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护卫禅▪P3

  ..续本文上一页丽的东西呢?可不可以找到可以称为清净的东西呢?对!不可以!比如说,这里面的皮肤,有些人会贪爱异性很嫩滑的皮肤等等,假如这个皮肤一剥下来,成为什么样子呢?有些人喜欢对方的秀发,当把这些头发用洗发水洗完之后,把它剪下来,丢在地上,还可爱吗?然而,那些愚痴的人,那些无明的人,往往在这些不净的身体部位上费尽功夫。

  比如说头发养护,一个晚上花上一百多块去弄很多现在那些流行的什么秀发呀什么东西,或者说去拉皮呀……去做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在这些不净的东西上下功夫。又比如说牙齿,我们一两天不刷牙齿,说话人家都捂着嘴了,是不是?这些都是极其厌恶的、不净的。因此,我们如果说生起贪爱时候,我们应当修习不净,修习不净可以镇服贪欲想。对于自身的不净也是这样,对于他人人身的不净也是这样。

  所以,在修三十二身分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可以很清楚地观照到自己的三十二个身体的部分之后,他必须要外观;再内观、外观;内观、外观……之后他将会发现整个世间、整个世界的所有的有情只是一堆非常厌恶、不净的臭皮囊。或者说就好象一个非常漂亮的皮囊,画着各种彩色的皮囊里面装满了粪便,装满那些肠、肚、肝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可以贪恋的。

  还有另外一种是对无生命的修习不净的方法。无生命是指对死尸、尸体而言。在《清净道论》里面就用十相,十种不净相来概括。一个死尸由刚刚死的时候,那种青淤、肿胀、脓烂一直到化为一堆白骨,一共十个过程。而在《大念处经》里面九种坟场观里面,就用九个步骤、九个过程来分别。我们可以想象假如你所喜欢的人、所迷恋的人、所爱着的人,他死了三天之后,还可爱吗?他死了一个星期之后还可爱吗?他死了一个月之后又成为什么样了呢?所以对于外在的不净,也就是无生命的不净,也是可以镇服、可以暂时性地断除贪爱。

  还有死随念,死随念是忆念死的必然性的修行方法。有一句话说:「一个人最不确定的,人一生当中最不确定的就是自己将会在什么时候死,会以怎么样的形式死,死的时候是怎么样?而世界上最确定的事情就是人一定会死。」所以我们应当常把生死挂心头,应当时时念着死。

  念死的方法,我们可以思维自己身体的死亡,死亡的必然性。现在即使是对自己多么的贪爱,多么的喜欢,多么的执着,但是总有一天,这个身体会坏!这个身体会死的!这一堆五蕴会离散的!

  所以应当思维:「我必定会死!我必定会死!」

  或者思念着:「死是必然的!死是必然的!」

  或者思维着:「生命是不确定的,而死是确定的!生命是不确定的,死是确定的!」

  用各种各样念死的方法思维这一堆五蕴、这一个身体必然会死、死的必然性。由于他念到死,他能够生起悚惧感,就是对生死的那种悚惧,那种怖畏,由于有了悚惧感,他的心不会落于放逸,不会落于懈堕。如果思维着我现在还有几十年,我现在还年轻,那么,很容易落于放逸。这是对于死随念的大概修习方法。

  对于不净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修止的方法,第二种是修观的方法。在修vipassanà的阶段,也有两种修习不净的方法,这两种修习的方法:第一种是对于有生命的,就是观他的不净,这是对于自身三十二个身分里面,观他的色身里面的那些究竟色法,每一种究竟色法都是不净的。它具有无常相、苦相、无我相跟不净相。这是一切行法、一切色法的必然的特征、特性。而对于外在的也是,观外在的时节生色,观它的虫聚、观一堆虫,然后再观这些时节生色也是不净的,所以在修vipassanà的阶段也有两种修不净的方法。这里是补充。

  我们现在要谈的是修慈心的方法。对于修慈,古代翻译成慈心观。然而根据巴利来说,它叫做修习慈、或慈心修习,因为巴利叫做mettà-bhàvanà,mettà是慈、慈心、慈爱的意思,bhavànà是修行、修习的意思,所以我们称为修慈,慈心修习。在《弥酰经》里面提到了:

  「当一个人生起嗔恚心的时候,他应当修慈。」

  而在我们实际的禅修过程中,修慈也有非常多的效用,非常多的作用。我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当一个人生起嗔恚的时候,生起不悦的心情的时候,对所缘有排斥的时候,他应当修慈;另外一种我们可以作为调心的方法来修慈。也就是当一个人如果在禅修的时候,他的心很僵硬,由于僵硬,所以他很难跟所缘相应,这个时候也应当修慈。

  第一种方法就是,当你发现到自己很讨厌一个人,或者说你自己的心很烦燥,你自己的心很忧虑、很忧郁、忐忑不安,这个时候,你可以用慈心来调心,用慈爱调心。如果在禅修的过程中,觉得心很僵硬,心很生硬,心缺乏一种柔软性,这个时候我们也应当用慈心来调心。因为当一个人的心,它不喜欢一个所缘的时候,他的心对所缘是有一种排斥感的,当心对一个所缘有排斥感的时候,它很可能会拷贝到其它地方,会复制到其它地方。

