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住行者》悉達拉大長老 開示
觀淨尊者 譯講 王寶昭整理
臺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2009年第5期禅修營(吉祥尊者主持)之閉幕法會 2009 0703于佛颛寺
觀淨尊者:今天是禅修營的閉幕法會,恭請悉達拉大長老開示。開示前先邀請佛颛寺住持會坤法師致詞,大家合掌谛聽。
佛颛寺住持致詞:
大長老 諸位尊者及佛友,隨喜大家來佛颛寺禅修用功,看到各位都很用功修行,內心非常感動。祝福大家早日開悟證果,順祝法體安康,南無阿彌陀佛。
觀淨尊者:禅修者一起頂禮佛颛寺住持會坤法師,感恩法師的開示鼓勵及禅修營的護持。
(佛颛寺住持師父接受叁頂禮後,先行離開)
大長老開示:
1序贊
今天承蒙佛颛寺住持的慈允,我們才得以在佛颛寺裏舉行禅修營。這個禅修營的教導是依據巴利叁藏聖典及《清淨道論》等批注書,而以緬甸帕奧禅師爲現今的師長依歸。修行方法的次第是從「安般念」通往觀禅,或由「四大」通往觀禅,藉此趣向涅槃之道。這次禅修營主持的禅師,是禮邀來自東馬來西亞的吉祥尊者。
今天開示的主題是:「法住(行)者(dhammavihAri)」。
正式聽法之前,大家先恭敬合掌,禮贊佛陀:
若非佛陀的出世,我們沒有辦法真正知道法。正因爲佛陀的出世,我們可以知道法。沒有佛陀的出世,即使是善、惡法,乃至究竟的名色法,我們都沒辦法了知。因爲有佛陀的出世,所以我們知道有善、惡法,也可以進一步知道究竟的名色法,乃至知道通往解脫的道路。
若非佛陀出世,讓我們了知善惡業、趣向解脫,我們不能避免墮入惡趣。因爲佛陀的出世,我們得以知道法、知道修行、知道免于墮入惡趣的道路;了知修行道次第,離惡修善,依戒來修定,進一步依定修名色法、再了知緣起而修觀禅,趣向解脫。我們有佛陀出世,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道路,依著法的次第修行,我們才得以證入最寂靜、最安樂的涅槃。
佛陀呀!您對弟子的恩德浩瀚無盡,弟子感恩 禮敬您!
(大衆同贊:)SAdhu!SAdhu!SAdhu!(善哉!善哉!善哉!)
2釋《法住行者經》
今天開示的主題來自《法住(行)者(DhammavihAri)經》 (《增支部5:74》)。
現在帕奧禅林裏有一個大戒堂,名字就叫做「法住」。帕奧禅師正是取意此經,期許來這裏修行的人、不管是出家或在家,都能依著法來安住修行。建造這個戒堂的主要施主,也有一位是臺灣的如琳法師。在經裏,佛陀把好樂于法的人分爲五種,以對比顯明法住行者之殊勝。這五種人是怎樣呢?禅修者慢慢的谛聽。
第一種人,非常專精佛陀所教授的叁藏聖典(亦即是律藏 經藏 論藏)。他研習精通佛陀教法,但是自己並未進而依教法來修行,未證得內在寂靜、更未能依定而觀修勝義法。他可以說是「通教者(pariyattibahula)」,貫注精神于研習叁藏。這樣的人精研了知教法,但是不能稱爲法住行者,對于止觀的行持未精進的落實。所以他是埋首于叁藏聖典的專家。
第二種人,也是一個叁藏聖典的專家,不但自己精通,而且依所通曉的法,教授其它人。但是,對于實證定慧,自己沒有受用,這樣的人可以稱爲「擅說者(paJJattibahula)」。因爲他對于止觀修行沒有進一步落實,所以不能稱爲法住行者。堪稱爲法住行者,得體現且實踐止觀,精進的修行。
第叁種人,不只精通叁藏聖典,而且可以誦念、憶持。但是,對于定慧的行持,沒有真正精進的投入。這種人的精進,是在精研、憶持、背誦叁藏聖典。他的精進非以定慧的行持爲主,所以不能稱爲法住行者。可以稱第叁種人爲「持誦者(sajjhAyabahula)」。
第四種人,他的精進重點是再再地尋思、伺察叁藏聖典,他是一個擅于思考的人,可以說是信仰叁寶的思想家。他的精進不是以定慧的行持爲重點,未落實于修習止觀,所以不能稱爲法住行者。可稱爲「擅思者(vitakkabahula)」。
第五種人,就是「法住(行)者(dhammavihAri)」。他除了研習精通叁藏聖典,而且依著叁藏聖典所開導的戒定慧道次第修行。他有叁藏聖典的知,同時落實叁藏聖典所教授的戒定慧的行,這樣的人方稱得上是法住行者。
