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爲用”。然佛及十方菩薩,依十八界諸法,皆可爲悟入法門。
本寺大殿上供楞嚴圓通諸聖,兩旁二十四位,連中間觀音,共二十五。自憍陳如從音聲悟入得成阿羅漢,以及大勢至、彌勒,從根大、識大通達法性入無生忍。就修禅定,文殊師利乃選觀音耳根圓通門,爲最當機。從耳根通達無生法性,以雖心迷業系之衆生,耳根在睡眠不昏。經雲:“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行雖寐,聞性不昏。縱汝行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故圓通常義俱勝。
叁摩地、此雲定,又雲叁昧,直譯等持。平等任持,攝伏攀緣六塵的定心。從反聞以修禅定,散亂易離。定心成就,不入色,聲、香、味、觸,不緣五塵,不起五識,定心在意識相應,專注不紛。若到真正定心成就,行住坐臥常在禅定。然修禅定入手工夫,在乎靜坐。坐得平穩調和,眼光閉斷前境,鼻、舌停辨香、味,身、心調和,冷、熱、輕、重、饑、飽之觸覺亦不起。其時最難離者即耳聞的聲。在經論上講,聲爲定刺。如刺入肉體,使痛不安;聲亦刺定心,令不安穩,不成長久相續。故止靜時,打板以聲止靜,出靜亦以磬聲或板聲。昔四川吹倒一大樹,內有一僧人入定,似死非死,但未斷暖氣。地方官送入京師,召佛教大德,施出定法,在其耳邊打磬,遂漸出定。可見定心不獲堅住,不易相續,聲聞是最大甚深的關鍵。聞聲使從定心起散亂分別,故修禅定在身心調和後,從耳根返聞,爲止散亂最勝方便。
經雲:“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如何修持?即于聞中入流亡所,逆聞流使返入聞中,亡脫所聞,能亦不得。反聞以聞如來藏妙真如性,融化聞根,入人空境界;見、聞、覺、知六根,融化成一體圓明妙覺,證生空真如涅槃法。進到覺所覺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滅,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滅對待悉皆超脫,寂滅現前,超越世出世間;法法悉成解脫,塵塵俱證菩提。此謂從耳根反聞入叁摩地,故經雲:“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複次、經雲:“欲攝其心入叁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于菩提心得無退屈”?而先之以淫、殺、盜、妄四根本戒清淨,爲修耳根圓通定之基礎。經雲:“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叁、口四,生必無因”。
倘受戒不能圓滿,持戒不能具足清淨,因有宿習不能滅除,故以密咒誦持爲扶助。經雲:“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阿難倘無宿習,不墮摩登伽之難,則持戒修定,不須佛咒救護。
以上、闡明悟妙真如性以修圓通行門。
四 楞嚴之果位與頓漸問題
從顛倒亂想示十二類生
依首楞嚴定開五十七位
由增進行漸曆諸位
獲金剛心頓起諸位
倘不明楞嚴之果位,起增上慢,非但不得利益,反易墮落。見性成佛,頓悟法門應無漸次,即事明理,無不皆頓。即理明事,則有漸次:有頓中之漸,頓悟中有漸次之修證;有漸中之頓,漸修中有頓發之覺悟。
衆生顛倒亂想,從無始來迷妄不覺,故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如是十二類生。經雲:“如是衆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爲欲超脫衆生世界,證涅槃,成菩提:開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七位。
雲何名爲叁種漸次?經雲:“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叁者、增進違其現業”。第一漸次,斷除五種辛菜。今之煙、酒、賭博,亦屬助因,應當去除。第二漸次,嚴持清淨戒律。第叁漸次,反見見自性,反聞聞自性;守護根門,不令六根放逸到六塵上去。因戒生定,所謂返六根之流,順一體之覺。持自性六根戒,身叁口四自然清淨。經雲:“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金剛心,在成佛以前之無間道。若一位攝一切位,則每一位上具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于金剛心中再經五十五位,皆是首楞嚴定中安立位次,即漸而頓之法門。經雲:“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五 楞嚴之除障
癡愛與七趣流
慢見與五陰魔
說業報除戒障
辨心境除定障
初學禅定,得定境時,恍如忽到沙漠地方,一片廣漠無垠的境界,從未經曆,絕非人間尋常境地,在此時易起迷惑。從五陰漸次發現其境,從色陰境界起,至識陰境界止,皆是定心上所起之副作用。惑爲聖境,即其魔邪。故除定障,非常切要。不生邪見,自能去除魔障。當觀一切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則一切障無從發生,無須對治。若心迷顛倒,即成障的根本。癡、愛,即貪、癡。經雲:“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爲相”。由癡、愛而有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修羅、七趣流轉。要免七趣流轉,應持淨戒;戒除貪、癡,返觀清淨自性。
