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情況有五項條件:
布施者是阿羅漢;
所布施之物以正當的方法取得;
布施者具有清淨無染的心;
布施者對業果法則具有堅強的信心;
接受者也是阿羅漢。
這種布施不會産生未來世的投生,也就不再會有老、病、死、愁、悲、苦、憂、惱。這就是佛陀贊歎說這種布施最崇高的理由。
然而,如果布施者還不未證得阿羅漢果,他如何能行這種布施呢?在《難陀母經》中,佛陀教導兩種可行的方法:當布施者與接受者雙方都已經遠離貪、瞋、癡,或者當雙方都在爲了滅除貪、瞋、癡而精進修行。這種布施也可以算是最崇高的。這種情況乃是布施者在行布施時修行觀禅,觀照自己的名色法、接受者的名色法及布施品的究竟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他還必須觀照布施前、布施時與布施後的善名法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這種布施通常不會造成未來世的投生。若想解脫生死輪回,最好能行這種布施。
至于持戒,比丘應當遵守比丘戒;在家居士至少應當持守五戒。能夠終身謹慎地持戒是最好的;不時地違犯戒律則是不好的。在家居士若有適當的機緣,也應當持守八戒或九布薩支。所謂「九布薩支」就是持守八戒時也修行慈心觀。這是《增支部.九法集》裏記載的。持戒可以避免人遭受地獄的燒烤之苦。當戒行被禅定與觀智所圍繞時,這種戒行變得更殊勝與有力,更能避免人墮入地獄。如果能獲得聖者所喜之戒,意即證得聖果,那麼就肯定不會再墮入地獄。
天論是指談論天界的快樂、福報。我們無法衡量天界的快樂。如果你想要知道,你應當親自去那裏看。例如他們的宮殿非常華麗,以金、銀及各種珠寶建造而成,依照個人過去的業力而有不同。有些宮殿長寬各叁由旬;有些乃至長寬各四十由旬(一由旬大約相當于十一公裏)。
至于諸欲的過患,佛陀以種種方式加以講解。在《中部.哺多利經》中,佛陀舉出幾種譬喻來說明沈迷于欲樂的危險:一只饑餓的狗無法因爲啃沒有肉的骨頭而消除饑餓與虛弱;感官欲樂就好比是沒有肉的骨頭一樣。當一只禿鷹口中叼著一塊肉而飛行時,牠會被其他群鷹攻啄與抓攫,因而導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樂就好比是那塊肉一樣。當一個人握著熾燃的草紮火炬逆風而行時,他會被火炬焚燒而導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樂就好比是那束火炬一樣。當一個人掉入充滿灼熱火炭的坑陷時,他會被灼燒而導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樂就好比是那火炭坑一樣。一個人夢見可愛的花園,醒來之後則絲毫見不到那花園的迹象;感官欲樂就好比是夢一樣。一個人向別人借物品來使用,物主將物品要回去之後此人會感到很沮喪;感官欲樂就好比是借來的物品一樣。一個人爬上果樹去摘果實,當那棵果樹被人從根部砍斷而倒下來時,樹上的那個人會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樂就好比是那棵果樹一樣。因此,感官欲樂帶來許多痛苦與絕望;感官欲樂當中潛藏著很大的危險。這就是諸欲的過患。
在《中部.摩犍地耶經》中,佛陀所舉的例子之一是:
「摩犍地耶,假設有一個痲瘋病患者,四肢長滿了膿瘡與水泡。由于被種種蟲所折磨,所以他用指甲將傷口上的痂疤抓下來,並且在火炭坑上烘烤自己的身體。他愈抓傷口上的痂疤、愈烘烤自己的身體,他身上的傷口就愈肮髒、愈發臭、愈受感染;然而在他抓自己身上傷口的時候,他感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享受。同樣地,摩犍地耶,未脫離感官享樂之欲的衆生,受到欲愛的折磨,受到欲熱的燒烤,卻仍然沈溺于感官享樂。這樣的衆生愈沈溺于感官享樂,他們的欲愛就愈強烈,他們就愈受到欲熱的燒烤;然而在他們沈溺于五欲之樂時,他們感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享受。」
因此,感官欲樂的過患之一是它會使人沈迷得愈來愈深,無法自拔。最後只有趨向滅亡與遭受長久的惡道苦報。
佛陀在《六處相應.燃火之教經》中談到執取塵相的危險。他說:
「諸比丘,即使被一支火紅的、燃燒的、熾烈的、灼熱的鐵釘刺穿眼根,仍然好過于執取眼根所對的色塵之相狀與特征。因爲如果心識系縛于對那相狀或特征的歡喜,而萬一此人在那一刻死亡的話,他就可能投生于二趣之一,即地獄或畜生道。由于見到這種危險,所以我如此說。」
然後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解釋執取聲音、氣味等的危險。此人之所以投生到地獄或畜生道的理由是:一生當中最後一個速行心──臨死速行心──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如果由于愛欲或其他煩惱的緣故,使得不善的臨死速行心生起,死亡後他會投生于惡道。舉例而言,蘇巴瑪天神的五百位天女在享受天界的感官欲樂時死亡,死後投生于地獄。由于對感官享樂的愛欲,她們的臨死速行心是與貪相應的不善心。那成熟的不善業力引導她們到地獄,這種業稱爲「近業」,意即臨死時回憶起過去所造之業或臨死時所造之業。蘇巴瑪天神見到她們的不幸遭遇,並且發現自己在七天之後也將投生到同樣那個地獄,他感到非常憂慮。于是他帶著剩下的五百位天女來向佛陀求助。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他們全部證得須陀洹果,因此永遠免離墮入惡道的危險。從這裏,我們就可以了解諸欲的過患及脫離諸欲的重要性。
問48:阿羅漢是自了漢嗎?
