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绞,或投岩自杀,或令其它比丘杀。当时有一异比丘极厌患恶露不净之身,到鹿杖梵志子住所对他说若肯杀他,他可以将衣钵送给他,这位鹿杖梵志子起了贪念,就答应了。因此就把这位比丘杀了。鹿杖梵志子到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一土地神是魔王的伴党,怂恿他说这么做功德无量,能使释子沙门未度得度,未脱得脱,未安息得安息,未涅槃得涅槃,因此鹿杖梵志子再回来循着房舍,禅室,经行处说他能使释子沙门未度得度,未脱得脱,未安息得安息,未涅槃得涅槃,众多比丘求他度脱,于是一日内杀了六十比丘。佛在布萨日发现比丘的数目少了,问阿难陀后才知道原因。后来佛说修这法门的人要配合修安般念,能令已生及未生的恶不善法速令停止,并能导至涅槃。后世都教修习慈爱或慈无量,修慈的人对自己与对别人心都很柔软,不会产生厌世之想。
平常上厕所时看见臭秽不堪的粪便排出时,思惟这怎会是我的呢?若身体是我的,粪便也应是我的,那为什么会有粪便呢?想回头,为什么要吃饭呢?若是我的身体,那应该不须饮食!不须睡觉!不须穿衣来御寒!不须房舍!不须去上班赚钱维生!这般反复的思惟直到契入并证初果为止。
佛在[五阴譬喻经]中将色蕴喻为聚沫,这聚沫是沟里的水冲洗下来的各种不净物;如油脂、膏、黏液、漂浮的渣滓、小枝杆、树叶、无数小水泡结合起来的,是一团不定不同颜色的短暂聚合体。如理思惟它,反观自身,这色身正是这样,就如佛所譬喻的。想想这色身跟随了我这么多年,我怎么想都没去想过它竟然是这样子的情形。唉﹗苦啊﹗我应怎么做才能快点开悟呢﹖佛教的方法是很多,不需个个都用,但结合不同方法来尽快证悟是绝对没错的。当心为贪欲所侵占,为了断除贪欲,就应修习不净观。
不净观的修习
修习时应跪地礼佛三拜,自三归依,诵不净观课诵文,然后闭目静坐对自己散播慈爱,杂念起时,应转修安般念,慈心观或佛随念,然后思惟死随念的七种情况,心平静后再修四界观,四界的十二相,三十二身分观,九种墓墟观等不净观,结束时再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做智慧观照,观照诸名色法,修习慧学。每一次静坐十五至二十分钟。
4.死随念
南传的死随念课诵文(Maranāussati)
当我们看到别人死亡时,我们应作如是死随念思惟;生命就像风下之灯,随时它都会熄灭。
一个享有大富贵的人亦都死去,有一天我也将会死。凡是生下来的,都会死去,死魔就像斩首官一般,等待着机会毁灭人。生命从生下来那一天起,不曾停留过片刻,像太阳升起后急急的走向日落。生命的现象犹如闪电、水中泡、叶上的朝露、水中痕、像死敌必定要执行杀人的任务一般。没人能躲避的了死亡。
若具有大福德、大智慧与大神通的佛陀都不免于死,何况是我?每一刻我都在逼近死亡,或因吃错食物、或因身内的疾病、或因外来的创伤,一眨眼而已,生命就结束了。
死随念的正思惟
人欲死时,药石无效,医生撒手,四大分离。身苦加上心苦,痛苦加剧。身体僵直,口唇枯干,遍体冰冷,呼吸喘急。未死之时,身体已经肿胀发臭。欲断气时,爱离死别,双目睁开,心大恐慌,不知死后将往何方。死尸肿烂,污血脓水,蛆虫遍生,心极不舍。唯有追随自己的业,再去轮回。亳无自主之能力。
死有「时死」和「非时死」两种。以死来说,它发生在世上的每一个地方,不论老少,已生或将生,无一能幸免。这是死苦。对于死的思惟,要知将来必会死,男女老少无一能免;只是时间上迟早的差别;死时什么钱财都带不走,只有业跟随着自己;死的时候无人能幚得了,只有自己对三宝的信念和修行能幚而已。
[法集要颂经]有为品第一中说道﹕「或有在胎殒,或初诞亦亡,盛壮不免死,老耄甘心受,或老或少年,及与中年者,恒被死来侵,云何不怀怖。」「四大聚集身,无常讵久留,地种散坏时,神识空何用?」 死时神识随业而去,就像被魔王牵去一般。
「父母与兄弟,妻子并眷属,无常来牵引,无能救济者?如是诸有情,举动贪荣乐,无常老病侵,不觉生苦恼。」