五陰魔從慢、見起。增上慢得少爲足,自以爲證聖果,乃招魔事。于定心起斷常等之不正見,流入外道。經雲:“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又複于中得少爲足,如第四禅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墮阿鼻獄”。欲去五陰魔,應消除不正見及增上慢。修定的心,即是主人。主人若迷,邪魔之客即得其便。有空心,即有空境,覺悟無惑,庶無妨礙。經雲:“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欲超出七趣輪回業報,要去除殺、盜、淫叁惑。經雲:“欲得菩提,要除叁惑;不盡叁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爲功用”。欲成就定、慧,要有正見,不起增上慢。經雲:“魔境現前,汝能谙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六 楞嚴之辨惑
甲 教理之部
二根本與真心論
七大與唯根論
十二類生與法身論
1.二根本與真心論 經雲:“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緣所遺、謂覺知不到。又經雲:“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論。全部經文中,有一貫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經以常住真心爲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證果,即證常住真心之德。
2.七大與唯根論 地、水、火、風,稱爲四大,並空大、識大、爲六大。而此經特加根大爲七大,以爲唯根論之張本。經雲:“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又雲:“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根大與修耳根圓通,有重大關系。此經說根、識,與唯識論所說界限不同。唯識論、識的範圍深廣,楞嚴經、根的範圍深廣。故唯根論與唯識論對立,以根來攝一切法。本人十年前曾作叁唯論:唯識、唯根、唯境,唯根論是楞嚴經特異處,用根不用識,以現量六識,都攝在六根故。
3.十二類生與法身論 經雲:“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本、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十二類生包含金石土木、山河大地等無情之物。如是則有情衆生,生死流轉,可變爲無情,此與他經論教義不同。惟楞嚴經確是佛說,僅根據點有異而已。衆生世界,即是如來成佛真體。譬如全海成風浪,風浪即在全海。法身成有情無情,則有情無情均即法身。故曰:“情與無情,皆成佛道”。
乙 考據之部
首楞嚴釋名及經咒考
摩登伽女經與本經
本經之翻譯與流傳
1.首楞嚴釋名及經咒考 首楞嚴此譯健行。古今解此經者,則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即行,究竟堅固即健。此經簡稱楞嚴,具雲: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謂那爛陀寺藏經的灌頂部中所別錄出之一經也。
別有佛說首楞嚴叁昧經一卷,鸠摩羅什譯,與此經非同本。乃專說得此叁昧之佛菩薩功德神用者。
楞嚴咒定爲僧林早誦。其實、唯後“怛侄哆”以下之十句爲咒心,其前則爲禮供贊誦之五會儀軌。所謂:一、毗盧真法會,二、釋尊應化會,叁、觀音合同會,四、剛藏折攝會,五、文殊弘傳會。解詳從灌頂疏別錄出之咒章摘注。
與此經咒之名義近同者: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不空譯。在續藏一輯一套四冊。又、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沙啰巴譯。佛說大白傘蓋陀羅尼經,元、真智等譯。此二經兼咒軌,在頻伽藏鹹帙六冊。又、白傘蓋大佛頂王最勝無比大威德金剛無礙大道場陀羅尼念誦法要。此見頻伽藏余帙一冊,及續藏一輯叁套一冊。乃東密錄出誦軌,不明譯人。
2.摩登伽女經與本經 摩登伽女經二卷,吳、天竺竺律炎共支謙譯。舍頭谏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此二經爲同本異譯,詳阿難摩登伽宿緣。又佛說摩鄧女經一頁,後漢、安息叁藏安世高譯。佛說摩鄧女解形中六字經一頁,東晉錄,失譯人。此二經同本異譯,但說阿難被困,佛咒救度。
3.本經之翻譯與流傳 此經翻譯,紀稱大唐中宗神龍之年,乙巳歲五月二十叁日,中天竺叁藏沙門般刺密谛于廣州製止道場譯,蓋紀其譯成時也。開元錄則載大唐沙門懷迪于廣州譯。今流通本,加題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清河房融筆授。此經弘傳,相傳房相書經入奏,適中宗初嗣,未暇頒行。時神秀大通禅師,在內道場,見所奏本,錄行北地。謄一部歸荊門度門寺。館陶沙門慧振,得之科解,爲弘傳始。又傳天寶十年,惟□法師于房融家,得其筆受之本,始作注疏。又相傳密谛先曾來中國,見智者大師止觀,謂略同楞嚴,智者因請譯傳來華。
其弘傳與禅、臺、賢、儒四家有深淵源者,繼唐、宋、元、明、清弘揚者,代不乏人。禅家:長慶道巘禅師,永明智覺禅師,泐潭曉月禅師,石門圓明禅師,溫陵寶勝禅師,中峰明本禅師,以及天如、紫柏等。賢家:則資中弘沈法師,長水子璇法師,魯山普泰法師,交光真鑒法師,慈雲續法法師,達天通理法師等。臺家:則孤山智圓法師,桐洲懷坦法師,天臺幽溪法師,靈峰蕅益法師等。儒家:則王介甫解,張無盡補注,曾鳳儀宗通,錢謙益蒙鈔等。而五臺山空印法師,與蕅益法師,稍稍以法相義說之。晚唐以來,叁論亡而唯識不昌,故鮮弘通及此經者;或亦以宗義之較疏遠也。由此、近人據叁論或唯識義者,遂間生誹撥。
(吳印若記)(見海刊十六卷十一號)
《楞嚴大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