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P31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已經完全滅除憂傷,因此不會感到失望;那只是你的想象而已。佛陀完全了解一切衆生的境界,他只幫助衆生完成他們自己的波羅蜜而已。

   佛陀教導達到寂滅的方法,因爲達到滅苦的境界非常重要。正如一切糞便都是可厭的,同樣地,一切生命都是可厭的,所以佛陀不稱贊任何生命。

   當衆生達到生死輪回的盡頭(亦即達到涅槃)之後,一切都是相同的,不再有彼此之間的差異,因爲涅槃是一切有爲法(行法)的止息。那時沒有佛陀,也沒有弟子。

  

  問27:在進入滅盡定之前必須先立定四項決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項決心(何時將出定),那麼他是否會死在滅盡定當中,或者他仍然能夠出定?

  答27:在進入滅盡定之前,這些聖者們會經常思惟自己的壽命,這是他們的本性。若無正念,他們什麼也不能做。

   假設他們的壽命將在七天內結束,那麼他們會下定決心在七天之內(壽命結束之前)從滅盡定出來,不會在滅盡定當中死亡。滅盡定是所有名法與心生色法的停止;而死亡心是最後一個有分心,是執行死亡的心。滅盡定和死亡心不能同時發生。

  

  問28:目犍連尊者過去生造了什麼樣的惡業,導致他必須遭受那麼多世悲慘的果報?

  

  答28:在過去某一生中,他曾經爲了妻子的緣故,企圖殺害自己的雙親。在那一次,他將雙親打得幾乎死去,但結果雙親未死。

   就在那次事件當中,有許多不善思生起。一秒鍾裏有幾萬億個不善思産生。假設他以一小時的時間企圖殺害雙親,那麼就有數不盡的不善思生起。每一個不善思能産生一個惡報。于是這許多強而有力的不善思相續地産生地獄中的惡報,所以他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地獄中受苦。

   受過地獄的惡報之後,剩余較弱的不善思相續地在人道中結成惡報,所以他受到許多世痛苦的果報。

  

  問29:禅修者能否在四禅八定的某一定之中或之外與天神或梵天溝通?

  答29:不能。如果想與他們溝通,你必須具備如意通(神變通)。

  

  問30:純觀行者以生滅隨觀智慧觀察到未來多少世呢?

  

  答30:在生滅隨觀智的階段,佛陀教導兩種透視緣起的方法。我想舉出其中的一部份作爲例子來說明: :因爲無明生起,所以色生起。:因爲愛生起,所以色生起。:因爲業力生起,所以色生起;接著你應透視那些色的生起階段。然後是”:因爲食物生起,所以色生起。總共是五種生起智[4](

   然後,佛陀教導五種息滅智[5:因爲無明息滅,所以色息滅;因爲愛息滅,所以色息滅;因爲業力息滅,所以色息滅;因爲食物息滅,所以色息滅,這些是變易之相。

   這種息滅不是暫時的息滅,而是完全的息滅。完全的息滅何時才發生呢?因與果的完全息滅分別在悟阿羅漢道與般涅槃時業生。

   如果禅修者確定將在今世證悟阿羅漢道,那麼他的未來只到今世而已。如果他將在未來的某一世證悟阿羅漢道,那麼他必須一直辨識到那一世爲止。他必須辨識到:因爲無明、愛、取、行、業力這五種因完全息滅,所以五蘊也將完全息滅。這五種因將在他證悟阿羅漢道時完全息滅;至于果報五蘊則將在他入般涅槃時完全息滅。這兩種息滅是完全的息滅,我們稱之爲無生之滅,即不會再生起的息滅。

   禅修者應透視到這兩種息滅,因此純觀行者必須辨識未來的名色,一直到這個階段。

  

  問31:禅修者必須辨識未來世直到證悟阿羅漢道與般涅槃之時。在這中間的未來世裏,他的修行情況是已經確定的還是仍然會改變的呢?

  

  答31:《阿毗達摩》有七部書,其中一部名爲《雙論》。在該論中佛陀說到有兩種最後有者,即:到了最後一生的人。其中一種是真正的最後有者,另一種不是真正的最後有者。

   所謂真正的最後有者乃是確定已證悟阿羅漢果的人,如: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他們確實已經在當生證悟阿羅漢,不會再改變。而另一種最後有者是會再改變的,例如:有名的阿阇世王。他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有足夠的波羅蜜,能在聽聞《沙門果經》之後證悟須陀洹道果。然而,因爲他殺害了父親,造下了極重的惡業,使到他無法證悟須陀洹道果。這種人稱爲不是真正的最後有者。

   所以,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他們確定將在未來某一世證悟阿羅漢果。但是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則不一定,情況還可能會改變。

   我們現在需要辨識未來的情況。爲什麼呢?乃是爲了厭離未來世的名色,這是厭離隨觀智)。如果這種觀智成熟,禅修者能在今生證悟阿羅漢道果。如果這種觀智尚未成熟,他可能在未來某一生才證悟阿羅漢道果,那麼情況也許還會改變,就像阿阇世王的例子。

  

  問32:既然世俗谛以概念法爲基礎而建立,那麼它是否也是一種邪見?

  

  答32:我們稱這種見解爲世間通稱我論,有時也稱爲薩迦耶見(身見)。這種我論是微弱的,但是卻很有影響力。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不能除去這種見解,則無法見到究竟名色,即無法獲得名色分別智,而且也不能了解名色的因緣,即不能獲得緣攝受智。

   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是觀禅的基礎觀智,是觀禅的開始階段。若開始的階段都還無法修行成功,則無法修行真正的觀禅;不修行觀禅則無法證悟涅槃,無法脫離四惡道,無法脫離叁十一界。因此我們必須去除薩迦耶見。

   但是,有時爲了製定戒律或講解止禅法門,佛陀也教導世俗谛。當佛陀教導戒律時,他必須使用世俗谛,他不可能如此教導:「你不應殺害名色。」他必須教導說:「你不應殺害其他衆生。」他不會教導說:「你應當恭敬名色。」而會教導說:「你應當恭敬父母親。」。他不會說:「名色,請到這裏來。」而會說:「比丘,請到這裏來。」

   再者,地遍似相、安般似相等都只是概念法、世俗谛。如果想修成禅定,你必須專注于這些世俗谛。若有系統地專注于安般似相,你將能達到第四禅。但是,若以究竟名色作爲止禅對象,則你無法達到禅那。因此有時爲了講解止禅法門,佛陀也教導世俗谛。

   有時佛陀爲了保護世間而教導世俗谛。根據《阿毗達摩》,如果分析佛陀、父親、母親、兒子、女兒,我們只見到名色而已。一切都是名色,這是究竟谛(勝義谛;真谛)。但是如果不能分辨:「這是父親」、「這是母親」、「這是女兒」、「這是兒子」……那麼將有許多問題産生,人們會互相做出錯誤的行爲來。若他們那樣做,則會造許多惡業。佛陀對一切衆生有無限的慈悲,因此爲了保護世間的緣故,有時佛陀也教導世俗谛。

   單靠世俗谛不能證悟涅槃;如果想證悟涅槃,你還必須了知究竟谛。你應透視究竟名色及它們的因緣,然後透視究竟名色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樣的觀智才能使禅修者證悟涅槃。所以佛陀教導究竟谛與世俗谛兩者。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