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絞,或投岩自殺,或令其它比丘殺。當時有一異比丘極厭患惡露不淨之身,到鹿杖梵志子住所對他說若肯殺他,他可以將衣缽送給他,這位鹿杖梵志子起了貪念,就答應了。因此就把這位比丘殺了。鹿杖梵志子到跋求摩河邊洗刀時,有一土地神是魔王的伴黨,慫恿他說這麼做功德無量,能使釋子沙門未度得度,未脫得脫,未安息得安息,未涅槃得涅槃,因此鹿杖梵志子再回來循著房舍,禅室,經行處說他能使釋子沙門未度得度,未脫得脫,未安息得安息,未涅槃得涅槃,衆多比丘求他度脫,于是一日內殺了六十比丘。佛在布薩日發現比丘的數目少了,問阿難陀後才知道原因。後來佛說修這法門的人要配合修安般念,能令已生及未生的惡不善法速令停止,並能導至涅槃。後世都教修習慈愛或慈無量,修慈的人對自己與對別人心都很柔軟,不會産生厭世之想。
平常上廁所時看見臭穢不堪的糞便排出時,思惟這怎會是我的呢?若身體是我的,糞便也應是我的,那爲什麼會有糞便呢?想回頭,爲什麼要吃飯呢?若是我的身體,那應該不須飲食!不須睡覺!不須穿衣來禦寒!不須房舍!不須去上班賺錢維生!這般反複的思惟直到契入並證初果爲止。
佛在[五陰譬喻經]中將色蘊喻爲聚沫,這聚沫是溝裏的水沖洗下來的各種不淨物;如油脂、膏、黏液、漂浮的渣滓、小枝杆、樹葉、無數小水泡結合起來的,是一團不定不同顔色的短暫聚合體。如理思惟它,反觀自身,這色身正是這樣,就如佛所譬喻的。想想這色身跟隨了我這麼多年,我怎麼想都沒去想過它竟然是這樣子的情形。唉﹗苦啊﹗我應怎麼做才能快點開悟呢﹖佛教的方法是很多,不需個個都用,但結合不同方法來盡快證悟是絕對沒錯的。當心爲貪欲所侵占,爲了斷除貪欲,就應修習不淨觀。
不淨觀的修習
修習時應跪地禮佛叁拜,自叁歸依,誦不淨觀課誦文,然後閉目靜坐對自己散播慈愛,雜念起時,應轉修安般念,慈心觀或佛隨念,然後思惟死隨念的七種情況,心平靜後再修四界觀,四界的十二相,叁十二身分觀,九種墓墟觀等不淨觀,結束時再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做智慧觀照,觀照諸名色法,修習慧學。每一次靜坐十五至二十分鍾。
4.死隨念
南傳的死隨念課誦文(Maranāussati)
當我們看到別人死亡時,我們應作如是死隨念思惟;生命就像風下之燈,隨時它都會熄滅。
一個享有大富貴的人亦都死去,有一天我也將會死。凡是生下來的,都會死去,死魔就像斬首官一般,等待著機會毀滅人。生命從生下來那一天起,不曾停留過片刻,像太陽升起後急急的走向日落。生命的現象猶如閃電、水中泡、葉上的朝露、水中痕、像死敵必定要執行殺人的任務一般。沒人能躲避的了死亡。
若具有大福德、大智慧與大神通的佛陀都不免于死,何況是我?每一刻我都在逼近死亡,或因吃錯食物、或因身內的疾病、或因外來的創傷,一眨眼而已,生命就結束了。
死隨念的正思惟
人欲死時,藥石無效,醫生撒手,四大分離。身苦加上心苦,痛苦加劇。身體僵直,口唇枯幹,遍體冰冷,呼吸喘急。未死之時,身體已經腫脹發臭。欲斷氣時,愛離死別,雙目睜開,心大恐慌,不知死後將往何方。死屍腫爛,汙血膿水,蛆蟲遍生,心極不舍。唯有追隨自己的業,再去輪回。亳無自主之能力。
死有「時死」和「非時死」兩種。以死來說,它發生在世上的每一個地方,不論老少,已生或將生,無一能幸免。這是死苦。對于死的思惟,要知將來必會死,男女老少無一能免;只是時間上遲早的差別;死時什麼錢財都帶不走,只有業跟隨著自己;死的時候無人能幚得了,只有自己對叁寶的信念和修行能幚而已。
[法集要頌經]有爲品第一中說道﹕「或有在胎殒,或初誕亦亡,盛壯不免死,老耄甘心受,或老或少年,及與中年者,恒被死來侵,雲何不懷怖。」「四大聚集身,無常讵久留,地種散壞時,神識空何用?」 死時神識隨業而去,就像被魔王牽去一般。
