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眼净色才是真正的眼处,其他九种色法不是眼处。虽然如此,但是它们与眼处同时生起, 成为一粒色聚。必须能分析眼十法聚里的所有十种色法,才能破除组合密集,见到眼处(眼净色)。因此,根据经教,依处是所生身,因为你必须观照与眼净色同在一粒色聚中的所有俱生色法,而不只是观照眼净色而已。关于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心所依处也应以同样的道理去了解。
眼十法聚不能单独生起。有系统地对眼睛修行四界分别观时你就可以见到其他种色聚。当你用手碰触眼睛的时候,眼睛可以感受到手所给予的触觉,由此可知眼睛里必定有身十法聚存在,因为身识唯有依靠身净色(身处)才能生起。眼睛里也有性根十法聚,由于其中的性根色,才让你能很容易地知道「这是男人」或「这是女人」。眼十法聚、身十法聚与性根十法聚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所产生的,称为业生色。想眨眼的时候就能眨眼,由此可知眼睛里也含有心生色法(心生八法聚)。每一粒色聚里都有火界,多数的火界能产生许多代的新色聚,这些是时节生色。每一粒色聚里都有食素,在食生食素的帮助之下,多数的食素能产生新色聚,这些是食生色。眼睛里有上面提到的这六种色聚。分析它们时就能见到包含在它们之中的五十四种色法。你必须透视这五十四种色法,以便破除密集。
然后必须以同样的方法照见六门与四十二身分的色法。在四十二身分的多数身分里有业生、心生、时节生、食生这四类色法,因此那些身分也是所生身。
二十八种色法
注释中解释说:「所生身是由四大种色及四大所造的色法所构成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地、水、火、风这四大种色(即四界),也有颜色、香、味、食素等四大所造成的色法。事实上,色法有二十八种,即四大种色加二十四种所造色。二十四种所造色是:
五种净色(pasàda r.pa):
1.眼净色(cakkhu pasàda)
2.耳净色(sota pasàda)
3.鼻净色(ghàna pasàda)
4.舌净色(jivhà pasàda)
5.身净色(kàya pasàda)
四种境色(gocara r.pa):
1.颜色(va..a)
2.声(sadda)
3.香(gandha)
4.味(rasa)
食素(ojà)
命根色(j.vitindriya)
心色(hadayar.pa)
两种性根色(bhàva r.pa):
1.女根色(itth. bhàva r.pa)
2.男根色(purisa bhàva r.pa)
十种非真实色:
1.空界(àkàsa dhàtu)
2.身表(kàyavi¤¤atti)
3.语表(vac. vi¤¤atti)
4.色轻快性(lahutà)
5.色柔软性(mudutà)
6.色适业性(kamma¤¤atà)
7.色积集(upacaya)
8.色相续(santati)
9.色老性(jaratà)
10.色无常性(aniccatà)
你必须分析所有种类的色法。
只观照色法为无常、苦、无我并不足以证悟涅槃, 还必须观照名法为无常、苦、无我。观照名法的时候, 禅那名法是最佳的观照起点。观照禅那名法之后应当观照欲界的名法,包括六门心路过程心与离心路过程心的所有名法。所以注释里说:接着,他观照触等五项名法(nama),即触、受、想、思、识。在这五项名法当中, 受是受蕴,想是想蕴,触与思是行蕴,识是识蕴。这是四种名蕴,前面谈到的二十八种色法是色蕴,总共是五蕴。关于这五蕴中的行蕴,注释只提到触与思这两种名法,因为它们是行蕴中最显著的。提到这两项名法时, 行蕴里其他的名法也都包括在内了。这就好象在皇家出巡的行列里,提到国王的时候,他的随从人员也都包括在内了。
观照了名法与色法之后,接着他观照名色法的因, 见到过去世所造的无明、爱、取、行、业这五项主因。过去世的这五种因造成今世投生时的五取蕴。他观照因果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缘起法。于是他下了一个结论: 名法与色法都只是缘及缘生之法,除此之外没有人或众生存在。因此他超越了疑惑。
已经超越疑惑的禅修者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此就能逐步地提升智慧,乃至证悟阿罗汉果。这种禅修者称为呼吸行者。
禅那行者
接着我要解释第二种禅修者──禅那行者。这种禅修者出定后先观照禅支。由于之前以安般念修行止禅时他已经检查过禅支,所以当他转修观禅时观照禅支是很容易的。然后他必须观照与禅支同时生起的其他名法。包括禅支在内的所有这些名法称为禅那法。观照禅那法之后,他应当如此思惟:「这些禅那法依靠什么而生起呢?」于是他见到它们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根据经的解释,心所依处是所生身,包含了前面提过的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那四类色法。
