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护卫禅

  佛法开示-四护卫禅

  2008年02月07日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各位大德:

  晚上好!

  现在禅修营己经到了第九天,所以有些禅修者己经打算明天禅修营结束后,要回家了。但是,也有一些禅修者开始担心如果在宝峰寺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时间,这么好的机会可以专心地禅修,然而,他回到家里应当怎么办呢?要怎么禅修呢?要怎么继续呢?那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在禅修的时候应当怎么样来调节我们的心,以及在我们回去的时候又应当怎么样来调伏我们的心。

  今天晚上,我们将要讲的内容是调心,调心又有非常多的方法。今天晚上大家主要来学习如何修习慈心的方法。根据南传上座部的传统,如果谈到禅修(bhàvanà)就离不开两大类的禅修:

  第一种是止的禅修(samatha或者samatha bhàvanà);

  第二种是观的禅修(vipassanà或者vipassanà bhàvanà)。

  Samatha古代翻译为奢摩他,在注解里面给的定义就是:止,是止息一切的热恼,一切热恼不善法的止息,称为止。观的意思就是以无常、苦、无我等各种的形象来观照,这个称为观。观,古代也翻译为毗钵舍那或者毗婆舍那。

  止跟观在《清净道论》就有很详细的解说和分别。根据《清净道论》,止一共可以分为四十种业处,然而在另外一些注解里面又提到了三十八种所缘。也就是说四十种业处又可以依所缘分为三十八种,所谓四十种业处还是依所缘而分,但在有些义注里面它把白遍与光明遍归结为一种,因为白遍和光明遍的所缘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把这两种所缘合二为一;还有把限定虚空遍和空无边处合二为一。因此就少了两种,成为三十八种。因为在修习限定虚空遍的时候虽然取的是有限的虚空,但是一旦把它扩到无边的(就是称为遍一切处的)时候,那么它的所缘跟空无边处非常相像。因此,有些注解、义注里面就把白遍和光明遍合二为一,把限定虚空遍和空无边处的所缘合二为一,归结为三十八种。无论分为三十八种也好,四十种也好,它们都可以称为业处。

  业处巴利称为kamma

  hàna,kamma是工作,

  hàna是地方、场所、处所,所以kamma

  hàna就是工作的地方,这主要是指心工作的地方。我们的心如果没有经过调伏,它总是纷纷扰扰、妄念纷飞、想东想西、想这想那。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在《法句经》里面说到:

  「心是极其微细的,而且是极难以调伏的,它不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而驰走,能够调伏心是很好的。因为经过调伏了的心能够带来快乐。」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开发智慧,想要断除烦恼,我们首先必须要把心调伏。因为假如心是处于一种纷乱的状态,那不要说开发智慧,甚至连看清事物的面目都很难。在心烦乱的时候,甚至头脑都不是很清醒的话,如何再谈到进一步地开发智慧乃至断除烦恼呢?因此,首先我们应当要调伏自己的心。调伏心有很多种方法,如果心得以调伏,它就能够得到清净,能够得到安定,能够得到安祥,能够得到止静。而当心平静了,就能够象一面湖水一样,象湖面一样,很多其它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很容易呈现。如果心都起伏不定,就好像水面上起了涟漪或者说有波浪一样,就很难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上座部佛教里面,就用业处来调心,也就是说让心工作,有个地方工作,让它静止下来。因此,在《清净道论》里面就把四十种业处的修习称为心清净。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通过四十种业处、四十种调心的方法来调伏自己的心的话,那么他就能够得定,无论这种定是属于近行定还是属于安止定。如果是安止定的话,它又可以分为四种色界的禅那以及四种无色界的定。这些都是属于定,而定是称为心的清净,这里的清净是指没有杂染、没有污染、暂时性的没有烦恼。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定它能够镇服烦恼,能够令烦恼不起。

  如果根据《阿毗达摩》来分析,那就非常明显了,因为一个人无论是能够得到近行定或是得到安止定,在那个时候,他的心路过程是不可能有任何的不善心所生起的。一个人的定力越强,那么他对于烦恼的镇服力就越大。就好像一块石头一样,它压住了草,久而久之,草就不能够再生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业处来调心,或者说我们先把纷纷扰扰的心安定下来,然后让心定在一个正确的所缘上。

  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根据《阿毗达摩》,一切的心都必须得有个目标,有所缘。无论是世间心还是出世间心,无论是善心、不善心、果报心还是唯作心,它都必须要有一个目标,为什么呢?因为心的特相就是认知所缘,而名法的特相就是朝向所缘。

  因此,无论我们用心来表达也可以,用名法来表达也可以,但是所有的心必须有个所缘境,没有任何心是没有境的,乃至到有分心它都有一个所缘在。然而,一般上我们的心经常是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一种没有调伏的状态,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心总是在四种状态当中游离着:

  第一种攀缘过去;

  第二种计划未来、想着未来;

