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滅除痛苦▪P3

  ..續本文上一頁,而且能夠完全地專注于整道微息的長氣息,你的定力就會提升。當你的定力提升時,喜悅就會在你的心中生起。

  

  當比丘透過喜悅以一段長時間吸進與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細的氣息,其心移離長的入息與出息,而中舍地轉向專注于禅相。

  

  對于短的氣息的解釋也是如此。氣息會有時短有時長,這是自然的。

  

  「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

  

  氣息的全身

  

  關于以下的經文:

  

  「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 意思是他以如此的想法訓練自己:「吸氣的時候, 我應當知道、明了整個吸氣過程裏開始、中間、結尾的氣息。呼氣的時候,我應當知道、明了整個呼氣過程裏開始、中間、結尾的氣息。」如此,他以清明的心,知道、明了吸呼的全息。

  

  在這裏,大家不要誤解說覺知全息的時候要默念「開始、中間、結尾」;事實上,只需要知道經過同一點上的呼吸從頭到尾的氣息就夠了。

  

  有比丘微細且擴散的入息或出息只有開始階段明顯,中間與結尾則不明顯,他只能清楚地覺知與專注于開始的氣息,而不能覺知與專注于中間與結尾的氣息。另一位比丘只有中間的氣息明顯,開始與結尾的氣息則不明顯。第叁位比丘只有結尾的氣息明顯,開始與中間的氣息則不明顯,因此他只能專注于結尾的氣息。第四位比丘的開始、中間與結尾這叁個階段的氣息都明顯, 沒有任何困難。爲了指出修行此法門應當依循第四位比丘的例子,所以佛陀說:「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

  

  由于修行此法門最初的方法除了吸氣與呼氣之外,不需要再做其他事情,所以說:「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然後他必須致力于提起更清楚的覺知等,所以說:「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清楚地了知呼吸是慧學;專注于呼吸是定學;約束自己的心,不使煩惱生起是戒學。在呼吸當中應當致力于實踐此叁學。

  

  微息

  

  關于以下的經文:

  

  「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 意思就是他心裏想:「我呼吸時應當存著使氣息平靜、平穩、安甯、安詳的動機。」他如此訓練自己。 在這裏,我們必須了解粗顯、微細與平靜這叁種情況:還沒有致力于禅修的時候,比丘的身心是紛擾的、粗顯的,呼吸的氣息也是粗顯的、不平靜的,只借著鼻孔吸呼還不夠用,必須也經由嘴巴來吸呼。然而,當他調禦自己的身心之後,身心變得甯靜、安穩,呼吸也就變得微細,他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還在呼吸。就好象一個人剛從山上跑下來,放下頂在頭上的重物,直挺地站立著的時候,他的呼吸是粗顯的,經由鼻孔呼吸還不夠用,必須還要透過嘴巴來呼吸。然而,當他去除了疲勞、沐浴、喝水、用濕布蓋胸、坐在陰涼處休息的時候,他的呼吸就變得微細,他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還在呼吸。這個人是用來比喻禅修之後呼吸變得很微細的比丘,意思是他難以分辨自己是否還在呼吸。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在尚未開始禅修之時,他不曾去覺知、專注、反省或思惟將粗顯的氣息平靜下來的問題; 一旦開始禅修之後,他就會注意到這個問題。禅修時的氣息比尚未禅修時的更微細,所以古代的論師說:「在擾動的身心中,氣息是粗顯的;在平靜的身心中,氣息是微細的。」(Vs 2.17)

  

  他如何以「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這樣的想法來訓練自己呢?什麼是氣息的身行(kàyasa.khàra)?與呼吸本身相關或系屬于呼吸的事物稱爲氣息的身行。他訓練自己使氣息的身行鎮定、平穩與甯靜,以如此的思惟來訓練自己:「借著在身體向前彎、側彎、各方向彎及後彎的時候,使氣息的身行平靜下來,以及借著在身體移動、顫抖、震動、搖動的時候,使氣息的身行平靜下來,我應當如此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吸。在身體不向前彎、側彎、各方向彎及後彎的時候,不移動、不顫抖、不震動、不搖動的時候,我應當借著這些安詳、微細的身體活動, 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吸。」

  

  到這裏,我已經解釋了以安般念來培育定力的四個階段,即專注于:

  

  1. 長息;

  

  2. 短息;

  

  3. 全息;

  

  4. 微息。

  

  合而爲一

  

