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應當修行止禅與觀禅。
在《長部.巴提迦經》裏提到:在家居士應當將財富分成四份──將其中的一份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以兩份來從事自己的事業;以剩下的一份用于日常生活所需。他從這第四份當中取出一部份來供養資具給出家人。
定學釋疑
問20:鼻孔出口處與上嘴唇間的氣息,及這氣息的感受,及這氣息的感覺,及這氣息與皮膚的觸覺,此四者有何關系?有何不同?爲何只應以氣息當作目標?
答20:氣息是成群的色法。如果你有系統地對自己的氣息修行四界分別觀,就會發現氣息是由許多物質微粒所構成的。這些物質微粒稱爲色聚。感受與感覺是同樣的東西,都是指受而言;受是一種心所。觸覺實際上就是身識;身識是一種心。心與心所是名法,而氣息是色法,這是它們之間的差別。
出現于鼻孔出口處與上唇之間的氣息是修行安般念者的專注目標;感受、感覺與觸覺則不是修行安般念的目標。這必須分辨清楚。如果能一心只專注于氣息,就能培育定力;定力深時禅相就會出現;若能穩固持久地專注于禅相,就能證得禅那。如果專注于感受、感覺與觸覺,則無法産生強得足以使禅相生起的定力,于是也就無法證得禅那。這就是爲何只能以氣息爲所緣目標的理由。
問21:有何方法揀別正在專注于嘴唇上方、鼻人中方位的息,或者只是專注唇上方、鼻人中位上的觸點?有時候這兩者容易混用,如何避免?
答21:觸點是你的皮膚,它是靜態的。氣息是接觸那皮膚的空氣,它在觸點的上方進進出出,是動態的。應當如此揀別它們。
爲了能有更清楚的理解,在此引用一個比喻:假使地上有一段木頭,有一個人用鋸子鋸那段木頭。木頭被鋸子鋸到的部份好比是嘴唇上方或人中的觸點,它是靜態的;前後來回移動的鋸齒好比是進進出出的氣息,它是動態的;正鋸在木頭上的鋸齒好比是正在經過觸點的氣息,它也是動態的;正如那人只注意于正鋸在木頭上的鋸齒,不去注意已經通過木頭的鋸齒,同樣地,禅修者只注意正在經過觸點上方的氣息,不跟隨氣息進入鼻孔內或向外遠去。應當如此分辨氣息與觸點的差別。每當你混淆時,請思惟這個比喻的含意。
問22:當慢跑或爬山時用嘴巴呼吸,這時應專注于那裏的氣息?
答22:就修行安般念而言,禅修者內心專注的目標是經過鼻孔出口處與上唇之間的氣息。注釋中並沒有提到經過嘴巴的氣息也能作安般念的目標。因此,當禅修者用嘴巴呼吸並且無法在上述的接觸部位裏察覺氣息時,應當繼續將心保持于接觸部位,在那裏等待氣息。如果有充分的正念與耐心,終究能察覺非常微細的氣息。
問23:是否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須從安般念開始修行,而不能從其他禅修業處開始?修行四界分別觀是否能培育深厚與穩固的定力?修行四界分別觀而成功的禅修者人數有多少?
答23:並非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須從安般念開始修行;禅修者可以選擇《清淨道論》所提到四十種止禅業處當中的任何一種開始修行。佛陀教導不同的法門乃是針對不同根器的禅修者。舉例而言,佛陀針對散亂心強的禅修者而教導安般念的修行法門;四界分別觀則適合智慧利的禅修者;慈心觀是針對瞋心強的人;不淨觀適合于貪心強的人。然而,根據我們的經驗,多數禅修者能夠從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下手而達到成功,原因是他們在過去生中曾經修行這兩種法門或其中一種。
無疑地,修行四界分別觀確定能培育深厚與穩固的定力。四界分別觀是佛陀親自教導的業處。如果你對佛陀有堅定的信心,你就應當對四界分別觀有堅定的信心。修行四界分別觀時,首先要觀察四界的十二種特相,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熟練這十二種特相之後,就將它們分成地、水、火、風四組。此時應當整體地專注于你全身的四界,如此培育定力。定力增強時,你會發現身體轉變成白色。那時應當專注于那白色體的四界。定力更強時,白色體會轉變成透明體,猶如冰塊或玻璃一般。那時應當專注于那透明體的四界。當你的定力變得深厚而且穩定時,透明體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
當明亮的光芒持續半小時左右時,你可以開始觀察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在四界分別觀深厚與穩固定力的幫助之下,你能清楚地照見自己身體及外在衆生身體的叁十二身分。接著你可以專注于個別身分的顔色來修行色遍,達到第四禅。然後可以借著移除色遍禅相而修行空無邊處定,進而逐步地修行,乃至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你也能輕易地修成其他種止禅業處,然後修行觀禅,證得各階段的觀智。
另一種禅修路線是:在四界分別觀明亮光芒的幫助之下,你可以直接觀照色法,開始修行觀禅。因此,禅修者能夠從四界分別觀開始,直到修成止禅與觀禅。如此了解修行四界分別觀的利益是很有幫助的,尤其對于修行安般念困難重重的禅修者而言更是如此。
修行四界分別觀而成功的禅修者有不計其數之多。我們無法確定地說修行安般念而成功的人數比較多,或是修行四界分別觀而成功的人數比較多。無論如何,爲了你自身的利益,我們建議你對佛陀所教導的每一種禅修法門都有堅定的信心,並且遵循正確的方法來修行。
問24:請禅師慈悲開示: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的涵意?如何才能做得到?又何謂慈觀?