「父母與兄弟,妻子並眷屬,無常來牽引,無能救濟者?如是諸有情,舉動貪榮樂,無常老病侵,不覺生苦惱。」
在北傳《法句經》生死品裏的偈,很深刻地道出衆人對生死的邪見:「自塗以叁垢(貪瞋癡),無目(無有智慧)意妄見,謂死如生時(指人死後去到另一世界猶在生時,是常見),或謂死斷滅(死後就沒了,是斷見)。」「叁事(命、暖、識)斷絕時,知身無所直,命氣熅暖識,舍身而轉逝。當其死臥地,猶草無所知,觀其狀如是,但幻而愚貪。」死的時候,誰能來幫我們呢﹖這唯有叁寶與我們平時做功課時的觀修。
[清淨道論]提到念死有二法;其一是如理作意「死將來臨,命根將斷」,以鎮伏五蓋,生起正念而得證近行定。其二是鈍根者得以如下八法念死:
(一)殺戮者追近;
(二)死之必然;
(叁)將己與有大名、大福、大力、大神變、大慧、辟支佛、和正等覺者比較;(他們都死了,自己也一樣難免;)
(四)身爲諸多蟲類所共居,死緣甚多;
(五)身命無力無主,因須賴出入息,四威儀平衡、冷熱平衡、四大平衡、適當食物維生;
(六)壽命不定,因時間、疾病、時刻、死處、生趣都不定;
(七)壽命不長;
(八)壽命剎那相續。如是住于不放逸,殷勤修習斷漏。死時不陷于恐懼與昏昧。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提到思惟叁決定和九因相來念死:
(一)死是必然----
(1)無緣令退----佛陀薄伽梵及諸多大弟子尚且身壞滅而入涅槃,佛對波斯匿王言:死亡像四座大山(老、衰、病、死)從四方面壓來,無人能倖免。([相應部III.25經] Pabbatopama Sutta)就算波斯匿王出動象軍、馬軍、步兵、軍師、或以國庫藏金來賄賂等,亦無能製止死王。
(2)生命日減----壽命不能增加,每一刹那我們都接近死亡。像被送往刑場的死囚一樣。
(3)生無暇修----若住世六十年,睡眠用去叁十年,扣除飲食時間,真正用來修行的時間不到五年。很多人只想著修行就浪費了很多年,等到真的開始修行時,心念散亂,無法對治。就像割好的小麥放在麥場,一股突然暴發的山洪,從山谷沖下來,把所有的小麥捲走,我們只是旁觀,束手無策,一粒小麥也收不到。
(二)死無定期----
(1)壽命無定----有的幼小夭折,有的少壯死去,有的早上還好好的,下午就變成了屍體,許多年紀大的都在盤算退休後可以做某些事,這都是妄想,我們隨時都會死。。佛言有四種馬:當一個人聽聞到別個村裏有人死了,心中起大悚懼的是第一良馬(看見鞭影(老病死苦)就跑);不然看見別個村裏有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二良馬(鞭子觸到毛就跑);不然看見自己村裏有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叁良馬(鞭子觸到皮肉就跑);不然看見自己的親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四良馬(鞭子觸到侵肌徹骨才跑)([雜阿含922經])。
(2)死緣極多----我們的身體有八萬種死緣在周旁虎視耽耽,另有四百零四種疾病,叁百六十種魔,十五種厲鬼,叁百六十種非人隨時會奪走我們的壽命。此外身內的氣、膽汁、痰涎及四大若不調,也會喪命。佛言身中的四大就像四條大毒蛇,任何一隻咬一口就死了([相應部.六處相應.毒蛇品]),隨時會死。
(3)身極脆弱----我們的身體就如水泡一般脆弱,佛言身命在呼吸間([四十二章經]),並比喻身如聚沫([五陰譬喻經]),一點都不結實,隨時會死。
(叁)死時依正法----