  大家應當了解有可能叁個階段合而爲一,例如同時專注于長息、全息與微息。這是指當你呼吸的時間長而且氣息微細時,你應當在同一點上覺知經過那裏從頭到尾的微細長息(即微細長息的全息)。如果呼吸還未變微細,你可以存著希望呼吸變微細的動機來持續地專注。如此,當你的定力提升時,呼吸就會變得微細。那時你必須以想要了知長息、全息與微息的強烈意願來專注于經過同一點上從頭到尾的氣息。如果能如此修行,你就可能成功地證得禅那。有時也可能短息、全息與微息這叁個階段合而爲一。因此,當呼吸長而且微細時,你應當同時專注于長息、全息與微息。當呼吸短而且微細時,你應當同時專注于短息、全息與微息。如果能以夠強大的意願與喜悅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將會提升。定力提升時,呼吸也會變得愈來愈微細。那時,不要因爲呼吸變得不清楚而感到失望,心想:「噢,我的氣息不清楚!」因爲這會令你感到焦慮不安,導致你的定力衰退。事實上,呼吸愈來愈微細是非常好的現象。爲什麼呢?因爲如果那時候禅相出現,而且你的心自動地專注于禅相,你不會受到呼吸幹擾。但是如果那時候的呼吸還很粗的話,你的心會一下子注意在呼吸,一下子注意在禅相;你的心擁有兩個目標。擁有兩個目標的心無法專注,你的定力無法進一步提升。所以,當呼吸變得愈來愈微細時,你應當感到歡喜。

  

  但是不要故意使呼吸變長、變短或變微細。若是如此控製呼吸,你的精進覺支與擇法覺支會過強,定力就

  

  

  會漸漸衰退。應當照著呼吸自然的狀態去專注它。定力提升時,呼吸有時會變長,有時會變短。無論呼吸長或短,你只需要專注于每一次呼吸從頭到尾的氣息。當定力更好的時候,你可以存著希望呼吸變微細的動機,繼續專注于全息。當呼吸自然地變微細時,無論呼吸長或短,你都應當持續地專注于微細呼吸的全息。

  

  如果每一次靜坐時你都能持續地專注于微細呼吸的全息一、二小時以上,你的定力就已經相當好。這是個關鍵的時刻,你必須特別謹慎地持續修行,停止一切的妄想與交談,在行、住、坐、臥等一切時刻都必須保持正念,一心只專注于呼吸,不去理會其他目標。

  

  禅相與光

  

  如果能在每一次靜坐時都持續專注于微細的呼吸一小時以上,如此持續至少叁天,通常禅相就會出現。對有些禅修者而言,光在禅相之前出現;對有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在光之前出現。無論哪一種先出現,禅修者都必須分辨禅相與光之間的差別。禅相與光不同,就像太陽與陽光不同一樣。

  

  光可以出現在你身體乃至周圍的任何部位、任何方向。除了結生心以外,所有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心都能産生許多物質微粒,稱爲心生色聚。如果分析它們, 就可以透視到每一粒色聚裏至少含有八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營養素)。如果是定力強的心産生的色聚,其中的顔色會很明亮,其光明會出現在你全身的各處。再者,這些色聚裏的火界能産生許多時節生色聚。時節生色聚不只會散布在身體內,而且也會散布到身體外。它們裏面的顔色也是明亮的。它們散布的遠近決定于定力的強弱。定力很強時, 光明就能散布得很遠。定力比較不強時,光明則只能散布幾吋而已。心生色聚只能散布在身體內,時節生色聚則不只會散布在身體內,而且也會散布到身體外。光明就是來自這些出現在身體四周的心生色聚與時節生色聚裏顔色的明亮。

  

  然而,你不應該去注意那些光明,應該只專注于呼吸。那時呼吸通常很微細。爲了覺知微細的呼吸,你必須保持持續與適度的精進,對微細的呼吸明記不忘,並且清楚地了知它。如果能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就會繼續提升,安般禅相也會出現在你鼻孔的出口處。

  

  什麼是安般禅相

  

  什麼是安般禅相呢?當你的定力夠強時,呼吸就會轉變成禅相。呼吸是由心所生。如果你辨識氣息的四界, 你就會見到許多的色聚。如果你分析它們,就會見到每一粒色聚裏至少含有九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聲音。當定力強時,色聚裏的顔色會很明亮。正如前面解釋過的,這些色聚裏的火界能産生許多時節生色聚,它們裏面的顔色也是明亮的。由于呼吸裏有數不盡的色聚,一粒色聚裏顔色的明亮與其他色聚裏顔色的明亮結合在一起,如此産生的光明就是禅相。

  

  開始時的禅相通常是不穩定的,那時還不要注意禅相,應當只專注于呼吸。當你專注于呼吸的定力愈來愈深、愈來愈穩定時,禅相就會愈來愈穩定。剛出現的禅相通常是灰色的。定力提升時,灰色禅相會轉變成白色, 然後再變成光亮透明的似相(pa.ibhàga nimitta)。禅相會隨著禅修者的心或想而改變:有時禅相是長形的,有時是圓形的,有時是紅色的,有時是黃色的等等。你不應去注意禅相的顔色、形狀或外觀,否則它會繼續…

《如何滅除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空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