答48:根據巴利文,阿羅漢───「阿羅漢」意爲殺敵,即殺死煩惱之意。是否要積極地幫助別人決定于阿羅漢自己的意願。大多數阿羅漢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如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有些阿羅漢則獨自住在森林裏,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如憍陳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積極幫助別人的阿羅漢也還是帶給別人很大的利益:當他們托缽時,供養食物給他們的施主獲得非常殊勝的功德。即使像憍陳如尊者住在森林時並不外出托缽,但是供養他食物的大象與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勝的功德。
在佛陀的聖弟子當中,阿羅漢是最高的階位。我們所皈依的叁寶之一就是佛陀的聖僧團。聖僧團由四對或八種出家聖衆所組成(即所謂四雙八輩);換句話說就是達到四道與四果的四類聖者。這四類聖者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如果將聖道與聖果分開來說時,這四類就分成八種。佛陀開示說這四類或八種聖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而阿羅漢果聖者正是他們當中最高的一種。即使只是對阿羅漢表達恭敬或贊歎都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羅漢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自然也已經在利益世間的衆生了;積極幫助別人的阿羅漢就更不用說了。
我想列舉阿羅漢積極地幫助他人及爲衆生安樂而努力的例子:巴利聖典中有許多部經是舍利弗尊者所開示的,如《大象迹喻經》。有時在他的一次開示當中,成千上百位聽衆證悟聖果。他教授了對禅修很重要的《無礙解道》。當他托缽時,在每戶居士家門口他先站著入滅盡定,出定後才接受食物。正是爲了使施主能獲得崇高與殊勝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摩诃目犍連尊者往往會到天界去問諸天人是什麼善業造成他們投生天界。然後他回到人間,向衆人開示說如果他們想要生天,就應當奉行如此這般的善業。有時他到地獄去,問地獄的諸衆生是什麼惡業造成他們投生地獄。然後他回到人間,向衆人開示說如果他們不想投生地獄,就應當避免造作如此這般的惡業。如此,他使許多人舍離諸惡,奉行衆善。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是善于說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許多場合開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闡述,許多人因而證得聖果或在信心與修行方面獲得提升。例如阿難尊者就是在聽聞富樓那尊者說法之後證得須陀洹果的。
摩诃迦旃延尊者是將佛陀的簡要開示詳盡解釋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國家持續地弘法,使無數人獲得法益。他開示了《導論》,這是批注藏經的一部著作,詳盡地解釋幾部深奧的經,對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個非常要緊的重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那就是:阿羅漢弘揚佛法與延續佛法。這就是爲什麼在佛陀般涅槃後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們還能聽聞與修行佛法的原因。關于這點,我想再稍加解釋:
最初的五比丘聽聞《無我相經》而證得阿羅漢果之後,耶舍與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後地出家,然後證得阿羅漢果。于是包括佛陀在內,世間有了六十一位阿羅漢。當時佛陀囑咐他們要四處遊方,弘揚佛法。佛陀說:
「諸比丘,我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們也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遊方,諸比丘!爲了大衆的利益,爲了大衆的安樂,出于對大衆的悲憫,爲了諸天與人的利益、幸福與安樂,切勿兩個人同行在一條路上。諸比丘,開示初善、中善、後善,具足義理與文句的佛法,顯示圓滿具足的梵行。衆生當中有塵垢較淺的人,若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則會退墮,若聽聞了佛法則能了悟。」
于是,那些阿羅漢擔負起佛陀所交代的弘法任務,無論走到那裏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弘揚佛法。
從那時候開始,一代接一代的阿羅漢繼續弘法的重任;佛陀在世時是如此,佛陀般涅槃後亦然。第一次佛教聖典結集由摩诃迦葉尊者爲首的五百位阿羅漢完成,第二次聖典結集由離婆多尊者爲首的七百位阿羅漢完成,第叁次聖典結集由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爲首的一千位阿羅漢完成,這些就是著名的例子。他們甚至不辭辛勞地將佛法弘揚到其他國家去。他們清淨的戒、定、慧不時地照耀世間,感動人們來皈依佛教。如果沒有他們持續不懈的努力,我們今天甚至連佛、法、僧的名稱都聽不到。他們爲了利益衆生而做出的輝煌事迹是記載不盡的;他們爲了保護佛法而做出的寶貴貢獻是贊揚不盡的。了解了這些曆史的事實之後,你還會想要說阿羅漢是自了漢嗎?
事實上,批評聖者是不善業。如果不道歉的話,這種不善業會障礙你修行的進步。關于這一點,《清淨道論》裏記載如下的一個故事。
在古時候,有一次,有一位長老和一位年輕比丘進入村子托缽。來到第一戶人家時,他們各獲得一勺子的熱粥…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