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滅除痛苦▪P6

  ..續本文上一頁階段

  

  根據觀智的次第,這只是第一種觀智(名色分別智) 而已。這是見清淨的開始階段,是觀禅的基礎。此智慧分爲四個階段:

  

  1. 色攝受智(rupa pariggaha bana):觀照色法的智慧。

  

  2. 非色攝受智(arupa pariggaha bana):觀照名法的智慧。

  

  3. 色非色攝受智(ruparupa pariggaha bana):同時觀照色法與名法的智慧。

  

  4. 名色差別智或名色分別智(nama rupa vavatthana bana or 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同時分辨名色法,及分辨在名色法中沒有人、我、衆生存在, 純粹只有名色法而已。

  

  因此, 在這個階段你必須依下列這四個步驟來修行:(一)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色法、(二)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名法、(叁)于內在與外在都同時觀照名法與色法二者、(四)分辨內在與外在的名色法中都沒有人、我、衆生存在。這是《大念處經》中所提到觀禅的第一個階段。接著佛陀開示觀禅的第二個階段如下:

  

  

  「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 這段經文中包含了叁種觀智,即:

  

  1. 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觀照因果關系的智慧。

  

  2. 思惟智(sammasana bana):觀照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的智慧。

  

  3. 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bana):觀照行法的生滅爲無常、苦、無我的智慧。

  

  兩種生滅

  

  行法的生滅有兩種,即:(一)因緣生滅(paccayato udayabbaya);(二)剎那生滅(khanato udayabbaya)。因緣生滅又分爲兩部份,即因緣生與因緣滅。由于因緣生起,所以五取蘊生起,這是因緣生。由于因緣完全壞滅, 所以五蘊完全壞滅,這是因緣滅。 五蘊與名色是同義詞。二十八種色法是色蘊。名法中的受是受蘊,想是想蘊,五十種心所是行蘊,六種識是識蘊。色蘊是色法,而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是名法,因此五蘊就是名色。如何觀照五蘊或名色的因緣生呢?這是《大念處經》中佛陀教導觀禅的第二個階段。你必須循序漸進,不能跳級。必須先修行第一個階段, 即:(一)觀照內外的色法、(二)觀照內外的名法、(叁) 觀照內外的名色法、(四)分辨內外的名色法沒有人、我、

  

  

  衆生。如此觀照之後,才能修行第二個階段。

  

  名色法的因緣生

  

  如何觀照名色法的因緣生呢?觀照內外的名色法之後應當觀照離你現在最近的過去名色法,例如在禅坐開始之前的名色法。在禅坐之前,請用蠟燭或清水來供佛,然後發願在未來世成爲比丘。開始禅坐後,請觀察供佛和發願成爲比丘時的心路過程。這些是最近的過去名法,它們是業輪轉和煩惱輪轉。它們依靠各自的依處而生起,依處則是色法。應當像觀照外在的名色法那樣來觀照過去的名色法。能觀照離現在最近的過去名色法之後,就再往稍遠一些的過去觀照。如此緊密地逐漸觀照過去的名色法,一直觀照到今世投生時的第一個剎那──結生心的時候。

  

  能觀照結生心的名色法之後,再往過去觀照,就能見到前一世臨死時的名色法。那時有叁種目標當中的一種出現在你心中。這叁種目標就是:(一)業:造業的行爲、(二)業相:該行爲的相、(叁)趣相:下一世投生處的相。

  

  我要舉例來說明:有一個禅修者觀照前世臨死時的名色法,他見到一個人以蠟燭供養佛像這樣的業相。這時他觀照供養蠟燭那個人的名色法。如何觀照呢?他對那個人的影像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見到色聚之後就分析那些色聚,直到照見色聚裏的究竟色法,然後特別注意觀照心髒裏的五十四種色法,尤其是心所依處色,因爲每個意門心路過程心都依靠心所依處色而生起。這麼做的時候,他見到了有分心,也就是意門。在有分心當中會有不同的目標出現。那時他應當前後來回地觀照那些有分心。爲什麼呢?因爲心路過程會出現在有分心之間,如此一再來回地觀照時就能觀察到那些心路過程。結果他見到前世那個人在供養蠟燭給佛像之前發願來世要成爲修行的比丘。供養蠟燭時生起的是意門心路過程。每一個心路過程有一個意門轉向心和七個速行心。意門轉向心有十二個名法,即識、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勝解及精進。每個速行心有叁十四個名法,即識、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舍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及慧根。速行心的叁十四個名法稱爲行。在這些名法當中,思心所是最主要的,思就是業。這些名法生起之後就立即壞滅,因爲它們是無常的。然而,它們在他的名色相續流中留下了業力。根據《發趣論》(Patthana)的業緣(kammapaccaya)章,業力稱爲業。