3廣釋法住行者
大家現在參加這個禅修營,有吉祥尊者來開示佛法、引導大家如理決意,落實于戒定慧。所以禅修者來這裏,可以說是在作法住的行者。用緬甸語來解釋,法住行者修集兩層次的行道。第一是業之道(緬音:kam-lam),他懂得布施、持戒、修定,修持這些善業。進一層,修集觀智之道(緬音:JaN-lam),始于依定觀察名色法,直至解脫之觀智。法住行者修集兩層次的行道:一個是業之道,修集善業以輪回受生于樂趣;進一層是智之道,以勝義法爲所緣,超越輪回、證入涅槃。圓具這兩方面的法住行者,即是真佛子。
現在世間講到的佛陀弟子(佛教徒),有所謂的南傳、北傳,這是世俗的講法。真正的佛教徒是依著佛陀在叁藏聖典的教授,又落實在戒定慧叁學行持的人,以斷叁毒爲歸趣,這樣的佛教徒才是真實的佛陀弟子。所以說,真佛子是依據善士教授的叁藏聖典,進行叁學修證。佛弟子是依著叁藏聖典,進一步修集布施、持戒、定學,及觀慧,以趣向解脫,才稱得上真佛子。這樣子的真佛子,實踐叁藏聖典所開示的叁學,所以他真正俱備對佛陀的淨信,真正對佛陀的崇敬。這樣子的法住行者,對佛陀的弟子所組成的僧團,也會有真正的淨信和崇敬。對叁寶的淨信皈依,使我們成爲真正的佛弟子。對叁寶淨信皈依的人,可以說是真正的了知佛陀的恩、感恩佛陀、報佛恩。
我們怎麼會有機會修行佛陀所教導的法、報佛陀的恩呢?是因爲有僧團傳續佛法。佛陀出世、轉動*輪;成立僧團,並施以律軌。所謂的「法因人而顯」,佛陀之教的傳承正賴僧團的專職修行與受持傳續,相輔以龍天及信衆的護持。佛陀入滅後,解脫的阿羅漢弟子第一次、第二次、第叁次結集佛陀之教法,隨比庫僧伽的傳續,這樣一代、一代的僧伽傳承,才使佛陀的教法傳遞到現在。乃至今日,我們的老師─帕奧禅師,及禅師弟子吉祥尊者;他們也是比庫僧團的一員,皈依叁寶,講說叁藏聖典,帶領大家修習佛法。所以,我們可以真正了知佛陀的恩、修行佛陀的法,是因爲僧伽的傳承教授。這樣子的法住行者,他是皈依叁寶,真正了知叁寶的恩,也真正在報叁寶的恩。禅修者來這裏靜坐,是真正了知叁寶的恩、也真正在報叁寶的恩。進一步的,我們除知佛恩、報恩,更要廣披佛恩于世間,潤澤衆生。
來這裏的禅修者懷著知叁寶恩、報恩的心,當依著叁藏聖典來修行戒定慧。回到家或是道場之後,每天至少保持一兩次或更多的靜坐,乃至與人分享佛法、引導人來聽法禅修。
4勸修、回向及祝福
最後鼓勵所有的禅修者(長老先攝頌而下解釋頌義)。
我們有很好的因緣、有很好的福報,所以值遇佛陀的教法。在這難得值遇佛陀教法的因緣裏,首先大家要把握因緣、精進的修行。其次,禅修者回去之後,不要懶惰,一天至少一次、兩次,乃至叁次或更多的精進禅修。殊勝的佛法乃精進修習才得成就!第叁,諸位得依著法的次第,一層、一層修習更殊勝的法。亦即依著戒定慧的次第,如透過安般念的修習,慢慢成就定學;再依著安般念的定,進一步修觀。最後,大家要了知世間真正是苦,煩惱是我們真正的苦因。磨煉佛陀教導的智慧寶刀,以斷除煩惱;這是我們真正的安樂、也是唯一可以安樂的道路。
(大衆同贊:)SAdhu!SAdhu!SAdhu!
功德回向
IdaM me puJJaM AsavakkhayaM vahaM hotu. 願以此功德,滅盡諸煩惱。
IdaM me puJJ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願以此功德,成爲涅槃緣。
Mama puJJabhAgaM sabbasattAnaM bhAjema. 願以此功德,分享諸衆生。
Te sabbe me samaM puJJabhAgaM labhantu. 願一切衆生,同享此功德。
SAdhu!SAdhu!SAdhu! 善哉! 善哉! 善哉!
最後祝福大家:生命安樂,避除我們生活與修行的障礙。我們的善願可以落實。最重要的是,我們成爲佛陀教法的聽聞者、修習者、受用者,乃至真正安住在佛陀的教法,獻身致命于佛陀之教,成爲佛陀教法植弘于世間的開創者(緬音:ajani)。
(大衆同贊:)SAdhu!SAdhu!SAd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