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滅除痛苦▪P5

  ..續本文上一頁眼淨色才是真正的眼處,其他九種色法不是眼處。雖然如此,但是它們與眼處同時生起, 成爲一粒色聚。必須能分析眼十法聚裏的所有十種色法,才能破除組合密集,見到眼處(眼淨色)。因此,根據經教,依處是所生身,因爲你必須觀照與眼淨色同在一粒色聚中的所有俱生色法,而不只是觀照眼淨色而已。關于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與心所依處也應以同樣的道理去了解。

  

  眼十法聚不能單獨生起。有系統地對眼睛修行四界分別觀時你就可以見到其他種色聚。當你用手碰觸眼睛的時候,眼睛可以感受到手所給予的觸覺,由此可知眼睛裏必定有身十法聚存在,因爲身識唯有依靠身淨色(身處)才能生起。眼睛裏也有性根十法聚,由于其中的性根色,才讓你能很容易地知道「這是男人」或「這是女人」。眼十法聚、身十法聚與性根十法聚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所産生的,稱爲業生色。想眨眼的時候就能眨眼,由此可知眼睛裏也含有心生色法(心生八法聚)。每一粒色聚裏都有火界,多數的火界能産生許多代的新色聚,這些是時節生色。每一粒色聚裏都有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幫助之下,多數的食素能産生新色聚,這些是食生色。眼睛裏有上面提到的這六種色聚。分析它們時就能見到包含在它們之中的五十四種色法。你必須透視這五十四種色法,以便破除密集。

  

  然後必須以同樣的方法照見六門與四十二身分的色法。在四十二身分的多數身分裏有業生、心生、時節生、食生這四類色法,因此那些身分也是所生身。

  

  二十八種色法

  

  注釋中解釋說:「所生身是由四大種色及四大所造的色法所構成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在每一粒色聚裏都有地、水、火、風這四大種色(即四界),也有顔色、香、味、食素等四大所造成的色法。事實上,色法有二十八種,即四大種色加二十四種所造色。二十四種所造色是:

  

  五種淨色(pasàda r.pa):

  

  1.眼淨色(cakkhu pasàda)

  

  2.耳淨色(sota pasàda)

  

  3.鼻淨色(ghàna pasàda)

  

  4.舌淨色(jivhà pasàda)

  

  5.身淨色(kàya pasàda)

  

  四種境色(gocara r.pa):

  

  1.顔色(va..a)

  

  2.聲(sadda)

  

  3.香(gandha)

  

  4.味(rasa)

  

  食素(ojà)

  

  命根色(j.vitindriya)

  

  心色(hadayar.pa)

  

  兩種性根色(bhàva r.pa):

  

  1.女根色(itth. bhàva r.pa)

  

  2.男根色(purisa bhàva r.pa)

  

  十種非真實色:

  

  1.空界(àkàsa dhàtu)

  

  2.身表(kàyavi¤¤atti)

  

  3.語表(vac. vi¤¤atti)

  

  4.色輕快性(lahutà)

  

  5.色柔軟性(mudutà)

  

  6.色適業性(kamma¤¤atà)

  

  7.色積集(upacaya)

  

  8.色相續(santati)

  

  9.色老性(jaratà)

  

  10.色無常性(aniccatà)

  

  你必須分析所有種類的色法。

  

  只觀照色法爲無常、苦、無我並不足以證悟涅槃, 還必須觀照名法爲無常、苦、無我。觀照名法的時候, 禅那名法是最佳的觀照起點。觀照禅那名法之後應當觀照欲界的名法,包括六門心路過程心與離心路過程心的所有名法。所以注釋裏說:接著,他觀照觸等五項名法(nama),即觸、受、想、思、識。在這五項名法當中, 受是受蘊,想是想蘊,觸與思是行蘊,識是識蘊。這是四種名蘊,前面談到的二十八種色法是色蘊,總共是五蘊。關于這五蘊中的行蘊,注釋只提到觸與思這兩種名法,因爲它們是行蘊中最顯著的。提到這兩項名法時, 行蘊裏其他的名法也都包括在內了。這就好象在皇家出巡的行列裏,提到國王的時候,他的隨從人員也都包括在內了。

  

  觀照了名法與色法之後,接著他觀照名色法的因, 見到過去世所造的無明、愛、取、行、業這五項主因。過去世的這五種因造成今世投生時的五取蘊。他觀照因果之間的關系,這就是緣起法。于是他下了一個結論: 名法與色法都只是緣及緣生之法,除此之外沒有人或衆生存在。因此他超越了疑惑。

  

  已經超越疑惑的禅修者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如此就能逐步地提升智慧,乃至證悟阿羅漢果。這種禅修者稱爲呼吸行者。

  

  禅那行者

  

