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護衛禅

  佛法開示-四護衛禅

  2008年02月07日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居士、各位大德:

  晚上好!

  現在禅修營己經到了第九天,所以有些禅修者己經打算明天禅修營結束後,要回家了。但是,也有一些禅修者開始擔心如果在寶峰寺這麼好的地方,這麼好的時間,這麼好的機會可以專心地禅修,然而,他回到家裏應當怎麼辦呢?要怎麼禅修呢?要怎麼繼續呢?那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在禅修的時候應當怎麼樣來調節我們的心,以及在我們回去的時候又應當怎麼樣來調伏我們的心。

  今天晚上,我們將要講的內容是調心,調心又有非常多的方法。今天晚上大家主要來學習如何修習慈心的方法。根據南傳上座部的傳統,如果談到禅修(bhàvanà)就離不開兩大類的禅修:

  第一種是止的禅修(samatha或者samatha bhàvanà);

  第二種是觀的禅修(vipassanà或者vipassanà bhàvanà)。

  Samatha古代翻譯爲奢摩他,在注解裏面給的定義就是:止,是止息一切的熱惱,一切熱惱不善法的止息,稱爲止。觀的意思就是以無常、苦、無我等各種的形象來觀照,這個稱爲觀。觀,古代也翻譯爲毗缽舍那或者毗婆舍那。

  止跟觀在《清淨道論》就有很詳細的解說和分別。根據《清淨道論》,止一共可以分爲四十種業處,然而在另外一些注解裏面又提到了叁十八種所緣。也就是說四十種業處又可以依所緣分爲叁十八種,所謂四十種業處還是依所緣而分,但在有些義注裏面它把白遍與光明遍歸結爲一種,因爲白遍和光明遍的所緣幾乎是一樣的,所以把這兩種所緣合二爲一;還有把限定虛空遍和空無邊處合二爲一。因此就少了兩種,成爲叁十八種。因爲在修習限定虛空遍的時候雖然取的是有限的虛空,但是一旦把它擴到無邊的(就是稱爲遍一切處的)時候,那麼它的所緣跟空無邊處非常相像。因此,有些注解、義注裏面就把白遍和光明遍合二爲一,把限定虛空遍和空無邊處的所緣合二爲一,歸結爲叁十八種。無論分爲叁十八種也好,四十種也好,它們都可以稱爲業處。

  業處巴利稱爲kamma

  hàna,kamma是工作,

  hàna是地方、場所、處所,所以kamma

  hàna就是工作的地方,這主要是指心工作的地方。我們的心如果沒有經過調伏,它總是紛紛擾擾、妄念紛飛、想東想西、想這想那。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在《法句經》裏面說到:

  「心是極其微細的,而且是極難以調伏的,它不是隨著自己的喜好而馳走,能夠調伏心是很好的。因爲經過調伏了的心能夠帶來快樂。」

  因此,我們如果想要開發智慧,想要斷除煩惱,我們首先必須要把心調伏。因爲假如心是處于一種紛亂的狀態,那不要說開發智慧,甚至連看清事物的面目都很難。在心煩亂的時候,甚至頭腦都不是很清醒的話,如何再談到進一步地開發智慧乃至斷除煩惱呢?因此,首先我們應當要調伏自己的心。調伏心有很多種方法,如果心得以調伏,它就能夠得到清淨,能夠得到安定,能夠得到安祥,能夠得到止靜。而當心平靜了,就能夠象一面湖水一樣,象湖面一樣,很多其它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很容易呈現。如果心都起伏不定,就好像水面上起了漣漪或者說有波浪一樣,就很難真實地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

  在上座部佛教裏面,就用業處來調心,也就是說讓心工作,有個地方工作,讓它靜止下來。因此,在《清淨道論》裏面就把四十種業處的修習稱爲心清淨。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通過四十種業處、四十種調心的方法來調伏自己的心的話,那麼他就能夠得定,無論這種定是屬于近行定還是屬于安止定。如果是安止定的話,它又可以分爲四種色界的禅那以及四種無色界的定。這些都是屬于定,而定是稱爲心的清淨,這裏的清淨是指沒有雜染、沒有汙染、暫時性的沒有煩惱。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定它能夠鎮服煩惱,能夠令煩惱不起。

  如果根據《阿毗達摩》來分析,那就非常明顯了,因爲一個人無論是能夠得到近行定或是得到安止定,在那個時候,他的心路過程是不可能有任何的不善心所生起的。一個人的定力越強,那麼他對于煩惱的鎮服力就越大。就好像一塊石頭一樣,它壓住了草,久而久之,草就不能夠再生起。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業處來調心,或者說我們先把紛紛擾擾的心安定下來,然後讓心定在一個正確的所緣上。

  其實道理是很簡單的,根據《阿毗達摩》,一切的心都必須得有個目標,有所緣。無論是世間心還是出世間心,無論是善心、不善心、果報心還是唯作心,它都必須要有一個目標,爲什麼呢?因爲心的特相就是認知所緣,而名法的特相就是朝向所緣。

  因此,無論我們用心來表達也可以,用名法來表達也可以,但是所有的心必須有個所緣境,沒有任何心是沒有境的,乃至到有分心它都有一個所緣在。然而,一般上我們的心經常是處于一種散亂的狀態,一種沒有調伏的狀態,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這、一會兒想那,心總是在四種狀態當中遊離著:

