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述這五項聖道分都同時存在。正語、正業、正命這叁項聖道分屬于戒學。在修行止禅與觀禅之前,你已經先持守戒律,即具備了正語、正業與正命。如此總共有八項聖道分。然而,就世間道而言,戒學的叁項聖道分不會和其余的五項聖道分或觀智同時生起,意即它們不會存在于同一個心識剎那或同一個心路過程裏。
修行觀禅到了最後,當禅修者證悟涅槃時,八項聖道分都存在他的心中,那是出世間的八聖道分。了知涅槃的是正見;將心投入涅槃的是正思惟;爲了要了知涅槃而付出的努力是正精進;對涅槃明記不忘是正念;專注于涅槃是正定;能造成邪語、邪業與邪命的煩惱都被道智滅除了,因此正語、正業與正命也都與道智同時存在。如此,當禅修者證悟涅槃時,八項聖道分同時都具足。
叁摩地經
要如何修行才能了悟四聖谛呢?請聆聽出自《谛相應.叁摩地經》(Sacca Sa§yutta, Samàdhi Sutta. S 3.363) 的這段經文:
「諸比丘,應當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了知諸法。
他如實地了知什麼?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原因』;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息滅』;他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諸比丘,應當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了知諸法。
是故,諸比丘,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原因』;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息滅』;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因此,如果要了悟四聖谛,首先必須培育定力。用以培育定力的止禅法門有四十種之多,你可以任選其中一種。在此我要先解釋安般念,然後解釋如何修行以了悟四聖谛。
安般念
我將依據《大念處經》(Mahàsatipa..hàna Sutta)來解釋安般念的修行方法。在那部經中,佛陀開示說: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觀身爲身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閑靜處,盤腿而坐,保持上身正直,安立正念于自己禅修的所緣。他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 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
就像善巧的車床師或他的學徒, 當他做長彎的時候,他了知:『我做長彎。』當他做短彎的時候,他了知: 『我做短彎。』同樣地,當比丘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 『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 他了知:『我呼氣短。』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 身行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
這是佛陀就安般念修行方法所作的開示。這段開示主要是教導證得禅那的方法。經文中「在此」這兩個字是指在佛陀的教法中。這兩個字排除了佛教以外的宗教,因爲其他宗教不像佛教這樣徹底地教導安般念的修行方法。這樣的方法只能在佛教裏找到。經上也說: 「在此有(真實的)沙門;其他教法裏沒有沙門。」(M 1.92)
適當處所
佛陀在「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閑靜處」這句經文裏指出禅修者培育正念的適當處所。
一般而言,在尚未開始修行之前,禅修者的心已經長時間住在聲色等欲樂目標,不喜歡進入禅修的道路, 因爲他的心不習慣活在沒有欲樂的環境裏。他就像野生的小牛一樣,如果它它來拉車,它會跑到道路之外去。之前,他的心時常接觸及取樂于各種欲樂目標,例如好看的電影、悅耳的音樂、美味的食物及快樂的社群生活。但現在並沒有電影、音樂等來取悅他的眼睛、耳朵等, 因此他的心有如一只魚被人從水中拿出來放在幹燥地面上一般,痛苦地亂跳及渴望回去水中。呼吸對他那渴望欲樂的心來說,就有如幹燥的地面一般,實在太枯躁無味了。于是在禅坐時他不專注于氣息,反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于回顧過去所享受的欲樂,或想象未來將獲得的欲樂。然而,這只是在浪費時間,根本無助于心的培育。即使他如此修行一輩子,其禅修也不會有絲毫進展。野生小牛的譬喻