答24:根據《清淨道論》,「慈」是指希望衆生得到幸福安樂;慈心觀是瞋恨心重的人藉以達到清淨的法門。「悲」是指希望衆生脫離痛苦;悲心觀是傷害心重的人藉以達到清淨的法門。喜是指對衆生的成功感到歡喜;喜心觀是嫌惡心重的人藉以達到清淨的法門;「嫌惡」意即不喜歡見到別人成功。舍是指對衆生平等中立的態度;舍心觀是貪愛心重的人藉以達到清淨的法門。
慈、悲、喜、舍稱爲四無量心,因爲它們都以無量的衆生作爲修行的對象。這四種心都必須遍滿到宇宙的一切有情,而不是只對一人或某一區域內的衆生散播而已,這就是它們稱爲無量心的理由。
慈觀或慈心觀就是對衆生培育慈愛的禅修法門;它是四無量心當中的第一種。
想要修行四無量心的人應當先修行慈心觀,然後才逐一地修行悲心觀、喜心觀與舍心觀。開始修行慈心觀時,先以下列這四種心願對你自己培育慈愛:願我沒有怨敵、願我沒有心理的痛苦、願我沒有身體的痛苦、願我愉快地自珍自重。當你的心變得柔和、安詳時,就對一位與你相同性別而且是你所敬愛的人培育慈愛:先回憶他或她微笑的面容或全身,然後以下列四種心願的一種散播慈愛:願此善人沒有怨敵、願此善人沒有心理的痛苦、願此善人沒有身體的痛苦、願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對他或她培育強而有力的慈愛,直到你證得慈心初禅、第二禅、第叁禅。接著以其他叁種心願一一地對他或她培育慈愛,每一種都達到慈心第叁禅。以同樣的方式,對大約十位與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愛的人、十位你所喜愛的人、十位你對他們沒有愛憎差別的人、十位你所厭惡的人一一地培育慈愛。
對他們每一人修行都能達到慈心第叁禅之後,就要破除四類人之間的界限。這四類人就是:一、你自己;二、你所喜愛的人(包括你所敬愛的人在內);叁、你既不喜愛也不厭惡的人;四、你所厭惡的人。首先以短暫的時間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對一位你所喜愛者,然後一位你既不喜愛也不厭惡者,然後一位你所厭惡者;對後叁類人都必須達到慈心第叁禅。第二圈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但是改換另一位喜愛者、另一位無愛憎差別者、另一位厭惡者。第叁圈又各改換另一位……如此不斷地對四類人培育慈愛,最後你會破除人際之間的界限,意即你對這四類人的慈愛達到完全平等,毫無差別。
破除界限之後,你就能以各種方式對一切衆生遍滿慈愛。從一個小範圍裏的衆生開始,逐漸擴大到整個宇宙,然後對十方的衆生遍滿慈愛。修行慈心觀成功之後,你可以運用同樣的步驟來修行悲心觀、喜心觀與舍心觀。這只是扼要的介紹,詳細的說明請參閱《清淨道論》、《智慧之光》、《如實知見》;或者當你的禅修達到這個階段時,我會教你如何有系統地修行四無量心。
問25:從來此到昨天,每天晚上都沒睡好,夜裏多夢,害怕去睡覺,因爲睡了比沒睡更累。上殿又昏沈,喝咖啡提神好辛苦。功課進步又退步,很難穩定。初學不懂這也可以發問。助理老師慈悲告知用慈心觀,夜裏好睡。看書又是初禅、二禅、叁禅觀。若是初學完全沒上禅,怎麼用慈心觀?
答25:佛陀在《增支部》中開示修行慈心觀的十一種利益如下: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禦、奠基、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那十一種利益呢?安穩地入睡;安穩地醒來;不作惡夢;爲人所愛;爲非人所愛;天神守護;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心容易得定;相貌安詳;臨終不迷惑;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梵天界。」
然而,只有在精通《無礙解道》所記載的五百二十八種遍滿慈愛的方法之後,才能充分地得到這十一項利益。如果還未達到慈心禅那的階段,則只能獲得部份與有限的利益而已。對于已有禅那及還未有禅那這兩類禅修者而言,修行慈心觀的次第都是一樣的,但是修行的程度則因禅修者的意願而有差別。例如,以四種方式對自己散播慈愛幾分鍾之後,就散播慈愛給一位與自己相同性別而且是自己所敬愛的人。如果禅修者的目的只是要讓心情平靜下來,那麼當禅修者的心變得甯靜、柔和、安詳時,就可以換到另一位敬愛者。然而,如果禅修者的目標是要證得慈心禅那,那麼他必須持續地對那人培育慈愛,直到使定力提升到慈心第叁禅。然後才可以換到另一位敬愛者。如此逐一地對十位與自己同性的敬愛者培育慈愛,然後逐一地對與自己同性的十位親愛者、十位無愛憎差別者、十位厭惡者培育慈愛。
然後應當破除人…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