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想以观智直接了知因果关系,你就必须先能观照 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名色法,否则就无法见到因与果将要成熟而会在最后一生里结成果报的业力不会被阿罗汉道所灭,除此以外的一切业力都被阿罗汉道灭尽。正因为如此,包括佛陀在内的一切阿罗汉在般涅槃之前都还会受到过去所造善恶业的果报。应当了解这里的「业」是指会造成未来世果报的业力的完全坏减。
讲到这里,你还会认为佛陀在《大念处经》当中只教导观照现在的名色法而已吗?如果了解佛陀的教导,你就不会那样想。过去、现在、未来的名色法都必须观照,因为它们都是观智的目标。如果不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名色法,你就无法了知缘起法及观照因果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那么也就无法脱离生死轮回,因为佛陀在《大因缘经》(Mahànidàna Sutta) 里是这么说的。
观照生起与坏灭的现象
接着佛陀开示说:「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以及剎那生灭这两者。如何观照呢?你应当观照:由于五种因生起,所以五蕴生起;由于五种因完全坏灭,所以五蕴完全坏灭。这是因缘生灭智( paccayato udayabbaya bana)。然后应当观照五种因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所以它们是无常的;五蕴也是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所以五蕴也是无常的。这是剎那生灭智( khanato udayabbaya bana)。在这个阶段,你必须培育这两种智见。
如果能观照因果为无常、苦、无我,在你还未能清楚地见到每一剎那的生灭之前,那时的观智称为思惟智。在你能够清楚地见到每一剎那的生灭之后,那时的观智称为生灭随观智。
呼吸的因缘生灭
现在我要举出注释对呼吸的因缘生灭所作的解释。由于这是安般念的部分,注释也只针对呼吸的因缘生灭来解释。
关于「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这句经文,就像依靠铁匠风箱的外壳、风箱的喷口及适当的劳力,空气才能进出风箱。同样地,依靠所生身、鼻孔及比丘的心,呼吸身才能进出鼻孔。所生身等是呼吸身生起的因缘。如此观照就是安住于观照呼吸身的生起现象。注释的这段解释可能不大容易了解,我要再加以说明。当你有系统地对呼吸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后,就能见到色聚。分析色聚之后就能见到九种究竟色法。为什么这九种究竟色法能够生起呢?如果你的身体毁灭了,还能有呼吸存在吗?不能,没有身体就没有呼吸。如果分析这个身体,你可以见到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这四类色法,它们称为所生身。由于所生身的存在,呼吸身才能生起,因此所生身是呼吸身生起的一项因素。再者,如果没有心,呼吸身就无法生起,因此心也是呼吸身生起的一项因素。此外,鼻孔也是呼吸身生起的一项因素。所生身好比是风箱的外壳,鼻孔好比是风箱的喷口,心好比是适当的劳力。由于所生身、鼻孔与心生起, 呼吸才能生起,它们是呼吸的因。在这些因当中,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心是依靠所生身而生起,所以所生身也自然地是一个因。这是呼吸的因果关系。
然而,只观照呼吸身的因果关系是不够的,必须也观照五蕴的因果关系,即过去第一世临死时成熟的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造成现在世的五蕴,过去第二世临死时成熟的五种因造成过去第一世的五蕴,然后一直往更远的过去观照下去。同样地,现在世临死时成熟的五种因造成未来第一世的五蕴,然后一直往更远的未来观照下去。必须如此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因果关系。
注释接着解释呼吸身的坏灭现象。关于「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这句经文,当风箱的外壳被拆除、风箱的喷口破裂或缺乏适当的劳力时,空气就无法进出。同样地,当所生身毁坏、鼻孔破损或心停止作用时,呼吸身就无法进出。因此,由于所生身、鼻孔与心的坏灭, 呼吸身也就坏灭。
然后你也必须观照:由于未来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完全坏灭,所以未来五蕴也将完全坏灭。这样观照就是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因缘灭。你也应当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意即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这两者。
观禅的第三个阶段