(1)財物無益----死時在生前所努力積集的一切財物都沒有裨益,全都得放下,攤開雙手,連一個銀角也帶不去。密勒日巴說:「弟子貝達朋谛聽,具信富女聽我言:後世時較現世長,行路乾糧已備否?行路乾糧若未備,當作布施以備之!」(正法即是乾糧,布施財物予貧困。)
(2)親友無益----僅管親友在旁,沒有一人幫得上,死時孤身一人前往。密勒日巴說:「弟子貝達朋谛聽,具信富女聽我言:後世怖較現世大,護送衛士已備否?護送衛士若未備,當修正法以備之!」(護衛即是佛法僧叁寶。)
(3)身體無益----活著時珍愛的身體,佛言死時就像一塊無用的朽木,臭穢不堪,連親人都遠離,不屑一顧。一切都無益,唯有自己平時修習的佛法才能幫自己。念死至此,自念現在已得克服八難(具八閒暇),具備十圓滿,如此決定修行正法!
念死(Maranāussati)應思惟以下的情況:
(一)死亡是自然的法則,我們並不能超越死亡。生命不是永恒的,死亡才是永恒的。我們將會死,那是肯定的,生命的結局即是死亡。
(二)自己是在不情願下離開世間,對這世間仍有許多留戀。死時身受死苦,心受求不得苦和死的恐懼。
(叁)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不能保持不變的,我們的死亡才是不變的。實在的啊 ! 這個身體,不能長久維持下去的,一旦沒有了識,即被抛棄了,將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沒有任何的用處了。
(四)死後不知將會轉生何方
死時只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離去。
(五)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論是喜歡或珍惜的,最後將會與我們背離或分散的。這一世在世間的努力都將留下,不能帶到下世去享受。
(六)爲了追逐世間財利,以貪瞋癡心造作許多惡業,傷害其它有情衆生。這些惡業將會隨著自己去到下世受苦。
(七)從現在到死時,生命日減,時間無多,而死因極多,戒定慧學還修習不好,所以應趁早努力。
在[經集]中有許多佛答修行者的提問。比如答布那迦問時佛說﹕「布那迦啊﹗這世上的仙人、俗人、剎地利和婆羅門,舉行各種祭祀,供奉天神。布那迦啊﹗他們執著老年,盼望與世長存,所以舉行祭祀。 ﹍﹍﹍ 布那迦啊!他們盼望、他們贊美、他們渴求、他們祭祀;他們由于有所獲得而渴望愛欲、熱衷祭祀、貪戀生存,我說他們不能超越生和老。﹍﹍﹍布那迦啊﹗洞悉世上萬事萬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沖動、平靜、無激情、無煩惱、無貪欲,我說這樣的人能超越生和老。」
佛答賓吉耶問時說﹕「賓吉耶啊﹗看到世人懶惰懈怠,受害于諸色,受苦于諸色;因此,賓吉耶啊!你要勤奮努力,摒棄諸色,不再再生。﹍﹍﹍看到世人受貪愛擺布,受衰老折磨,因此,賓吉耶啊!你要勤奮努力,摒棄貪愛,不再再生。」
在[如是語]72與73偈裏佛說:
「欲界之出離,知已越色界,勇猛者常觸,一切行之靜,正見之比丘,解脫在此處,賢者悟神明,離世成牟尼。」「入色界衆生,停無色界者,不知有滅界,唯知往他生,認識色界者,不停無色界,解脫滅界人,成爲舍死者,無漏正自覺,身觸不死界,離依舍依者,無憂離染道。」
[南傳法句經新譯]153偈佛證道偈:「多生輪回中,探尋造屋者,而未得見之,再生實是苦。」
[南傳法句經新譯]150偈:「骨架爲城廓,血肉作塗飾,蘊藏老病死,憍慢與虛僞。」
凡夫的生、老、病、死苦,這些是身體的自然生理現象,若不如實去認識它們,就會帶來身心的苦惱。但是一個聖者,只要證悟須陀洹果(初果),就能夠如實地去觀照這生、老、病、死苦的真相。雖然他也受生、老、病、死的苦,但他能以觀照力,排除內心的苦。並能以依賴叁寶的信力(皈依與信),知道能夠回來人道繼續修行,他的心會平靜坦然地面對死亡。
