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灭除痛苦▪P3

  ..续本文上一页,而且能够完全地专注于整道微息的长气息,你的定力就会提升。当你的定力提升时,喜悦就会在你的心中生起。

  

  当比丘透过喜悦以一段长时间吸进与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细的气息,其心移离长的入息与出息,而中舍地转向专注于禅相。

  

  对于短的气息的解释也是如此。气息会有时短有时长,这是自然的。

  

  「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

  

  气息的全身

  

  关于以下的经文:

  

  「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 意思是他以如此的想法训练自己:「吸气的时候, 我应当知道、明了整个吸气过程里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呼气的时候,我应当知道、明了整个呼气过程里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如此,他以清明的心,知道、明了吸呼的全息。

  

  在这里,大家不要误解说觉知全息的时候要默念「开始、中间、结尾」;事实上,只需要知道经过同一点上的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就够了。

  

  有比丘微细且扩散的入息或出息只有开始阶段明显,中间与结尾则不明显,他只能清楚地觉知与专注于开始的气息,而不能觉知与专注于中间与结尾的气息。另一位比丘只有中间的气息明显,开始与结尾的气息则不明显。第三位比丘只有结尾的气息明显,开始与中间的气息则不明显,因此他只能专注于结尾的气息。第四位比丘的开始、中间与结尾这三个阶段的气息都明显, 没有任何困难。为了指出修行此法门应当依循第四位比丘的例子,所以佛陀说:「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

  

  由于修行此法门最初的方法除了吸气与呼气之外,不需要再做其他事情,所以说:「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然后他必须致力于提起更清楚的觉知等,所以说:「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清楚地了知呼吸是慧学;专注于呼吸是定学;约束自己的心,不使烦恼生起是戒学。在呼吸当中应当致力于实践此三学。

  

  微息

  

  关于以下的经文:

  

  「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 意思就是他心里想:「我呼吸时应当存着使气息平静、平稳、安宁、安详的动机。」他如此训练自己。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粗显、微细与平静这三种情况:还没有致力于禅修的时候,比丘的身心是纷扰的、粗显的,呼吸的气息也是粗显的、不平静的,只借着鼻孔吸呼还不够用,必须也经由嘴巴来吸呼。然而,当他调御自己的身心之后,身心变得宁静、安稳,呼吸也就变得微细,他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还在呼吸。就好象一个人刚从山上跑下来,放下顶在头上的重物,直挺地站立着的时候,他的呼吸是粗显的,经由鼻孔呼吸还不够用,必须还要透过嘴巴来呼吸。然而,当他去除了疲劳、沐浴、喝水、用湿布盖胸、坐在阴凉处休息的时候,他的呼吸就变得微细,他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还在呼吸。这个人是用来比喻禅修之后呼吸变得很微细的比丘,意思是他难以分辨自己是否还在呼吸。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尚未开始禅修之时,他不曾去觉知、专注、反省或思惟将粗显的气息平静下来的问题; 一旦开始禅修之后,他就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禅修时的气息比尚未禅修时的更微细,所以古代的论师说:「在扰动的身心中,气息是粗显的;在平静的身心中,气息是微细的。」(Vs 2.17)

  

  他如何以「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这样的想法来训练自己呢?什么是气息的身行(kàyasa.khàra)?与呼吸本身相关或系属于呼吸的事物称为气息的身行。他训练自己使气息的身行镇定、平稳与宁静,以如此的思惟来训练自己:「借着在身体向前弯、侧弯、各方向弯及后弯的时候,使气息的身行平静下来,以及借着在身体移动、颤抖、震动、摇动的时候,使气息的身行平静下来,我应当如此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吸。在身体不向前弯、侧弯、各方向弯及后弯的时候,不移动、不颤抖、不震动、不摇动的时候,我应当借着这些安详、微细的身体活动, 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吸。」

  

  到这里,我已经解释了以安般念来培育定力的四个阶段,即专注于:

  

  1. 长息;

  

  2. 短息;

  

  3. 全息;

  

  4. 微息。

  

  合而为一

  

