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护卫禅▪P2

  ..续本文上一页

  第二是正念;

  第三是正定。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可以通过观照自己的心、观照自己的感受来镇服烦恼。这种其实就是相当于佛陀所教导的根律仪,根律仪是以什么成就的?以念成就,以正念成就。所以如果当你见到了可意的色,很好看的东西,一生起了贪或者生起忧的时候,要知道,这是属于正念,要保持正念,不要让心随着外境去转。当听到可意的声音、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候要正念。「要正念」的意思就是不要让自己生起贪跟忧。

  那个时候你可以自己尝试去观察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是不是有贪或者有忧?当你在享受,在吃很好吃的东西,在吃自己很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如果你的心生起了贪爱:「啊,这个很好吃!」津津有味的时候,如果你的正念强的话,你想:「这个时候,我又生起了贪心了。」或者今天的菜炒得不好,炒得太咸了,或者太焦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怪厨房里的那些人:「怎么今天的菜炒得这么糟糕!」这个时候提醒自己生起嗔恨心了,这也是一种正念的方法。

  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用直觉去觉察受的方法,觉察受的方法离不开满意和不满意。所以有些禅修大师他在教导说:「我们如果要修行,就要觉察到自己,如果生起了满意的心,我们要有正念;生起了不满意的心,我们要有正念。」

  生起满意的心的时候就是属于乐受,这个是属于对受正念、正知的方法;如果生起不满的时候,这个属于忧受,属于排斥、抗拒的,这时候我们应当有正知正念。这种是在上座部佛教里面属于正念的修行方法。这种修行方法非常有效,当一个人生起贪心的时候,他警觉越快越好,因为如果不警觉的话,它会不断地蔓延、蔓延……使贪心蔓延。

  一个人如果是对一个异性的执着,比如说男性对女性的执着,女性对男性的执着,从最初看到他(她)可能会感觉到他(她)很英俊啊(很漂亮啊),然后生起了好感,由好感生起贪受,由贪爱生起贪染,贪染生起执着,最后到了痴迷的阶段。所以,如果不制止,没有正念的话,它就会好像瘟疫一样、好像癌症一样,不断地蔓延下去,不断地加深。

  同样地,对一个人生起嗔恨心,一个人如果讨厌另一个人,那么,当一个人不喜欢一个人、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他的所作所为、他的言行举止,都成为了不好的。这个也是由于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嗔心,如果有正念的话,一但不喜欢一个人,不喜欢一件事物的时候,你很快就警觉。这是属于正念、正知的范畴,也是属于调伏心的很管用的方法。

  还有另外一种是属于更加有系统地训练的禅修方法。这种训练的方法我们一般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这已经是涉及到了正式禅修的范畴了。因为刚才提到了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属于止的修行方法;一种是属于观的修行方法。

  而在止的修行方法当中,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根本业处;另外一类称为一切处业处。所谓的根本业处就是一个人数数修习,修习多座,而使他培育强而有力的定力的修行方法。比如说一个人修行阿那巴那,如果他决定由阿那巴那,专注自己的呼吸一直到证得禅那,然后,他继续用由修习阿那巴那所得到的定力来转修vipassanà的话,那么,阿那巴那对于他来说就是根本业处。

  或者说一个人在修习四界分别的时候,他无论是行、住、坐、卧,平时都在修习四界分别。然后他想以修习四界分别所得到的定力,所得到的近行定,来转修vipassanà,那么四界分别对于这种禅修者来说就是他的根本业处。

  而一切处业处是什么呢?一切处业处就是所有的禅修者都必须得修习的。无论你是修习阿那巴那、你是修习四界分别、你是修习白遍、你是修习地遍,你都必须得修行。而且这种修习并没有限定谁不可以修习,谁可以修习的。这种称为一切处业处。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一切处业处有四种,这四种分别是:佛随念、修习不净、修习慈心以及死随念。同时,这四种一切处业处也称为护卫业处,护卫就是保护的意思。因为如果一位禅修者,通过修习这四种业处,他可以使他的心远离、免除一切危难,而且还可以保证他的禅修。有时候我们也把这四种业处称为对治的业处。

  佛陀在《弥酰经》(Meghiya Suttaü)里面提到了:

  「Meghiya,如果一个人的心生起了贪欲的时候,他应当修习不净;当一个人生起嗔恚的时候,他应当修习慈;当一个人的心散乱的时候,他应当修习阿那巴那;当一个人生起世间想的时候,他应当修习无常想。」

  在这四种护卫业处里面,这四种一切处业处里面,修「佛随念」可以对治对佛陀的不信、佛陀的疑。当一个人在禅修的时候,如果心对于禅修的所缘没有兴趣了,或者说感觉到很枯燥、很乏味,由于感到很乏味,所以他将会对自己的所缘、对禅修的所缘没有兴趣,因为没有兴趣,所以他的心慢慢地就会随着自己的喜好而产生一些妄想,或者说由于面对那些很无聊的所缘而变得昏昏欲睡,在这个时候,他也应当修习佛随念。