  

  然後他再觀照發願來世成爲比丘時的心路過程。那也是一種意門心路過程。每一個心路過程有一個意門轉向心和七個速行心。其中的意門轉向心有之前說過的十二個名法。每個速行心則有二十個名法,即識、觸、受、(關于《發趣論》裏的二十四緣,請參閱本書後面的《詞語彙解》。

  

  

  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癡、無慚、無愧、掉舉、貪及邪見。在速行心的二十個名法當中,無明、愛、取這叁項名法最爲顯著。什麼是無明?根據佛陀的教導,我們的身體與心只是究竟名色法而已。如果我們了知它們爲名色法,那是正確的,是觀智,也就是正見。但是如果我們視它們爲男人、女人、比丘或比丘尼,那是錯誤的,這稱爲無明或癡。緣于無明,他發願成爲禅修的比丘,這是貪愛。他執著禅修比丘的生命,這就是取。無明、愛、取這叁項稱爲煩惱輪轉(kilesavatta),造成生死輪回的煩惱。 因此總共有五種過去因,即無明、愛、取、行、業。

  

  然後他必須觀照今世投生時結生心的五蘊。結生心時有叁十種色法,分別存在叁種色聚當中,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與心色十法聚,它們各含有十種色法。 他反複地觀照這叁十種色法和無明、愛、取、行、業這五種過去因,尤其注重觀照業力,檢查這些色法是否由該業力所産生。他這樣反複地觀照,看到前世臨死時成熟的業力産生今世結生時的叁十種業生色法。這是一個禅修者的實修例子。

  

  如果這樣修行,你能夠很容易地了解在過去世所造的業力産生今世結生剎那的色蘊。如何觀察這種因果關系呢?在這個階段,多數禅修者已能觀察到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心能産生許多心生色聚,能觀察到心與心 4 緣起法中有叁種輪轉,煩惱輪轉與業輪轉能造成果輪轉(vipakavatta),即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色法之間的因果關系。正如心産生心生色法的情況, 同樣地,業力能産生業生色法。他應當如此檢查前世臨死時的業力與今世結生時的業生色法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確定見到業力産生業生色法之後,應當進一步觀照: 由于前世的無明、愛、取、行、業生起,所以今世結生時的業生色法生起。

  

  接著也必須觀照前世的業力與今世結生時的名法之間的因果關系。然後必須觀照前世的業力與今世這一生中所有果報五蘊之間的因果關系,尤其著重于六門心路過程。如果能觀照由于前世的無明、愛、取、行、業生起,所以今世的色蘊等生起;前世的無明、愛、取、行、業是因,今世的色蘊等是果,這是觀照行法的因緣生,如此觀照的智慧是緣攝受智或因緣生智見(paccayato udaya bana dassana)。因緣生智見意即見到現象(或法) 的因緣生的智慧。

  

  觀照壞滅法

  

  教導觀照行法的因緣生後,接著佛陀開示說「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意思是:他必須觀照由于五種因緣完全壞滅, 所以五蘊完全壞滅。這是因緣滅見智(paccayato vaya dassana bana)。

  

  造成輪回的五種主因(無明、愛、取、行、業)何時才會完全壞滅呢?根據佛陀的教導,煩惱及能造成未來世果報的業力會在你證悟阿羅漢道時完全壞滅,因此在般涅槃之後就不再有任何果報産生。阿羅漢道將會把

  

  

  這五種因滅盡無余。由于這五種因滅盡無余,般涅槃後五蘊也將會滅盡無余。你應該嘗試觀照這種滅盡,因爲佛陀在《大念處經》裏指導說:「他安住于觀照身的壞滅現象。」你應該記得,在這裏「身」(kàya)是指色身(r.pakàya)和名身(nàmakàya)。

  

  現在你還不是阿羅漢。你會在什麼時候證悟阿羅漢道呢? 是現在還是未來呢?當然是未來。多久的未來呢?如果你具備充分的波羅蜜,而且持續精進地修行, 你就可能在今生證悟阿羅漢道。即使在今生證悟,然而從剎那生滅的角度來看,那時對現在而言也稱爲未來, 因爲現在你還是凡夫。如果你將在來生證悟阿羅漢道, 那麼來生也是你的未來。在你證悟阿羅漢道的那個未來時候,無明、愛、取、行、業這五種因會完全壞滅。由于這五種因完全壞滅,所以般涅槃時五蘊完全壞滅。你必須照見到那兩種壞滅。這種觀智稱爲因緣滅見智(paccayato vaya dassana bana),即能照見因與果完全壞滅的智慧。

  

  如…

《如何滅除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空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