爲了克服這壞習慣,他必須不斷地將散亂的心引導回來,盡量長久地專注于呼吸,以培育專注呼吸的新習慣。這就像牧牛者想馴伏喝野生母牛奶長大的小野牛時所做的事。他帶領那頭小牛離開母牛,將它綁在一根牢固深埋的柱子上。小牛會跳來跳去,想要逃脫。但是當它發現無法跑掉的時候,就會依靠那根柱子而蹲伏或躺臥。同樣地,禅修者想要馴伏長時間沈迷于聲色等目標的難調之心。他引導心離開聲色等目標,進入森林、樹下或閑靜處, 用正念之繩將心綁在呼吸這個念處目標上。他的心也會跳來跳去,當它得不到長期慣取的目標, 並且發現無法掙脫正念之繩而跑掉時,最後它會依靠那個目標而以近行定或安止定坐下或躺臥。
因此古代的論師說: 就像想要馴伏野生小牛的人, 會將它綁在牢固深埋的木樁, 同樣地禅修者應將自己的心, 牢牢地綁在其禅修的目標上。(DA 2.353)
因此這樣的處所變得適合禅修者。所以說:「這說明什麼樣的處所適合禅修者培育念。」
如果不遠離聚落,則很難成就安般念法門,因爲對禅定來說,聲音好比是尖刺一樣。相反地,在聚落以外的地方,禅修者很容易就能掌握這個禅修的法門。因此世尊指出適合禅修的處所,而說:「前往森林、樹下或閑靜處。」
一個善于選擇建築地點的大師看了一塊適合建築城鎮之地,從各方面詳細考慮之後,他建議說:「就在這裏建立城鎮。」城鎮建設完成之後,他受到皇家高度的推崇。同樣地,佛陀從各方面詳細考慮適合禅修者修行的處所之後,他建議:「就在這裏修行此業處。」當禅修者循序漸進地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他就以這樣的話來表達對佛陀的感謝與贊歎:「世尊確實是無上正覺者。」如此,世尊受到高度的推崇。
豹的譬喻
比丘好比是豹;像豹一樣,比丘獨自住在森林裏, 克服貪愛等障礙,達成目標。
正如一頭豹王躲藏在森林、草叢、灌木叢或山林裏,捕捉水牛、麋鹿、山豬及其他野獸。同樣地,比丘
致力于禅修,逐一地證悟四道與四果。因此古代的論師說:
正如豹埋伏山林,捕捉野獸,
正覺者之子亦然,洞察敏銳,
進入于山林之中,精勤修行,
在那裏證悟聖果,殊勝至上。
因此世尊指出適合禅修的處所,而說:「前往森林、樹下或閑靜處。」
雖然現在大家所住的地方不是森林,也不是樹下, 而且有許多禅修者住在一起,但是如果你能夠不在意其他人的存在,放下一切萬緣,而只覺知自己禅修的目標, 那麼這裏對你而言就像是閑靜處一樣。更何況大衆共修有助于激發精進心,而促使禅修得到更快速的進展。 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保持上身正直」是指保持背部的每一節脊椎骨端正,節節平正地相接,身直腰正。佛陀建議這樣的坐姿, 因爲這是最穩定與舒服的姿勢,有助于保持心平靜與提高警覺性。
什麼是「安立正念于自己禅修的所緣」?它是指: 將心引導到禅修應當專注的目標,並且將心固定在那裏。舉例而言,如果你修行安般念,就應當將正念安住在呼吸。如果你修行四界分別觀,就應當將正念安住在四界(四大)的特相。你應該專注于禅修的目標,而不是家人。
「他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是指他在呼吸的時候不舍棄正念。正念是很重要的。正念的意思是明記不忘。如果你能明記經過鼻孔周圍或人中的呼吸,持續不忘失,正念和定力就會愈來愈強。當定力提升到相當程度的時候,你會見到禅相。如果能持續穩固地專注于禅相,你就能證得初禅乃至第四禅。
長息與短息
如何才能「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呢?佛陀教導說:
「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
(一)他以一段長時間吸進長的氣息。
(二)他以一段長時間呼出長的氣息。
(叁)他以一段長時間吸進與呼出長的氣息。 當他吸氣與呼氣都經曆一段長時間時,他心中生起了強烈的意願(chanda 欲)。意願對禅修來說是很重要的。
(四)透過意願,他以一段長時間吸進比之前更加微細的氣息。
(五)透過意願,他以一段長時間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細的氣息。
(六)透過意願,他以一段長時間吸進與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細的氣息。 當他透過意願以一段長時間吸進與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細的氣息,他心中生起喜悅(p.ti)。
(七)透過喜悅,
他以一段長時間吸進比之前更加微細的氣息。
(八)透過喜悅,他以一段長時間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細的氣息。
(九) 透過喜悅,他以一段長時間吸進與呼出比之前更加微細的氣息。
如果要達到更深的定力,在禅修中有喜悅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在禅修當中不曾體驗喜悅,你的定力就不能夠提升。在什麼時候喜悅才會生起?如果你已經去除煩躁和散亂的心…
《如何滅除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