  第三种想着现在的人跟事;

  第四种想一些纯粹的概念。

  同时,心又在六种境界当中游离,它想着颜色的所缘、想着声音的所缘、想着气味的所缘、想着味道的所缘、想着触的所缘、想着法的所缘。因为心的变动性,没有调伏的心那种散乱性,所以,当一个人习惯地见到好的所缘、美丽的所缘、顺利的所缘、可爱可意的所缘,这个时候,他感受的受是属于乐受。

  比如说,我们看到很美丽的东西,看到很美丽的人,很漂亮的人,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看到一辆很名贵的车,或者说自己拥有这些东西,那么心就会产生乐受。当心产生乐受的时候,如果没有去调伏自己的心,没有如理作意,那么你就会认为说这个人是很漂亮的,这件衣服是很好的、很名贵的,这辆车是名牌车,它的性能很好等等。然后因为不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就是不善心。这种不善心是属于贪欲的不善心,称为贪根心。

  又比如听到了好听的声音,比如说有些人喜欢流行歌曲,有些人喜欢摇滚,有些人喜欢古典的音乐,有些人喜欢别人的赞美,有些人喜欢别人的夸奖,当你听到这些顺耳的、悦耳的、可意的声所缘的时候,你会认为说这种声音是很好的,这样的歌很动听或者说让人赞扬到飘飘然,那接着生起的是不善心,这也是属于贪根心。

  如果对于香的味道,好吃的东西,柔软的、舒适的那些感觉等等,诸如此类,想到过去的那些娱乐的目标,想到未来将会得到的那些娱乐的目标,乃至沉迷于一些幻想自己的那些很快乐的目标等等,这样的话,由于不如理作意所生起的是贪根心。

  而假如一个人遇到了一些不善的果报,这个时候,当他的过去的不善业成熟的时候,他将会遇到一些不善的所缘。比如说他看到很丑陋的东西;他听到人家骂他、诅咒他;他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说遇到天气很热啊,蚊子叮啊、虫子咬啊等等这些不喜欢的、不可意的、不可喜的对象、这些所缘的时候,那么他将会生起苦受或者称为忧受的不善心。

  因为生起这种忧受,那么,它伴随着忧受生起的就是不善心。这种不善心由于是对所缘的排斥,对所缘的抗拒,对所缘的厌恶、讨厌、不喜欢,那嗔根心就是我们称为的嗔恚心就生起了。由于贪根心和嗔根心生起,或者说当一个人贪心生起或者嗔心生起的时候,一定会有痴,会有愚痴。正是因为如此,一个人整天都在境界里面打转,见到好的生起贪,见到不好的生起嗔。他的心总是不能调伏、不能安定下来,是不是?有谁敢说不是的?有谁敢说自己没有给境界所动的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经常在很多经典里面教导:

  「当我们的眼见了颜色之后,就会去追逐那些好的,就会去取相。眼见色己就会取于相,取于随形好,于是贪、忧、不善法侵漏其心。」

  所以,这里讲到的贪就是见到了可意所缘、见到了可喜所缘,由于不如理作意,生起了贪的心路过程;如果见到了不可喜所缘、不可意所缘,由于不如理作意,所以生起了忧,忧就是属于嗔根心。由于有贪、有忧必定会有痴,还有其它各种的不善法会生起。

  因此,在经典里面经常说到:

  「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地守护根律仪,没有很好地守护心,那么,贪、忧、恶不善法将会侵漏其心。」

  因此,我们如果要调心的话,可以通过先调伏自已的根门,调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当我们知道了其实我们一天到晚都是生起一些不善心,都是在随着外境转,乃至到有时候自己会制造一些境界来,比如自己幻想着跟喜欢的人、幻想着拥有喜欢的东西,有时候想到不喜欢的人,然后就在那边生气、在那边厌恶……一天到晚心都不能够停歇下来,都不能平静下来。也就是因为心经常攀缘外缘,而遇到好的、不好的,生起贪的、忧的,贪、嗔、痴就会生起。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要调伏心的话,我们可以先止心一处,用这样的方法。止心一处也就是定,因为心总得有个所缘,而假如没有调伏的心,不经控制的心,它就会随着自己的喜好,会想着一些喜欢的东西,会追忆一些过去的那些欲乐、那些快乐,会憧憬、会幻想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话心就没有经过调伏,没有经过调伏的心,就是在造不善业,在制造贪嗔痴,在制造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如果想要降服烦恼,我们应当先让心清净,先让心平静下来。然后,就可以通过把取一个所缘,也就是取一个比较固定、比较稳定、可靠的目标。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教导:

  「想要调伏心的比库、想要调伏心的禅修者,可以先修习定。」

  因为,一个人的定力如果没有培育起来,他想要直接修慧就会更难了。而修定也有很多种方法,在八圣道里面提到有三种是属于定学的:

  第一是正精进…

《四护卫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