在这里,禅那法是名法,所生身是色法。如此观照之后,他探究名色法的因,依照无明、爱、取等缘起法来观照。于是他下了一个结论:名法与色法都只是缘及缘生之法,除此之外没有人或众生存在。因此他超越了疑惑。
已经超越疑惑的禅修者观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此就能逐步地提升智慧,直到证悟阿罗汉果。这种禅修者称为禅那行者。
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解释的内容,你就能了解以下经文中佛陀所作的开示。在《大念处经》当中,佛陀教导以安般禅那为基础而修行观禅的方法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这是修成安般念达到第四禅的禅修者转修观禅的开始阶段。什么是「身」呢?根据巴利圣典《无碍解道》, 身有三种,即呼吸身、所生身与名身。这些在前面已经解释过,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
如何观照名法
前面已经谈过观照色法的方法,现在我要解释观照名法的方法。如果想观照安般初禅的名法,首先你必须先入安般初禅。出定之后应当观察有分心(意门)。然后当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现时,应当观察五禅支。修行止禅的时候,你已曾观察过五禅支,所以这对你而言是很容易的。然而,在这里你必须见到剎那剎那间都有五禅支生起,因此你见到无数次的五禅支。能清楚地见到五禅支之后,你可以选择由触、受与识这三种名法当中的一种开始观察。
假设选择由识开始观察,那么你应当在每一剎那中都观察到识生起:「识,识,识……」,如此生起无数次。如果观察不到,那么你应当再入安般初禅。出定后观察有分心。当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现时,你应当观察识剎那剎那生起无数次。能观察到识之后,应当再加上触, 意即在每一剎那中同时观察识与触这两种名法。能观察到两种名法之后,再加上受,即在每一剎那中同时观察识、触、受这三种名法……如此逐渐增加到能够在每一剎那中同时观察到三十四种名法。这三十四种名法是什么呢?它们是: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无贪、无瞋、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及慧根。 在前面谈过的三种身当中,呼吸身与所生身都属于色身。因此可以说身有两种,即色身与名身。为什么称它们为身呢? 因为它们无法单独生起,必须成群地生起,所以称它们为身。请注意在此所说的「身」是指究竟色身和究竟名身。
观照外身
你必须观照这些身为身。然而,只观照内在自己的身为身并不足以证悟涅槃,还必须观照外在他人的身为身。为什么呢?因为你不只对内在自己的身有渴爱、骄慢与邪见,对外在他人的身也有渴爱、骄慢与邪见。为了去除对外在对象的渴爱、骄慢、邪见等烦恼,你必须也观照外在的身为身。例如你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儿子、丈夫或妻子的成就而感到非常骄傲。要去除这样的骄慢,你必须观照外在的这些身为无常。要去除对外在身的渴爱,你必须观照它们为苦。要去除认为有「我的儿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这样的邪见,你必须观照外在的身为无我。为什么说外在的身是无常、苦、无我的呢?如果以观智来照见它们,你只会见到究竟名色法而已。它们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所以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的。在它们之中没有能让你称为「我的儿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这样永远不变的自我存在,所以它们是无我的。如此观照时你就能去除骄慢、渴爱与邪见这三种执着,因此佛陀教导说:「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为什么佛陀给与这样的指导呢?它的用意是:就初学者而言,只用一次静坐的时间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是不够的,必须以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观照。然后他必须观照外在的身为身,这也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来观照。如此观照之后,他必须在一次静坐的时间里,交替地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观照一、二次是不够的, 必须一再重复地观照。唯有如此观照才能降伏骄慢、渴爱与邪见等烦恼。
分别名色的四个…
《如何灭除痛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