接着佛陀开示观禅的第三个阶段如下: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 「有身」是指由于强而有力的观智,禅修者只见到「纯粹的」名色身──究竟名色法,丝毫不见色聚等概念法,这是坏灭随观智以上这些观智的特征。也因为如此,这时开始才被认为是纯粹的观禅。 与正念。关于这一段经文,禅修者透过谨慎的观察而建立起正念。他思惟:「有身存在,也就是只有名色法存在,但是没有众生、没有人、没有男人、没有女人、没有自我、没有属于自我之物、没有我、没有我所有、没有他人、也没有属于他人之物。」
它的意思是什么?这段经文是指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的观智。如果依照前面谈过的方法来修行生灭随观智,当观智变得利而且深的时候,他应当只专注于观照名色法的坏灭。渐渐地,他甚至见不到色聚, 而纯粹只见到究竟名色法,并且他不见名色法的生起, 而只见到它们的坏灭。那时他见到只有「纯粹的」名色身存在,不见有众生、人、男人、女人、我、属于我所有之物、他人、属于他人之物。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只为了」是指目的。它在说明:建立正念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那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只是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意思是指:只是为了愈来愈广大、深远的智慧与正念。也就是说为了增长正知与正念。
当禅修者只见到名色法的坏灭,并且观照它们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他的观智就会渐渐成熟。观智成熟时,五根也会成熟,那时他就能证悟取涅槃为目标的道智与果智。持续地修行,最后他就能证悟阿罗汉果。佛陀解释阿罗汉的境界如下: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
「他独立地安住」是指:他不依靠邪见、渴爱及无明来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是指:不认定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为「这是我」、「这是我的」或「这是我的自我」。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道智完全灭除了渴爱及邪见。
以上是修行安般念一直到证悟阿罗汉果的简要解释。如果能如此有系统地修行,并且有足够波罗蜜的话, 你也可能在今生证悟涅槃。
接着佛陀为安般念这一节作结论说:
「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四圣谛 在安般念这一节当中,观察呼吸的正念及正念的目标(五取蕴)是苦谛。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因是集谛。苦谛与集谛这两者都不生起是灭谛。这是指涅槃,也就是出世间灭谛。在培育生灭随观智时,你可以观照到由于五种因完全坏灭所以般涅槃时五蕴完全坏灭,(因灭与果灭)这两种灭也称为灭谛,然而它们只是世间的灭谛而已。当你以道智与果智证悟涅槃时,你才了知出世间的灭谛(涅槃)。你应当分辨这两种灭谛。 了知苦谛、舍弃集谛、以灭谛为目标的圣道是道谛。在这里也必须分辨世间的道智与出世间的道智。世间道智能见到五蕴,这是了知苦谛的观智;它也能见到苦的因,这是了知集谛的观智;它也能见到由于五种因完全灭尽所以般涅槃时五蕴完全灭尽,这是了知灭谛的观智。世间道智是指观智而言,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这四项因素会与观智同时生起。在修行之前,你必须先持戒,那就是具备了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因素。因此总共是八圣道分,这是世间的八圣道分。
禅修者有时必须观照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那时他了知世间的道谛。因此世间道智能了知世间的四圣谛。
出世间八圣道分与圣道智、圣果智同时生起,它们都以涅槃作为目标。那时,正见了知涅槃,正思惟将心投入涅槃,正念对涅槃明记不忘,正精进努力于了知涅槃,正定专注于涅槃,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也同时存在。这是出世间的八圣道分。为什么在禅修者证悟涅槃的时候,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也同时存在呢?因为圣道智灭除了能造成邪语、邪业、邪命的烦恼。 如此精勤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灭除痛苦,达到寂静。这是致力于修行安般念的比丘的解脱之道。对于采用其他止禅业处来作基础,进而修习观禅的方法,也应以同样的方式来理解。
因此,为了灭除痛苦,我们必须了知四圣谛。为了了知四圣谛,我们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有系统地修习止禅与观禅。
愿大家都能够尽早了知四圣谛,灭除痛苦!
《如何灭除痛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