  但是修习佛随念,针对哪些人来说更有效呢?如果一个人他对于佛、法、僧,对于三宝很恭敬,很有信心,非常恭敬佛陀,对佛陀很有信心,这种人他修习佛随念,见效会更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有一个特点,当我们的心面对着很枯燥的、很无聊的所缘、不喜欢的所缘的时候,他的心会乏味,会感觉到有一种排斥感,不能够相应,不能够跟所缘相应。而当一个人的心遇到了自己很有兴趣的所缘,很恭敬的所缘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心会生起喜和乐,因为恭敬,所以他不会掉以轻心,因为有喜,他的心能够活跃起来。

  比如说,让大家去看一些古代的文章,很晦涩的一些文章,或者看一些哲学性很强的文章的话,那么,可能很容易就会打瞌睡了,或者看着看着就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东西。但假如去叫你看一部西部大片,或者说看一些你很喜欢的DVD、VCD时候,你可能就不会打瞌睡了吧,是不是?所以,一个人对于所缘有没有兴趣,会决定在他能不能够专注。为什么呢?

  因为心跟所缘能不能够相应。如果心能够对所缘相应,那么他就能够持续地保持;如果心对所缘不相应,那么他就很容易变成昏昏欲睡,或者说随着自己的意欲去打妄想。在这个时候,当我们发现,自己对禅修的所缘,比如说修阿那巴那,那个时候对呼吸已经感觉到很乏味了,或者感觉到呼吸都很单调,老是在那边进、出;进、出;没有什么意思,这个时候他应该通过修习佛随念,让心兴奋起来,让心动起来,让心活跃起来。为什么呢?这个是转换所缘法。

  因为佛陀是属于极可喜所缘。佛陀即使以他的相,以他的外相,都可以使人生起非常强烈的喜,而如果再思维佛陀的功德的话,同样的也可以使人生起喜,特别是对于佛弟子来说。假如佛弟子对佛陀有恭敬,有那一份的恭敬心,当他对着佛陀的时候,他就不会漫不经心。由于对于佛陀的那种恭敬,他能够生起喜;由于喜,他的心能够得到轻安;由于轻安,他能够得到乐;由于乐,他的心就能够持续地保持在所缘上。

  所以当一个人在禅修,如果他觉得很乏味的时候,他可以先用佛随念来调心,比如说这个时候他可以先睁开眼睛,看着自己最喜欢的佛像,然后意念着佛陀的功德,让自己的心活跃起来,欢喜起来,如果自己的心开始变得非常喜悦、非常愉悦了、非常欢喜了,而且欢喜当中又有一种平静跟恭敬了,这个时候,他再保持这样的心,用同样的心换取所缘,比如说再回到阿那巴那。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换取所缘法。

  当自己的心已经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我们就以佛随念来调心,让心活跃起来,动起来,当我们的心已经有恭敬了、有欢喜了、清净了、宁静了,再用这样的心,再把所缘换回到阿那巴那,或者换回到自己所修的那种根本业处,就是用同样的心。心不变,还是用这样的心态,只是把所缘换回来。这样的话,当你禅修的时候,你就不会因为心一直沉睡下去的原因,而导致对于所缘有一种排斥了。如果一个人对于佛、法、僧有疑的话,他也可以通过修习佛随念来调心。

  第二种是修慈,修习慈我们等会儿再稍微着重地讲一下。

  第三种是修习不净,修习不净有四种修习方法,可以归结为两大类:有两种是属于修止的不净;有两种是属于修观的不净。而这四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生命的不净;一种是没有生命的不净。所以这两种可以依止和观分为四种,我们先讲修止的不净。

  一般人认为修不净观很可能只是停留在修止的阶段。在修不净的时候,古代通常翻译为不净观,不净观是属于后面那两种方法,如果是修止的话,我们称为修不净,巴利叫做asubha-bhàvanà,subha是亲近的意思,asubha是否定,a是否定词,就是不净的意思,bhàvanà是修习、培育的意思。修习不净的时候,因为所缘可以分为有生命跟没有生命,有生命就是身体,自己的身体。观照自己的身体,观察自己的身体的不净、厌恶。没生命的不净是外在的死尸,外在的尸体。对于这两种修行方法,在《清净道论》里面都有非常详尽的解说,有详尽的分别。

  对于有生命的修习方法,我们首先可以取自己身体的部分。在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有称为三十二身分的,也就是三十二种身体的部分,它们分别是: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肋膜、皮、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和脑。这二十种是属于地界最明显的部分,接着十二种是属于水界最明显的部分,它们是:胆液(或胆汁)、痰、脓、血液、汗、脂肪、眼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以及尿。这三十二个身体的部分称为三十二身分。

  当一位禅修者,在观察自己身体任何一个部分的时候,他可不可以找到美…

《四护卫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