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別記

  維摩诘經別記

  太虛大師講述

  ──十叁年七月在泰縣光孝寺

  一 明經緣起

  二 佛國品記

  叁 方便品記

  四 弟子品記

  五 菩薩品記

  六 問疾品記

  七 不二門品記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請,得與諸山長老缙紳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談論佛法。夫佛法離四句,絕百非,超過尋伺,言語道斷,不可思,不可議,微遠幽深,不可摩觸,如何可得而說!即此一經,亦明不可思議解脫經:理絕名相,體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可思議法!但有四悉檀因緣故,可得而說。

  一 明經緣起

  所謂法不孤起,仗因托緣而起。此名句文聲,其所由起之因緣,亦名來意。此經緣起,由種種因緣而成,通諸所說之法界法爾如是緣起,諸佛本願力緣起,衆生根熟緣起。茲略作四種,解釋本經緣起:──

  甲、爲導居士學佛故說此經 天臺宗判教,釋此經爲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使二乘之流,恥小慕大,回小向大爲正義。然本經要點,尚不在此。因佛初在鹿野苑轉四谛*輪,先度五比丘,後出家者,豈唯恒河沙數,皆得悟妙理、證勝果。在小乘,現生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阿羅漢果;且文殊、彌勒等爲菩薩上首,亦首先出家之衆。于是在家居士唯生歎仰,不敢高攀出世叁乘之法,鹹懷絕分之想;以爲出家方可證叁乘果。此尊極果,非在家所能期,是以生退屈心,修人天福。仰瞻出家,不啻霄壤之隔。若果如是,豈釋尊徹底大悲之旨哉!淨名居士,窺破佛意,以大菩薩之本地,現居士之身相,運不思議之神通。說不思議之妙法。使在家善男信女,徹底了解,徹底承當。如佛法圓融,具不可思議妙用。不離俗染而得聖智,遂不生退屈之心,起精進之行,時時修習,深入佛慧。是爲釋尊大悲心切,導居士學佛,爲本經緣起一。

  乙、爲饬聲聞回心故說此經 聲聞之人,聞佛名句文聲教理,依教起行,而契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果。在小乘之輩,唯此爲足;在釋尊則未到法華,本懷未暢。故首先便假維摩居士呵斥諸大弟子,空其所執,絕其所依,使其向大;知聲聞極果尚非究竟,益勸精進,求大菩提。經中若弟子品舍利弗等,廣述被呵斥因緣;又室中迦葉等自悲焦芽敗種,深慕大乘。是皆由淨名居士與文殊菩薩說不思議妙法,遂徹發二乘無上菩提之心。故饬聲聞回心,爲本經緣起二。

  丙、爲證唯心淨土之實效故說此經 修種種行,皆成佛因。所得之果,不外乎正報依報二種:正報果,即佛身;依報果,即佛土。叁藏十二部,皆說從因至果,自凡至聖,無非依得到佛果正報而論。如彌陀經說西方依正莊嚴,衆生依佛果土而往生。本經則不然,說佛土依于衆生心。如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淨土。所以者何?

  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乃至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衆生故。總說是心淨則土淨。如雲:寶積!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乃至六波羅密、四無量心、四攝法、叁十七道品,皆是菩薩淨土雲雲。乃至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依此清淨法,修清淨行,證清淨果;複以此清淨,清淨一切衆生。一衆生心清淨,即一衆生國土清淨;一切衆生心清淨,即一切衆生國土清淨:一清淨一切清淨矣。平常所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等,今此經正明唯心淨土,始終一貫。菩薩共發菩提心,共修淨佛土,非舍此取彼,有欣有厭者比。能依此清淨之行,必得此清淨之果,于是引起舍利弗之疑念。經雲:“爾時舍利弗,承佛神力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土淨,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于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我此土淨而汝不見””。乃至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寶嚴飾。乃至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證明世尊心淨土淨。我人凡夫妄見,故見娑婆世界爲不淨;在佛正見,即此娑婆是華藏界。如一寺然,上至和尚,下至清衆,皆淨修梵行,自淨其意,則一寺淨。乃至推及國家社會皆然,均在人民心上淨穢之分耳。然欲求唯心淨土,心淨土淨之實驗,其唯釋迦與維摩诘、文殊等大悲方便之示現乎!故證唯心淨土之實效,爲本經緣起之叁。

  丁、爲在家菩薩模範故說此經 在家菩薩知佛可學,然學之之法,依何爲模範?是以維摩居士,現六度身,修六度行,爲在家菩薩學佛之模範。故維摩居士,實爲居士中王。比年來,海內學佛男女居士,日見繁多,欲求模範,須效維摩因地中行,勤修六度。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乃至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衆生。然不可遽學果上,呵斥出家弟子也,以上種種方便,皆在家居士修學唯一之模範。爲本經緣起四。