  接著我要解釋第二種禅修者──禅那行者。這種禅修者出定後先觀照禅支。由于之前以安般念修行止禅時他已經檢查過禅支,所以當他轉修觀禅時觀照禅支是很容易的。然後他必須觀照與禅支同時生起的其他名法。包括禅支在內的所有這些名法稱爲禅那法。觀照禅那法之後,他應當如此思惟:「這些禅那法依靠什麼而生起呢?」于是他見到它們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根據經的解釋,心所依處是所生身,包含了前面提過的業生、心生、時節生與食生那四類色法。

  

  在這裏,禅那法是名法,所生身是色法。如此觀照之後,他探究名色法的因,依照無明、愛、取等緣起法來觀照。于是他下了一個結論:名法與色法都只是緣及緣生之法,除此之外沒有人或衆生存在。因此他超越了疑惑。

  

  已經超越疑惑的禅修者觀察名色法及其因爲無常、苦、無我。如此就能逐步地提升智慧,直到證悟阿羅漢果。這種禅修者稱爲禅那行者。

  

  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解釋的內容,你就能了解以下經文中佛陀所作的開示。在《大念處經》當中,佛陀教導以安般禅那爲基礎而修行觀禅的方法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 這是修成安般念達到第四禅的禅修者轉修觀禅的開始階段。什麼是「身」呢?根據巴利聖典《無礙解道》, 身有叁種,即呼吸身、所生身與名身。這些在前面已經解釋過,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

  

  如何觀照名法

  

  前面已經談過觀照色法的方法,現在我要解釋觀照名法的方法。如果想觀照安般初禅的名法,首先你必須先入安般初禅。出定之後應當觀察有分心(意門)。然後當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現時,應當觀察五禅支。修行止禅的時候,你已曾觀察過五禅支,所以這對你而言是很容易的。然而,在這裏你必須見到剎那剎那間都有五禅支生起,因此你見到無數次的五禅支。能清楚地見到五禅支之後,你可以選擇由觸、受與識這叁種名法當中的一種開始觀察。

  

  假設選擇由識開始觀察,那麼你應當在每一剎那中都觀察到識生起:「識,識,識……」,如此生起無數次。如果觀察不到,那麼你應當再入安般初禅。出定後觀察有分心。當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現時,你應當觀察識剎那剎那生起無數次。能觀察到識之後,應當再加上觸, 意即在每一剎那中同時觀察識與觸這兩種名法。能觀察到兩種名法之後,再加上受,即在每一剎那中同時觀察識、觸、受這叁種名法……如此逐漸增加到能夠在每一剎那中同時觀察到叁十四種名法。這叁十四種名法是什麼呢?它們是:識、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舍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及慧根。 在前面談過的叁種身當中,呼吸身與所生身都屬于色身。因此可以說身有兩種,即色身與名身。爲什麼稱它們爲身呢? 因爲它們無法單獨生起,必須成群地生起,所以稱它們爲身。請注意在此所說的「身」是指究竟色身和究竟名身。

  

  

  

  觀照外身

  

  你必須觀照這些身爲身。然而,只觀照內在自己的身爲身並不足以證悟涅槃,還必須觀照外在他人的身爲身。爲什麼呢?因爲你不只對內在自己的身有渴愛、驕慢與邪見,對外在他人的身也有渴愛、驕慢與邪見。爲了去除對外在對象的渴愛、驕慢、邪見等煩惱,你必須也觀照外在的身爲身。例如你可能會因爲自己的兒子、丈夫或妻子的成就而感到非常驕傲。要去除這樣的驕慢,你必須觀照外在的這些身爲無常。要去除對外在身的渴愛,你必須觀照它們爲苦。要去除認爲有「我的兒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這樣的邪見,你必須觀照外在的身爲無我。爲什麼說外在的身是無常、苦、無我的呢?如果以觀智來照見它們,你只會見到究竟名色法而已。它們一生起後就立即壞滅,所以是無常的。它們一直受到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的。在它們之中沒有能讓你稱爲「我的兒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這樣永遠不變的自我存在,所以它們是無我的。如此觀照時你就能去除驕慢、渴愛與邪見這叁種執著,因此佛陀教導說:「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身爲身、安住于觀照外在的身爲身。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 爲什麼佛陀給與這樣的指導呢?它的用意是:就初學者而言,只用一次靜坐的時間觀照內在的身爲身是不夠的,必須以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來觀照。然後他必須觀照外在的身爲身,這也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來觀照。如此觀照之後,他必須在一次靜坐的時間裏,交替地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爲身。觀照一、二次是不夠的, 必須一再重複地觀照。唯有如此觀照才能降伏驕慢、渴愛與邪見等煩惱。

  

  分別名色的四個…

《如何滅除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空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