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釋會紀聞

  太虛大師講述

  十一年九月在北京己未講經會

  懸論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叁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衆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叁

  囑累品第十四

  貫攝

  

  歸命叁界尊,廣開微密藏,如說修行衆,惟願齊加被!

  祐我紀斯聞,清淨離倒妄,見聞隨喜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形與壽,鹹生安樂國。普及情無情,同圓成實性。

  

  吾人無論受持讀誦何經,須先解佛經通義。凡稱經者,皆爲佛所說、所印可之法──如本經系經佛所印可者,故亦名經。佛爲法王,心亦爲法王:佛明證自心,故成就真淨;衆生迷昧自心,故流轉生死。然則吾人發心學佛,首當發明自心。欲讀誦佛經,尤當先決定自心。自心維何?人人本有之寂常靈覺是也;亦曰佛性,亦號真心。此真心本然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無時不在,無物不然者也。無如衆生無始來爲無明習氣所染,六塵緣影萬念紛馳,便不識此法中王矣。今以勝緣,得與大衆聚會一堂,開演此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故亦于未講之前,願人人審觀自心,先發四種決定之心。雲何爲四?一、真實心:真者、無僞義,實者、不虛義;無僞、非矯揉造作,不虛、非生滅去來,合之即是直心。經雲:“直心是道場”,即是此意。二、向上心:人雖具有直心而不向上,借以爲惡,反沽直名,世所恒有。今當本此直心,正念真如,專以修積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叁、慈悲心:世間亦有自了漢,只求自己解脫生死之累、煩惱之苦,不顧他人。于財、于法皆悭吝不舍,視彼貧窮、下賤、無威力之人,漠不相關,翻笑自作自受,似此亦非佛道。今則我輩發心自利,還須利他,時行布施,不住于相。四、方便心:惟此心最難,難在方便,以隨方──通時與事──便利于人,即隨處未必便利于己也。發此心時,便當滅除人、我二相,見得利人還是利己,我原與人同一法性故。如一世界之所有衆生,與我一生之五官、百骸痛癢同具,未忍舍離,須盡力救治。諸君四心具備,自能受持、讀誦此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並能受持、讀誦佛說一切之經。

  

  懸論

  

  一 說經來意

  

  【釋】今講此經,且將釋尊與淨名大士等所以說此經之用意,先爲一論。案諸家講經者,在講經文以前,皆有一番提綱振領之說,用以貫攝全經,評判群說。在天臺宗謂之五重玄義,如所謂:名、體、宗、用、教是也。嘉祥亦名玄義,其詳未究。在清涼宗先開十門,謂之懸談,第九總釋名題,第十別解文義,上之八門則皆文前總論。然圓覺疏鈔、彌陀疏鈔等皆取則華嚴懸談者,顧前之八門往往有開合、增減之殊,雖意義全同、文或微異焉,要以華嚴懸談所開十門爲正,今不事詳論也。真言宗之分十住心,則傳以黜陟諸宗者,余未全睹,不能猝斷。在慈恩宗則依成唯識論述記,分爲五門;一、辨時機,二、論宗體,叁、藏乘所說,四、說教年主,五、判釋本文也。雖建言互殊而大致還相通貫,廣爲評骘,讓之異時。今意以爲既未將所講之經文講明,先說體、宗、用、教多言,在說者縱言言不離經旨,並非隨意牽混塗傅,但聽者或不免爲之茫無端緒,故茲一概無取。然古德若智者大師所以在文句前廣談玄義者,蓋大有故。

  一、彼時佛法興盛,經內文義靡不了了,轉因講者各成宗尚,非但欲明經義,尤欲知講者對于此經意旨之所在,故當先有以貫攝全經也。二、彼時聽者,不唯了于經義,且多有嘗專精于其經者,先有對于此經主觀上之宗旨,將以校其異同而爲決擇。非然者,彼將謂講者不明宗旨,舍之不聽,故當先有以評判群說也。叁、如來說法,有隨自意語者,有隨他意語者。古人先出玄義,廣作懸談,將以楷定千古,非必問一時聽者之能受與否;但欲將所得于經之義旨,盡量發揮,令聽者自表同情耳。後人講經,既無如上所說緣故,必依照古人之陳說翻誦一過,殆亦靈峰所謂“執死方醫變症”者欤!故今所有宗體、教相、功用等義,可隨文點出之,或結顯經終耳。唯佛菩薩所以說此經之來意,則當先一探察,此在華嚴懸談即所謂“教起因緣”也。

  【紀】明佛說此經來意,引天臺宗──又名法華宗──名、體、宗、用、教五重玄義。名、爲名言,名立義彰。體、爲法體,平等真如。宗、爲宗旨,因明果顯。用、爲功用,釋疑生信。教、爲教相又曰教化──化儀四,化法四。此宗智者大師,廣疏七卷爲二十卷。嘉祥宗、亦名叁論宗。清涼宗、亦名華嚴宗。懸談計四十卷;清涼疏鈔爲十門懸談正鹄。本經判釋,等天臺、清涼二宗之九、十耳。所謂教起因緣,約分五類:一、應說法,二、本行心,叁、衆生機,四、教根本,五、顯果德。

  

  【釋】大涅槃經謂: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以有因緣故可得說。在大智度論謂:依四悉檀因緣故,如來說法。梵語悉檀,古無定翻;或翻宗、成;或翻遍施;或翻爲墨、爲印、爲實;或翻成就究竟;或同嗢陀南義翻爲集施,謂集正法義,施有緣衆也。今以意會之,即“說法之宗旨”耳。所謂四悉檀者,茲出其例如下:

  

  【紀】引大涅槃經生生不可說六句,意謂說不過一偏,不得法性之全體,以有對待不符法體絕待故;能離言說相,便不入思量分別。法施之因緣,謂集合正法,布施有緣,佛出世故。

  

  【釋】一、普爲世界悉檀:隨俗常化義,適應一時、一地衆同分心理義,使陷溺習俗者鹹得驚醒義,使聞見歡喜者發生信心義,爲說世界正因緣義。二、各爲人生悉檀:隨機異說義,引發各人各種不同類善根義,使隨其所處之地位各成進修義,使信解修行者增長福德義,爲說人生正因緣義。叁、藥病對治悉檀:破惡義,遠離世間義,斷除煩腦義,止息分別義。四、顯第一義悉檀:入理義,契證法性義,成就菩提義,圓滿寂靜義。

  

   (表略)

  

  【紀】一、普爲世界悉檀中,適應一時、一地衆同分心理句:如叁千大千、娑婆、中國、北京,及現在之北京,各有此衆同分心理也。二、各爲人生悉檀中,又名衆生悉檀,引發各人各種不同類善根句:如教育之分級法。叁、藥病對治悉檀中,破惡義句:惡有淺深不同,必破無明乃爲究竟。遠離世間義句:世間惱熱難安,必遠離、乃清涼自在。四、顯第一義悉檀中,入理義二句:顯非尋常人情所能測者,即前叁種悉檀皆在在入理,所顯唯第一義谛,不會、不識,悟到法身即是。總之、諸佛菩薩取己與一切衆生皆同等真如法性,顯此同等大悲而爲說此四悉檀也。

  

  【釋】今按釋尊與淨名等所以說此經者,四重悉檀皆有,據其尤勝之相,則在第叁、第四悉檀。茲分述如下:

  

  一、自佛華嚴以來,雖廣說大小乘諸法,要皆明從初發心以至究竟叁乘聖果之方法。雖無量壽佛經、悲華經等,亦嘗帶明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因地修取淨土及悲願垂化穢土之方法,而未有專說如何修取淨妙國土之法者。至阿彌陀經等求生西方極樂淨土之法,譬如居殷都者,傳說周文王治西岐,如何政修俗美、善能養老,使伯夷、叔齊聞風而向往。然未明文王如何致西岐于隆治之道,且未明人人皆可爲文王及處處皆可致隆治之道,故未能令聞者不待文王而亦興起,從惡濁之世以轉爲清泰之界。是以余經所說修叁乘聖果及往生淨土之方法,皆偏重救度人生及人生自度,而鮮救度世界、世界共度之義。于是、佛威神故,寶積獻蓋,炳現十方諸佛淨土,引起樂欲,與五百長者子發心共求修取淨土之法。佛爲說修淨土之行,首明須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即是聖人無常心,以衆人之心爲心,明世界實由衆人心造也。世界正因緣義,于是乎顯。而淨名爲示現實踐修取淨土之模範者,即因身疾廣爲說法,使問疾者覺悟世間無常,身命危險,醒習俗之沈夢,即由“普爲世界悉檀”而說此經也。此其一例,余可類推。

  

  【紀】修取淨妙國土之法句:如本經偈有“戒品爲塗香”,又後香積佛品指妙香國爲淨土正因,故茲專就戒言之。十戒首重不殺,先去殺行,後去心中之殺機,極至連此戒殺機之心亦須除去盡淨,因此爲無始以來衆生心念中之細微種子習氣──即根本無明。傳言:一獵者捕鹞,鹞先飛避舍利弗身影中,尚複驚恐;後飛至釋尊身影中,頓現安隱。舍利弗問故,世尊答言:由汝習氣種子未斷,故鹞視之心尚驚恐。譬如以香熏物,香雖除去,熏習尚存──如經雲結習未盡。喻舍利弗殺機雖斷,而未能除去戒此殺機之心。此爲佛說戒之徹底精義,亦即淨佛國土之理。世界實由衆人心造句:世界乃無量因緣所成,大都衆同分心理業力之所招感。造物主、即是衆生心。此爲共業之果報,亦即世界之正因緣。

  

  【釋】二、于此閻浮提,舍利弗與大梵王各見不同,明雜業界中各人有各人不同境界;以業障、報障故,雖居佛淨土中不得觸受。于是佛現本界淨土以明此土本淨,一人心淨即能一人現前,不事他求。而淨名告諸問疾者,當求佛身,廣贊佛德,隨其宜聞開發道意,此皆由“各爲人生悉檀”而說此經者。

  

  叁、由藥病對治悉檀而說此經者,大略爲叁:

  

  甲、從鹿苑叁轉*輪度憍陳如等五比丘以來,除常隨衆千二百五十人,其余從佛出家成四沙門果者,殆不可以數計。十大弟子各有專長,五百比丘鹹稱第一,持佛威音弘化叁界,濟濟僧寶盛極一時。在小乘、即謂現生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就阿羅漢果;且文殊師利與彌勒等菩薩之上首,亦是出家之衆。于是在家士女,遂于出世叁乘之法,鹹生絕分之想,非從事種種異道而不知信佛,則亦供養佛僧、修行人天戒善之法,以冀緣福而增福耳。在家菩薩之領…

《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诘經別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