我們在六道叁界裏輪轉,麻木地只是跟隨自己的欲念造作各樣的業,從來沒有給自己一個機會,冷靜地來觀察一下或思惟一下。這無休止的輪回本質是什麼?它只有“苦”。我們的生命依賴于這身體,它是多變的,它是組合的,它是依賴食物和水而存在的。它是一個碎弱的生命體,它有出生,成長、老、病和死亡!雖然有的人會想他有選擇食物與飲料以及行動與工作的自由。但是這身體要依賴于食物和水,就表示我們沒有自由選擇,而老、病、死卻像魔鬼或敵人一般等待著,你又怎能說是有自由,有選擇呢﹖
佛陀在菩提伽耶證得佛果時所說的話:「在無數生死的輪回中,無法尋獲那造屋的人,每一次的生死流轉都是苦。啊!造屋的人我已發現,你已無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毀,柱梁也已折斷。心已不再造作,一切的愛欲皆盡滅。」我們輪回了這麼長久的時間,我們所遺留下來的骸骨,堆得像山一般高,佛說:「有情一劫中,積骨如須彌(昆富羅山),大覺如是語。」([如是語]24經)
我們每一世遭遇親友愛離死別,哭泣流淚,比四大海水還要多。佛說:「諸比丘!輪回無始,衆生爲無明所覆,渴愛所縛,不知流轉輪回之本際。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四大海之水,與汝等怨憎相會,喜愛之別離,長時流轉輪回,悲歎時,所流之淚,何者爲多耶?
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說法,大德!我等怨憎相會,喜愛之別離,長時流轉輪回,悲歎時所流之淚爲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擬。
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法,能如是知之矣。諸比丘,汝等怨憎相會與喜愛別離,長時流轉輪回,悲歎時所流之淚爲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擬。
諸比丘,汝等于長夜逢母之死,逢子之死,逢女兒之死,逢眷屬之失,逢財寶之失,諸比丘,汝等于長夜,逢病之失,汝等逢此等之病失,怨憎相會,與喜愛者別離,悲歎時所流注之淚爲更多,其非大海所能比擬。所以者何?諸比丘,輪回乃無始。----- 諸比丘,是人于諸行足厭,足于厭離,足于解脫。」([相應部]無始相應,薪草品第叁[淚水經])
修不淨觀者,可以輕易地轉修死隨念,在修習死隨念時應念死是必然,當起「死將來臨」的如理作意。然後思惟一切生命,凡是生出來的,必將死去。一切有名譽的,有福德的,有權力的,乃至有大神通的,大智慧的辟支佛或佛都會死。再思惟這身體碎弱的很,死緣很多,四大不調,感染疾病,遇到怨賊,蚊蟲嗤咬,意外等都能致死。再思惟身體再努力保養,也不能阻止它不老病死去。再思惟人中長壽者,亦不過百歲左右。再思惟死後隨所作業,又再轉世去了,不能自主。如是思惟的結果,心念將會很清醒,修畢起來後,再也不想胡塗造作貪瞋癡等惡業,並會精勤于斷惡修善,自淨心意。當心怠惰並對輪回失去怖畏時,和心散漫攀緣時,就應修習死隨念。
簡易死隨念的修習
修習時應跪地禮佛叁拜,自叁歸依,誦死隨念的課誦文,然後閉目靜坐對自己散播慈愛,雜念起時,應轉修安般念,慈心觀或佛隨念,然後思惟死隨念的幾種情況,心平靜後再修死隨念,結束時再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做智慧觀照,觀照諸名色法,修習慧學。每一次靜坐十五至二十分鍾
《佛教四護衛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