  大家应当了解有可能三个阶段合而为一,例如同时专注于长息、全息与微息。这是指当你呼吸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微细时,你应当在同一点上觉知经过那里从头到尾的微细长息(即微细长息的全息)。如果呼吸还未变微细,你可以存着希望呼吸变微细的动机来持续地专注。如此,当你的定力提升时,呼吸就会变得微细。那时你必须以想要了知长息、全息与微息的强烈意愿来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从头到尾的气息。如果能如此修行,你就可能成功地证得禅那。有时也可能短息、全息与微息这三个阶段合而为一。因此,当呼吸长而且微细时,你应当同时专注于长息、全息与微息。当呼吸短而且微细时,你应当同时专注于短息、全息与微息。如果能以够强大的意愿与喜悦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将会提升。定力提升时,呼吸也会变得愈来愈微细。那时,不要因为呼吸变得不清楚而感到失望,心想:「噢,我的气息不清楚!」因为这会令你感到焦虑不安,导致你的定力衰退。事实上,呼吸愈来愈微细是非常好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禅相出现,而且你的心自动地专注于禅相,你不会受到呼吸干扰。但是如果那时候的呼吸还很粗的话,你的心会一下子注意在呼吸,一下子注意在禅相;你的心拥有两个目标。拥有两个目标的心无法专注,你的定力无法进一步提升。所以,当呼吸变得愈来愈微细时,你应当感到欢喜。

  

  但是不要故意使呼吸变长、变短或变微细。若是如此控制呼吸,你的精进觉支与择法觉支会过强,定力就

  

  

  会渐渐衰退。应当照着呼吸自然的状态去专注它。定力提升时,呼吸有时会变长,有时会变短。无论呼吸长或短,你只需要专注于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当定力更好的时候,你可以存着希望呼吸变微细的动机,继续专注于全息。当呼吸自然地变微细时,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持续地专注于微细呼吸的全息。

  

  如果每一次静坐时你都能持续地专注于微细呼吸的全息一、二小时以上,你的定力就已经相当好。这是个关键的时刻,你必须特别谨慎地持续修行,停止一切的妄想与交谈,在行、住、坐、卧等一切时刻都必须保持正念,一心只专注于呼吸,不去理会其他目标。

  

  禅相与光

  

  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专注于微细的呼吸一小时以上,如此持续至少三天,通常禅相就会出现。对有些禅修者而言,光在禅相之前出现;对有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在光之前出现。无论哪一种先出现,禅修者都必须分辨禅相与光之间的差别。禅相与光不同,就像太阳与阳光不同一样。

  

  光可以出现在你身体乃至周围的任何部位、任何方向。除了结生心以外,所有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都能产生许多物质微粒,称为心生色聚。如果分析它们, 就可以透视到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营养素)。如果是定力强的心产生的色聚,其中的颜色会很明亮,其光明会出现在你全身的各处。再者,这些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时节生色聚不只会散布在身体内,而且也会散布到身体外。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它们散布的远近决定于定力的强弱。定力很强时, 光明就能散布得很远。定力比较不强时,光明则只能散布几吋而已。心生色聚只能散布在身体内,时节生色聚则不只会散布在身体内,而且也会散布到身体外。光明就是来自这些出现在身体四周的心生色聚与时节生色聚里颜色的明亮。

  

  然而,你不应该去注意那些光明,应该只专注于呼吸。那时呼吸通常很微细。为了觉知微细的呼吸,你必须保持持续与适度的精进,对微细的呼吸明记不忘,并且清楚地了知它。如果能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就会继续提升,安般禅相也会出现在你鼻孔的出口处。

  

  什么是安般禅相

  

  什么是安般禅相呢?当你的定力够强时,呼吸就会转变成禅相。呼吸是由心所生。如果你辨识气息的四界, 你就会见到许多的色聚。如果你分析它们,就会见到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声音。当定力强时,色聚里的颜色会很明亮。正如前面解释过的,这些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由于呼吸里有数不尽的色聚,一粒色聚里颜色的明亮与其他色聚里颜色的明亮结合在一起,如此产生的光明就是禅相。

  

  开始时的禅相通常是不稳定的,那时还不要注意禅相,应当只专注于呼吸。当你专注于呼吸的定力愈来愈深、愈来愈稳定时,禅相就会愈来愈稳定。刚出现的禅相通常是灰色的。定力提升时,灰色禅相会转变成白色, 然后再变成光亮透明的似相(pa.ibhàga nimitta)。禅相会随着禅修者的心或想而改变:有时禅相是长形的,有时是圆形的,有时是红色的,有时是黄色的等等。你不应去注意禅相的颜色、形状或外观,否则它会继续…

《如何灭除痛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空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