在北传《法句经》生死品里的偈,很深刻地道出众人对生死的邪见:「自涂以三垢(贪瞋痴),无目(无有智慧)意妄见,谓死如生时(指人死后去到另一世界犹在生时,是常见),或谓死断灭(死后就没了,是断见)。」「三事(命、暖、识)断绝时,知身无所直,命气熅暖识,舍身而转逝。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观其状如是,但幻而愚贪。」死的时候,谁能来帮我们呢﹖这唯有三宝与我们平时做功课时的观修。
[清淨道論]提到念死有二法;其一是如理作意「死将来临,命根将断」,以镇伏五盖,生起正念而得证近行定。其二是钝根者得以如下八法念死:
(一)杀戮者追近;
(二)死之必然;
(三)将己与有大名、大福、大力、大神变、大慧、辟支佛、和正等觉者比较;(他们都死了,自己也一样难免;)
(四)身为诸多虫类所共居,死缘甚多;
(五)身命无力无主,因须赖出入息,四威仪平衡、冷热平衡、四大平衡、适当食物维生;
(六)寿命不定,因时间、疾病、时刻、死处、生趣都不定;
(七)寿命不长;
(八)寿命剎那相续。如是住于不放逸,殷勤修习断漏。死时不陷于恐惧与昏昧。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論]提到思惟三决定和九因相來念死:
(一)死是必然----
(1)无緣令退----佛陀薄伽梵及诸多大弟子尚且身坏灭而入涅槃,佛对波斯匿王言:死亡像四座大山(老、衰、病、死)从四方面压來,无人能倖免。([相应部III.25经] Pabbatopama Sutta)就算波斯匿王出动象軍、马軍、步兵、軍师、或以国庫藏金來賄賂等,亦无能制止死王。
(2)生命日減----寿命不能增加,每一刹那我们都接近死亡。像被送往刑場的死囚一样。
(3)生无暇修----若住世六十年,睡眠用去三十年,扣除飲食时间,真正用來修行的时间不到五年。很多人只想着修行就浪费了很多年,等到真的开始修行时,心念散乱,无法对治。就像割好的小麥放在麥場,一股突然暴发的山洪,从山谷冲下來,把所有的小麥捲走,我们只是旁观,束手无策,一粒小麥也收不到。
(二)死无定期----
(1)寿命无定----有的幼小夭折,有的少壮死去,有的早上还好好的,下午就变成了屍体,许多年纪大的都在盤算退休後可以做某些事,这都是妄想,我们隨时都会死。。佛言有四种馬:当一个人听闻到别个村里有人死了,心中起大悚懼的是第一良马(看见鞭影(老病死苦)就跑);不然看见别个村里有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二良马(鞭子触到毛就跑);不然看见自己村里有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三良马(鞭子触到皮肉就跑);不然看见自己的親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四良马(鞭子触到侵肌彻骨才跑)([杂阿含922经])。
(2)死缘極多----我们的身体有八萬种死缘在周旁虎视耽耽,另有四百零四种疾病,三百六十种魔,十五种厉鬼,三百六十种非人隨时会夺走我们的寿命。此外身内的气、胆汁、痰涎及四大若不调,也会丧命。佛言身中的四大就像四條大毒蛇,任何一隻咬一口就死了([相应部.六处相应.毒蛇品]),隨时会死。
(3)身極脆弱----我们的身体就如水泡一般脆弱,佛言身命在呼吸间([四十二章经]),並比喻身如聚沫([五陰譬喻经]),一点都不结实,隨时会死。
(三)死时依正法----
(1)財物无益----死时在生前所努力积集的一切財物都没有裨益,全都得放下,摊开双手,連一个银角也带不去。密勒日巴说:「弟子貝达朋谛听,具信富女听我言:後世时較现世長,行路乾粮已备否?行路乾粮若未备,当作布施以备之!」(正法即是乾粮,布施財物予贫困。)
(2)親友无益----仅管親友在旁,没有一人帮得上,死时孤身一人前往。密勒日巴说:「弟子貝达朋谛听,具信富女听我言:後世怖較现世大,护送卫士已备否?护送卫士若未备,当修正法以备之!」(护卫即是佛法僧三宝。)
(3)身体无益----活着时珍爱的身体,佛言死时就像一塊无用的朽木,臭穢不堪,連親人都远离,不屑一顧。一切都无益,唯有自己平时修习的佛法才能帮自己。念死至此,自念现在已得克服八难(具八閒暇),具备十圆滿,如此决定修行正法!