  第一種攀緣過去;

  第二種計劃未來、想著未來;

  第叁種想著現在的人跟事;

  第四種想一些純粹的概念。

  同時,心又在六種境界當中遊離,它想著顔色的所緣、想著聲音的所緣、想著氣味的所緣、想著味道的所緣、想著觸的所緣、想著法的所緣。因爲心的變動性,沒有調伏的心那種散亂性,所以,當一個人習慣地見到好的所緣、美麗的所緣、順利的所緣、可愛可意的所緣,這個時候,他感受的受是屬于樂受。

  比如說,我們看到很美麗的東西,看到很美麗的人,很漂亮的人,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看到一輛很名貴的車,或者說自己擁有這些東西,那麼心就會産生樂受。當心産生樂受的時候,如果沒有去調伏自己的心,沒有如理作意,那麼你就會認爲說這個人是很漂亮的,這件衣服是很好的、很名貴的,這輛車是名牌車,它的性能很好等等。然後因爲不如理作意,接著生起的就是不善心。這種不善心是屬于貪欲的不善心,稱爲貪根心。

  又比如聽到了好聽的聲音,比如說有些人喜歡流行歌曲,有些人喜歡搖滾,有些人喜歡古典的音樂,有些人喜歡別人的贊美,有些人喜歡別人的誇獎,當你聽到這些順耳的、悅耳的、可意的聲所緣的時候,你會認爲說這種聲音是很好的,這樣的歌很動聽或者說讓人贊揚到飄飄然,那接著生起的是不善心,這也是屬于貪根心。

  如果對于香的味道,好吃的東西,柔軟的、舒適的那些感覺等等,諸如此類,想到過去的那些娛樂的目標,想到未來將會得到的那些娛樂的目標,乃至沈迷于一些幻想自己的那些很快樂的目標等等,這樣的話,由于不如理作意所生起的是貪根心。

  而假如一個人遇到了一些不善的果報,這個時候,當他的過去的不善業成熟的時候,他將會遇到一些不善的所緣。比如說他看到很醜陋的東西;他聽到人家罵他、詛咒他;他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說遇到天氣很熱啊,蚊子叮啊、蟲子咬啊等等這些不喜歡的、不可意的、不可喜的對象、這些所緣的時候,那麼他將會生起苦受或者稱爲憂受的不善心。

  因爲生起這種憂受,那麼,它伴隨著憂受生起的就是不善心。這種不善心由于是對所緣的排斥,對所緣的抗拒,對所緣的厭惡、討厭、不喜歡,那嗔根心就是我們稱爲的嗔恚心就生起了。由于貪根心和嗔根心生起,或者說當一個人貪心生起或者嗔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癡,會有愚癡。正是因爲如此,一個人整天都在境界裏面打轉,見到好的生起貪,見到不好的生起嗔。他的心總是不能調伏、不能安定下來,是不是?有誰敢說不是的?有誰敢說自己沒有給境界所動的呢?

  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經常在很多經典裏面教導:

  「當我們的眼見了顔色之後,就會去追逐那些好的,就會去取相。眼見色己就會取于相,取于隨形好,于是貪、憂、不善法侵漏其心。」

  所以,這裏講到的貪就是見到了可意所緣、見到了可喜所緣,由于不如理作意,生起了貪的心路過程;如果見到了不可喜所緣、不可意所緣,由于不如理作意,所以生起了憂,憂就是屬于嗔根心。由于有貪、有憂必定會有癡,還有其它各種的不善法會生起。

  因此,在經典裏面經常說到:

  「如果一個人沒有很好地守護根律儀,沒有很好地守護心,那麼,貪、憂、惡不善法將會侵漏其心。」

  因此,我們如果要調心的話,可以通過先調伏自已的根門,調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當我們知道了其實我們一天到晚都是生起一些不善心,都是在隨著外境轉,乃至到有時候自己會製造一些境界來,比如自己幻想著跟喜歡的人、幻想著擁有喜歡的東西,有時候想到不喜歡的人,然後就在那邊生氣、在那邊厭惡……一天到晚心都不能夠停歇下來,都不能平靜下來。也就是因爲心經常攀緣外緣,而遇到好的、不好的,生起貪的、憂的,貪、嗔、癡就會生起。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如果要調伏心的話,我們可以先止心一處,用這樣的方法。止心一處也就是定,因爲心總得有個所緣,而假如沒有調伏的心,不經控製的心,它就會隨著自己的喜好,會想著一些喜歡的東西,會追憶一些過去的那些欲樂、那些快樂,會憧憬、會幻想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的話心就沒有經過調伏,沒有經過調伏的心,就是在造不善業,在製造貪嗔癡,在製造很多的煩惱。所以我們如果想要降服煩惱,我們應當先讓心清淨,先讓心平靜下來。然後,就可以通過把取一個所緣,也就是取一個比較固定、比較穩定、可靠的目標。

  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教導:

  「想要調伏心的比庫、想要調伏心的禅修者,可以先修習定。」

  因爲,一個人的定力如果沒有培育起來,他想要直接修慧就會更難了。而修定也有很多種方法,在八聖道裏面提到有叁種是屬于定學的:

  第一是正精進…

《四護衛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