著透視它們沒有恒常自我的本質,你了知它們爲無我。如此觀照時,了知這些行法無常、苦、無我叁相的智慧是正見;將心投入這些行法及其無常、苦、無我叁相的是正思惟。正見與正思惟經常同時存在。爲了照見行法無常、苦、無我叁相而付出的努力是正精進。對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明記不忘是正念。專注于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是正定。因此當禅修者修行觀禅時…
《如何滅除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