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想以觀智直接了知因果關系,你就必須先能觀照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名色法,否則就無法見到因與果將要成熟而會在最後一生裏結成果報的業力不會被阿羅漢道所滅,除此以外的一切業力都被阿羅漢道滅盡。正因爲如此,包括佛陀在內的一切阿羅漢在般涅槃之前都還會受到過去所造善惡業的果報。應當了解這裏的「業」是指會造成未來世果報的業力的完全壞減。
講到這裏,你還會認爲佛陀在《大念處經》當中只教導觀照現在的名色法而已嗎?如果了解佛陀的教導,你就不會那樣想。過去、現在、未來的名色法都必須觀照,因爲它們都是觀智的目標。如果不觀照過去、現在、未來的名色法,你就無法了知緣起法及觀照因果的生滅爲無常、苦、無我,那麼也就無法脫離生死輪回,因爲佛陀在《大因緣經》(Mahànidàna Sutta) 裏是這麼說的。
觀照生起與壞滅的現象
接著佛陀開示說:「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這句經文的意思是:你必須觀照因緣生滅以及剎那生滅這兩者。如何觀照呢?你應當觀照:由于五種因生起,所以五蘊生起;由于五種因完全壞滅,所以五蘊完全壞滅。這是因緣生滅智( paccayato udayabbaya bana)。然後應當觀照五種因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所以它們是無常的;五蘊也是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所以五蘊也是無常的。這是剎那生滅智( khanato udayabbaya bana)。在這個階段,你必須培育這兩種智見。
如果能觀照因果爲無常、苦、無我,在你還未能清楚地見到每一剎那的生滅之前,那時的觀智稱爲思惟智。在你能夠清楚地見到每一剎那的生滅之後,那時的觀智稱爲生滅隨觀智。
呼吸的因緣生滅
現在我要舉出注釋對呼吸的因緣生滅所作的解釋。由于這是安般念的部分,注釋也只針對呼吸的因緣生滅來解釋。
關于「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現象」這句經文,就像依靠鐵匠風箱的外殼、風箱的噴口及適當的勞力,空氣才能進出風箱。同樣地,依靠所生身、鼻孔及比丘的心,呼吸身才能進出鼻孔。所生身等是呼吸身生起的因緣。如此觀照就是安住于觀照呼吸身的生起現象。注釋的這段解釋可能不大容易了解,我要再加以說明。當你有系統地對呼吸修行四界分別觀之後,就能見到色聚。分析色聚之後就能見到九種究竟色法。爲什麼這九種究竟色法能夠生起呢?如果你的身體毀滅了,還能有呼吸存在嗎?不能,沒有身體就沒有呼吸。如果分析這個身體,你可以見到業生、心生、時節生與食生這四類色法,它們稱爲所生身。由于所生身的存在,呼吸身才能生起,因此所生身是呼吸身生起的一項因素。再者,如果沒有心,呼吸身就無法生起,因此心也是呼吸身生起的一項因素。此外,鼻孔也是呼吸身生起的一項因素。所生身好比是風箱的外殼,鼻孔好比是風箱的噴口,心好比是適當的勞力。由于所生身、鼻孔與心生起, 呼吸才能生起,它們是呼吸的因。在這些因當中,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心是依靠所生身而生起,所以所生身也自然地是一個因。這是呼吸的因果關系。
然而,只觀照呼吸身的因果關系是不夠的,必須也觀照五蘊的因果關系,即過去第一世臨死時成熟的無明、愛、取、行、業這五種因造成現在世的五蘊,過去第二世臨死時成熟的五種因造成過去第一世的五蘊,然後一直往更遠的過去觀照下去。同樣地,現在世臨死時成熟的五種因造成未來第一世的五蘊,然後一直往更遠的未來觀照下去。必須如此觀照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關系。
注釋接著解釋呼吸身的壞滅現象。關于「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這句經文,當風箱的外殼被拆除、風箱的噴口破裂或缺乏適當的勞力時,空氣就無法進出。同樣地,當所生身毀壞、鼻孔破損或心停止作用時,呼吸身就無法進出。因此,由于所生身、鼻孔與心的壞滅, 呼吸身也就壞滅。
然後你也必須觀照:由于未來無明、愛、取、行、業這五種因完全壞滅,所以未來五蘊也將完全壞滅。這樣觀照就是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因緣滅。你也應當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意即觀照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這兩者。