念死(Maranāussati)应思惟以下的情况:
(一)死亡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生命不是永恒的,死亡才是永恒的。我们将会死,那是肯定的,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
(二)自己是在不情愿下离开世间,对这世间仍有许多留恋。死时身受死苦,心受求不得苦和死的恐惧。
(三)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能保持不变的,我们的死亡才是不变的。实在的啊 ! 这个身体,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一旦没有了识,即被抛弃了,将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没有任何的用处了。
(四)死后不知将会转生何方
死时只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离去。
(五)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的。这一世在世间的努力都将留下,不能带到下世去享受。
(六)为了追逐世间财利,以贪瞋痴心造作许多恶业,伤害其它有情众生。这些恶业将会随着自己去到下世受苦。
(七)从现在到死时,生命日減,时间无多,而死因极多,戒定慧学还修习不好,所以应趁早努力。
在[经集]中有许多佛答修行者的提问。比如答布那迦问时佛说﹕「布那迦啊﹗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剎地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布那迦啊﹗他们执着老年,盼望与世长存,所以举行祭祀。 ﹍﹍﹍ 布那迦啊!他们盼望、他们赞美、他们渴求、他们祭祀;他们由于有所获得而渴望爱欲、热衷祭祀、贪恋生存,我说他们不能超越生和老。﹍﹍﹍布那迦啊﹗洞悉世上万事万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冲动、平静、无激情、无烦恼、无贪欲,我说这样的人能超越生和老。」
佛答宾吉耶问时说﹕「宾吉耶啊﹗看到世人懒惰懈怠,受害于诸色,受苦于诸色;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诸色,不再再生。﹍﹍﹍看到世人受贪爱摆布,受衰老折磨,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贪爱,不再再生。」
在[如是语]72与73偈里佛说:
「欲界之出离,知已越色界,勇猛者常触,一切行之静,正见之比丘,解脱在此处,贤者悟神明,离世成牟尼。」「入色界众生,停无色界者,不知有灭界,唯知往他生,认识色界者,不停无色界,解脱灭界人,成为舍死者,无漏正自觉,身触不死界,离依舍依者,无忧离染道。」
[南传法句经新译]153偈佛证道偈:「多生轮回中,探寻造屋者,而未得见之,再生实是苦。」
[南传法句经新译]150偈:「骨架为城廓,血肉作涂饰,蕴藏老病死,憍慢与虚伪。」
凡夫的生、老、病、死苦,这些是身体的自然生理现象,若不如实去认识它们,就会带来身心的苦恼。但是一个圣者,只要证悟须陀洹果(初果),就能够如实地去观照这生、老、病、死苦的真相。虽然他也受生、老、病、死的苦,但他能以观照力,排除内心的苦。并能以依赖三宝的信力(皈依与信),知道能够回来人道继续修行,他的心会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
我们在六道三界里轮转,麻木地只是跟随自己的欲念造作各样的业,从来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冷静地来观察一下或思惟一下。这无休止的轮回本质是什么?它只有“苦”。我们的生命依赖于这身体,它是多变的,它是组合的,它是依赖食物和水而存在的。它是一个碎弱的生命体,它有出生,成长、老、病和死亡!虽然有的人会想他有选择食物与饮料以及行动与工作的自由。但是这身体要依赖于食物和水,就表示我们没有自由选择,而老、病、死却像魔鬼或敌人一般等待着,你又怎能说是有自由,有选择呢﹖
佛陀在菩提伽耶证得佛果时所说的话:「在无数生死的轮回中,无法寻获那造屋的人,每一次的生死流转都是苦。啊!造屋的人我已发现,你已无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毁,柱梁也已折断。心已不再造作,一切的爱欲皆尽灭。」我们轮回了这么长久的时间,我们所遗留下来的骸骨,堆得像山一般高,佛说:「有情一劫中,积骨如须弥(昆富罗山),大觉如是语。」([如是语]24经)
我们每一世遭遇亲友爱离死别,哭泣流泪,比四大海水还要多。佛说:「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四大海之水,与汝等怨憎相会,喜爱之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何者为多耶?
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说法,大德!我等怨憎相会,喜爱之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拟。
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法,能如是知之矣。诸比丘,汝等怨憎相会与喜爱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拟。
诸比丘,汝等于长夜逢母之死,逢子之死,逢女儿之死,逢眷属之失,逢财宝之失,诸比丘,汝等于长夜,逢病之失,汝等逢此等之病失,怨憎相会,与喜爱者别离,悲叹时所流注之泪为更多,其非大海所能比拟。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乃无始。----- 诸比丘,是人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相应部]无始相应,薪草品第三[泪水经])
修不净观者,可以轻易地转修死随念,在修习死随念时应念死是必然,当起「死将来临」的如理作意。然后思惟一切生命,凡是生出来的,必将死去。一切有名誉的,有福德的,有权力的,乃至有大神通的,大智慧的辟支佛或佛都会死。再思惟这身体碎弱的很,死缘很多,四大不调,感染疾病,遇到怨贼,蚊虫嗤咬,意外等都能致死。再思惟身体再努力保养,也不能阻止它不老病死去。再思惟人中长寿者,亦不过百岁左右。再思惟死后随所作业,又再转世去了,不能自主。如是思惟的结果,心念将会很清醒,修毕起来后,再也不想胡涂造作贪瞋痴等恶业,并会精勤于断恶修善,自净心意。当心怠惰並对轮回失去怖畏时,和心散漫攀缘时,就应修习死随念。
简易死随念的修习
修习时应跪地礼佛三拜,自三归依,诵死随念的课诵文,然后闭目静坐对自己散播慈爱,杂念起时,应转修安般念,慈心观或佛随念,然后思惟死随念的几种情况,心平静后再修死随念,结束时再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做智慧观照,观照诸名色法,修习慧学。每一次静坐十五至二十分钟
《佛教四护卫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