  就比如说,你早上起来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很不顺心的事,上早殿迟到,或者睡过头了,那个时候你的心就很急燥,然后你去到之后,又突然见到一个僧值在门边站着,那个时候你就很害怕,然后你从一开始就好象很不顺,早上睡过头,又迟到,又给僧值逮一个正着,过堂的时候或者你去做其它事情的时候,好象一天都感觉到心里老是很烦燥或者不开心。就会把这种对所缘的排斥,这种嗔恚心、这种忧虑、忧郁的心会拷贝到其它地方。

  我们禅修也是这样,如果你对一个所缘排斥,比如说你在禅修之前,看到了一个很不喜欢的人,或者说看到某一个人又在那里说话,吵到你,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很讨厌那个人,然后你再坐下去,你就想专注你的呼吸吗?你越想专注你的呼吸,你的心能够平静下来吗?你很难!为什么?因为之前你的心已经对所缘有排斥感,所以现在要让你突然把这种所缘转到你的呼吸上,转到阿那巴那上,你的心同样会对所缘有一种排斥感。

  所以当心对所缘有排斥感的时候,它会拷贝到其它的所缘,会复制到其它的所缘,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如果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很多东西都跟他作对,因为不顺心,似乎感觉到祸不单行,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是由于他的不如理作意,他的心对所缘有排斥感,因为有排斥感,所以他不能够很好地专注。

  其实我们禅修离不开两样东西:第一是心;第二是所缘。所谓的专注,是心跟所缘必须得相应。有了相应,一切的善法都可以生起。我们学过《阿毗达摩》就知道,《阿毗达摩》里面在美心所当中有十二个心所,它们是一起生起的。哪十二个心所呢?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这六对十二个心所。

  这十二个心所对禅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柔软了就适业,适业是什么?对!很容易工作,业就是工作,很堪任、很适合工作,这里的工作就是我们心的工作。因为心有柔软,心有轻快,轻快是什么?心很灵活。轻安是什么?有舒适、舒服的那种感觉。心练达是什么?心很敏锐。心正直是什么?不会歪曲,很容易投入所缘。所以如果我们禅修能够抓到这些心所的特相,我们真正理解这些特相,然后我们要运用,在禅修实践中我们来运用这十二个心所,这里所说的「身」是心所,而「心」是心本身,心法本身。所以心跟心所都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禅修者一定要学会让心柔软,心不要老是硬梆梆的,性格不要老是硬梆梆,很倔犟、很顽固,要学会柔软,为什么呢?因为心的柔软是一种包容,因为心能够包容,所以心就很容易跟所缘相应,是不是?因为心柔软故。如果心硬梆梆,那么,它不仅会排斥所缘,而且它会刺伤人。所以一个人的修为,一个禅修者的修为,是越修心应当越柔软的;不是越修越顽固、越修越固执、越修越顽劣,不是这样的。因为心的柔软是属于善行。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柔软不是软弱,柔软跟软弱是两回事。

  因为心柔软了,所以它就能够适合作业,正如说一个雕塑家,如果他现在面前有一堆泥,如果这堆泥是太干的话,它就变得很硬,是不是?那么,他想要捏任何的形象,要捏人啊、动物啊,他都不能够捏好。为什么?因为太硬。如果心象这团泥一样硬梆梆的,他要做什么东西都很难。是不是?同样他要禅修的话,他的心都对所缘硬梆梆的,推都推不动,怎么叫他去专注呢?所以他应当象雕塑家一样,如果见到这一堆很硬的泥,他应当加点水,然后再把泥练得很柔软,练得很适合去捏任何的形象。

  我们调心也应当这样,就要象雕塑家去练泥一样来调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非常柔软,柔软了自然地伴随着就是适业,适合作业,适合让心工作。心是可以调伏的,而且心也应当去调伏的。一个人的心如果调伏的话,心会影响他的行为,而行为的积累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所以说要改变性格的话,也可以从这里开始,可以从调心开始。让心先柔软,柔软了就适合作业,他的行为就表现出来了。久而久之,他的很多种行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爱好兴趣,就积累成他的性格。所以我们说修行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我们在让心柔软,要调柔心的方法当中,慈心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因为慈心就是一种柔软的心,有慈爱的人他的心一定是柔软的,一定是包容的。因为心有嗔恚,所以他会对所缘排斥,当心排斥所缘的时候,他的心是硬的,是跟所缘不相应的,因此在五盖当中,把嗔恚盖当成是五盖的其中一种,也就是当一个人对所缘排斥的时候,不喜欢所缘的时候,他的心很忧郁的时候,他的心很嗔恚,很讨厌一个人的时候,要叫他禅修是很难的。这个时候他应当先修慈,用慈来调心,让心变得柔软。而且有慈爱的心一定是快乐的,一定是喜悦的,没有说慈爱的心是忧郁的,没有说慈爱…

《四护卫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