觀禅的第叁個階段
接著佛陀開示觀禅的第叁個階段如下: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 「有身」是指由于強而有力的觀智,禅修者只見到「純粹的」名色身──究竟名色法,絲毫不見色聚等概念法,這是壞滅隨觀智以上這些觀智的特征。也因爲如此,這時開始才被認爲是純粹的觀禅。 與正念。關于這一段經文,禅修者透過謹慎的觀察而建立起正念。他思惟:「有身存在,也就是只有名色法存在,但是沒有衆生、沒有人、沒有男人、沒有女人、沒有自我、沒有屬于自我之物、沒有我、沒有我所有、沒有他人、也沒有屬于他人之物。」
它的意思是什麼?這段經文是指從壞滅隨觀智到行舍智這些上層的觀智。如果依照前面談過的方法來修行生滅隨觀智,當觀智變得利而且深的時候,他應當只專注于觀照名色法的壞滅。漸漸地,他甚至見不到色聚, 而純粹只見到究竟名色法,並且他不見名色法的生起, 而只見到它們的壞滅。那時他見到只有「純粹的」名色身存在,不見有衆生、人、男人、女人、我、屬于我所有之物、他人、屬于他人之物。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
「只爲了」是指目的。它在說明:建立正念不是爲了其他的目的。那麼是爲了什麼目的呢?只是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意思是指:只是爲了愈來愈廣大、深遠的智慧與正念。也就是說爲了增長正知與正念。
當禅修者只見到名色法的壞滅,並且觀照它們的壞滅爲無常、苦、無我,他的觀智就會漸漸成熟。觀智成熟時,五根也會成熟,那時他就能證悟取涅槃爲目標的道智與果智。持續地修行,最後他就能證悟阿羅漢果。佛陀解釋阿羅漢的境界如下:
「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
「他獨立地安住」是指:他不依靠邪見、渴愛及無明來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是指:不認定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爲「這是我」、「這是我的」或「這是我的自我」。爲什麼呢?因爲他的道智完全滅除了渴愛及邪見。
以上是修行安般念一直到證悟阿羅漢果的簡要解釋。如果能如此有系統地修行,並且有足夠波羅蜜的話, 你也可能在今生證悟涅槃。
接著佛陀爲安般念這一節作結論說:
「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于觀身爲身的方法。」
四聖谛 在安般念這一節當中,觀察呼吸的正念及正念的目標(五取蘊)是苦谛。無明、愛、取、行、業這五種過去因是集谛。苦谛與集谛這兩者都不生起是滅谛。這是指涅槃,也就是出世間滅谛。在培育生滅隨觀智時,你可以觀照到由于五種因完全壞滅所以般涅槃時五蘊完全壞滅,(因滅與果滅)這兩種滅也稱爲滅谛,然而它們只是世間的滅谛而已。當你以道智與果智證悟涅槃時,你才了知出世間的滅谛(涅槃)。你應當分辨這兩種滅谛。 了知苦谛、舍棄集谛、以滅谛爲目標的聖道是道谛。在這裏也必須分辨世間的道智與出世間的道智。世間道智能見到五蘊,這是了知苦谛的觀智;它也能見到苦的因,這是了知集谛的觀智;它也能見到由于五種因完全滅盡所以般涅槃時五蘊完全滅盡,這是了知滅谛的觀智。世間道智是指觀智而言,也就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與正定這四項因素會與觀智同時生起。在修行之前,你必須先持戒,那就是具備了正語、正業與正命這叁項因素。因此總共是八聖道分,這是世間的八聖道分。
禅修者有時必須觀照觀智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那時他了知世間的道谛。因此世間道智能了知世間的四聖谛。
出世間八聖道分與聖道智、聖果智同時生起,它們都以涅槃作爲目標。那時,正見了知涅槃,正思惟將心投入涅槃,正念對涅槃明記不忘,正精進努力于了知涅槃,正定專注于涅槃,正語、正業、正命這叁項也同時存在。這是出世間的八聖道分。爲什麼在禅修者證悟涅槃的時候,正語、正業、正命這叁項也同時存在呢?因爲聖道智滅除了能造成邪語、邪業、邪命的煩惱。 如此精勤地修行四聖谛之後,就能滅除痛苦,達到寂靜。這是致力于修行安般念的比丘的解脫之道。對于采用其他止禅業處來作基礎,進而修習觀禅的方法,也應以同樣的方式來理解。
因此,爲了滅除痛苦,我們必須了知四聖谛。爲了了知四聖谛,我們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有系統地修習止禅與觀禅。
願大家都能夠盡早了知四聖谛,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