  依上四端可悉本經所說之來意矣。

  二 佛國品記

  無上正遍覺,即佛所得之果。經中寶積,是五百長者子中一代表。雖遇佛聞法,發決定成佛之志願以趨向菩提爲目的,但未知如何能得莊嚴佛國之方法。故佛爲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淨是因,佛土淨是果。然欲得淨佛土之果,須先淨衆生心爲因;要自心衆生心俱淨,然後方證佛國土淨。若衆心不淨,則佛國亦無清淨之理。蓋菩薩發心修行,非爲求自利,實乃唯爲利他;故欲淨己心,當淨衆生之心。菩薩以衆生心爲心,傥衆生心不淨即自心不淨,淨佛國土之果,安從而得!維摩亦是五百長者子中一人。佛國品,標寶積明本因。問疾品下,標淨名現不思議神通說不思議妙法,顯本因修生妙行。凡菩薩修淨佛國土之因,總以衆生爲緣。觀佛法、心法、衆生法,莫不皆空。不離于空,還以空法教化衆生;故亦不離于衆生。

  “直心”,是平面觀。直觀諸法實相,不見有虛僞謬妄之法;無所在而非實相,無一法而非如如不動之體。“深心”,是立體觀。下觀一切衆生心具恒沙煩惱,出沒苦海。上觀一切佛心具微妙功德相應真如;以觀佛功德之力,發起己心本具功德,滌淨煩惱,得大菩提。“菩提心”,即大悲度衆生心。菩薩發心,直至成佛,其原始要終,皆不離度衆生之大悲心。爲求無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救度衆生;得無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教化衆生;前因後果,總是大悲菩提心。

  心淨土淨,理實無疑。二乘之人,法執未除,執佛心已淨而佛土亦應清淨;今娑婆世界不淨若斯,抑釋迦世尊因地行菩薩道意未淨耶?然未淨者,必不得成佛;今釋迦居然成佛,其意必淨可知。但此娑婆世界五濁如此,或心淨而土可不淨耶?然則心淨土淨之說,等于子虛。故舍利弗于事實上生疑。故佛設喻:如盲者不見日月,非日月咎,是盲者過;而衆生不見佛土嚴淨,非如來咎,是衆生過。

  印度婆羅門教,執大地爲梵天所造;基督、儒、回,執人爲天帝配置。皆受製于外,是以心向外馳,勞而忘返,故佛教呼之爲外道。佛教謂天地萬物情器界等,隨心所現。如現在之人,事不遂心,辄謂環境不佳,于是改造環境;不知境出于心,愈改造者愈遠其本,事情愈壞。若依佛法,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但向內行,不于外求,方是真正改造。

  近年來中國天災人禍,慘不忍聞!推其原因,罔不由人心日趨于惡,作事日趨于非。有此不善之因,所結知果,安望其美滿!本經是明證唯心淨土之實效,設一國人民之心理一致改惡修善,則一國之內亦必隨之而善;天災人禍,自消滅于無形。乃至推及五大洲,四天下,一大千世界,莫不隨衆生心淨而國土清淨。故淨心是淨國土之實驗。即明此理,個個衆生各就本心上將國家世界淨土實驗出來。

  福德智慧至極無盡之聚曰佛,能供養佛即是深植己心福德智慧之善本。

  叁 方便品記

  衆生之身,是和合假相之一聚,由種種組織而成,非是固定之物。刹那變遷,生滅不停。衆生妄見,不見己身如實之相,于是有我有人固定不移之體,不知衆法幻成和合之假相。近觀自身,遠觀宇宙,大觀全球,細觀微塵;無非如眼有病,幻現空花,虛假無實,才生即滅之法。因緣和合,衆法相續,則有身。因緣解散,衆法離滅,則非身。執身爲實有者,可恍然矣。

  吾人發心修行,不可一定看自己是衆生、很低的,看佛是超過衆生、很高的;由是生自卑之想,不起高遠之求。其實佛和衆生不過是程度的高下者而已,並無本質上的不同,衆生皆本來是佛。能斷一切衆生根本之病,得一種和平安樂之身,就爲佛。

  凡學佛者要以發心爲根本。不然,雖作種種善事,總是世間有漏福德之因;所得之果,定是世間有漏之報。此因將世間看得太實。若能觀世間上至天國,下至地獄,全體是空;于空性中,見佛真淨妙嚴之身,超過世間有漏依正因果,乃能發起菩提心,淨修菩薩之行。無論作一渧一毫之善舉,均超過世間範圍,不可思量,始爲成佛之資糧。

  四 弟子品記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求善知識,以聞他所修善法門爲自利。本經則不然,維摩居士,以破諸大弟子之深執爲自利。一則求人,一則教人,在他雖異,自利一也。

  舍利弗已證阿羅漢果,智慧第一,受維摩之呵斥,雲何不能加報一語?此乃如來徹底大悲心!爲引導居家士女無畏學佛故,加被維摩現功德智慧之身,運不思議神通辯才超過舍利弗等諸大弟子之上。諸弟子默受不報,皆含有無上大悲心,普導衆生之本意。不獨能呵斥之維摩是慈悲,即諸大弟子被呵斥者,莫不從悲心中流出,故有此一番不思議事。

  夫說法者,當如諸法實相而說。雲何實相?正如法華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凡有言語者,則落于兩邊。如言此是,必有彼非;有肯定必有否定爲之對待。故凡言語文字所及者,是一種抽象觀念,不得諸法實體。實相之法,法法實相,非離法別覓實相;法法絕待,本無有生,亦無有滅…

《維摩诘經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優婆塞戒經講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