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優婆塞戒經講錄

  優婆塞戒經講錄

  太虛大師著

  懸論

  集會品第一

  發菩提心品第二

  悲品第叁

  解脫品第四

  叁種菩提品第五

  修叁十二相業品第六

  發願品第七

  名義菩薩品第八

  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自利利他品第十

  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二莊嚴品第十二

  攝取品第十叁

  受戒品第十四

  淨戒品第十五

  息惡品第十六

  供養叁寶品第十七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雜品第十九

  淨叁歸品第二十

  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五戒品第二十二

  屍波羅密品第二十叁

  業品第二十四

  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禅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重示

  懸 論

  優婆塞戒經,即今日開講之經。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宣講此經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與人生之關系

  現在流行于人世之佛法,所以開導人生者最爲深切,故先就佛法與人生之關系,分別明之。

  甲、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從佛法出發點言,佛法不獨爲此地球人類而說,是普爲一切而說;所謂普爲盡虛空無邊世界一切衆生之類而說。但現今流傳此世界之佛法,則爲釋迦牟尼在此人類中成佛所說。人類固爲衆生之一類,而在一切衆生中,卻具有特殊之意義。蓋釋迦牟尼佛現身人類中說法,大部分爲依人類而施設者,佛謂:“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即言得生爲人之不易。以佛法觀人類,確有優勝之點。但得到人身者,亦不一定能聞到佛法。如不聞佛法,則不知人生之真價,而一期人生,仍是空過。必要聞到佛法,方知無始以來從業受果,一生一生,生生相續。因有善業,方能得到人身,而人身又複無常。假使在人生中爲惡、爲善,或發解脫心,或發菩提心,則可轉受惡趣、善趣,或阿羅漢、辟支佛,以至菩薩及佛之果報。此由聞到佛法,乃知人生意義之深廣,而佛法與人生關系之密切,亦可見矣。

  乙、人道爲罪福聖凡樞紐 人爲無數衆生中之一類。佛法中常分衆生爲十類,所謂四聖、六凡。四聖爲: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及佛,此四聖已超脫生死輪轉;其猶在生死中輪回者,則爲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在六凡中,人道之上只有天之一道;在人道下則爲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四道,即四惡趣,系感受惡業之果報者。阿修羅、意爲非天,近似常人所說之所謂神道,彼有天之威福而無天之德,其性好鬥,故時亦受苦。此下畜生、即飛禽走獸等類,常人謂爲動物者;此爲人類能見之衆生。尚有人類所不能見者,即所謂幽冥世界之衆生,則地獄、餓鬼、兩道也。此兩道衆生,純受苦報。大致在十類中,人與天兩道適居中間。但人、天雖同處中間,天道則以享受福報爲勝,其身心之創造能力,則仍不及于人道。在人道中,造惡業則可受多生多劫之罪報,造善業或值遇叁寶聞持佛法,則可受多生多劫之福報,且從凡位轉超入四聖果位;此唯人道爲能之,如余經論中詳說。由異生──即六凡──而生起聖道者,唯人中能之,爲別道異生所無,以人道能修習布施、持戒、多聞等極多功德,雖天道亦有所不如,此爲人道特殊之功能。所以謂人道爲轉生四聖及其余五凡之樞紐。人生此種意義,唯佛法發揮盡致,非佛法則不能知人生乃有超凡入聖之希望。

  丙、降生人間成佛說法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所證所說之法。佛有叁身,所謂: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佛之法性身與自受用身遍一切處,無相可睹;其所說八相成佛之變化身佛,則爲人類等衆生所共見之佛。此系最後身菩薩從兜率天上降生人間,出家修道,成佛說法。就此八相成佛言,乃有佛所說法。然此佛法非僅流行于人世,即天宮、海藏、亦均由是而得有佛法化行。因現身成佛,說法度生皆在人間,即可見佛法與人間關系尤切。所以唐裴休長者作圓覺經序雲:“諸天正樂,修羅方嗔,鬼神沈幽囚之苦,畜生懷獝狖之悲,其能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爲能”。故知佛法雖普爲衆生,而就特殊關系言之,人類爲佛法所依,佛法爲人類所最需要;所以人生對于佛法,極應研究了解,依以修行也!

  二 此經在佛法中之位置

  此經、即優婆塞戒經,爲衆經中之一部,流行之佛典,大概可分爲:經、律、論之叁藏;複有古德種種著作爲雜藏,並之可稱爲四藏。此經屬經藏中之一經。經者、梵語修多羅,乃結集佛所說法以傳世者。而此經在佛經中居如何之位置,茲略加以分別。

  甲、五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 佛法可分叁類:一、五乘共法,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爲出世叁乘之基礎。二、叁乘共法,同爲了脫生死超出輪轉之法,即聲聞之四谛,緣覺之十二因緣。叁、大乘不共法,即發菩提心、廣度衆生、修學六度萬行成佛之法。此經在叁大類中,以名優婆塞戒故,可爲五乘共法;以明發菩提心、修學六度、廣度衆生故,又可爲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經可謂爲五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經之戒者,即爲菩薩優婆塞。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 此經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說明何者爲主?佛經凡說明諸法性相者,爲境;說明持戒、修六度行者,爲行;說明佛果福智莊嚴功德者,爲果。諸經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叁者。此經重在說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爲特重在行之經。

  丙、優婆塞戒中心之佛法 以此經在明優婆塞戒,所以爲優婆塞戒爲中心之佛法。優婆二字爲譯音,譯意有翻爲清信者,有翻爲近事者,有翻爲善宿者;總而言之,可謂清淨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爲譯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經因爲男弟子善生所問起而說,故題爲優婆塞戒經。論其性質,亦可題爲優婆夷戒經;夷者、女性也,以優婆戒男女無分別故。此經所明佛法,關涉佛所證所說之一切法;但以優婆塞戒爲中心,故應以之爲線索而貫通之也。由此點觀之,自發菩提心至受戒品,爲明由能優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淨戒品至般若波羅密 品,爲明受優婆塞戒人所應修之行,故名之曰優婆塞戒經。

  丁、在家菩薩中心之佛法 優婆塞戒經,最好題爲在家菩薩經。蓋觀集會品所明: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于阿羅漢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謂:在家之人發菩提心,種種之難于出家人。是此經雖貫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窮盡,然究以在家菩薩爲其中心。而其贊歎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尊得人天之師。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産,受人天供養,于布施波羅密反難圓滿;故此經乃特爲在家菩薩之所宗也。

  叁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

  首都各界此次發起請本人講經,原未定何種經典。其決定講此優婆塞戒經者,乃出于本人之選擇,而選講此經,有關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故特提出說明之。

  甲、非研究佛書之學者 有人見本人有許多著述,以爲是于佛學有專門研究之學者。其實從事考稽佛學書籍而研究其義理,以造成一專門之學者,亦殊非易易!所以用字比句栉、勾古證今之功夫,將佛書當學問來研究者,並世雖不乏其人,而本人則讀書每觀大略,不事記誦,不求甚解,但資爲自修化他之具。故在吾之志願趣向上,不在成爲學者;其所有著作,亦皆爲振興佛教弘濟人群之方便耳。

  乙、不爲專承一宗徒裔 在佛法中、自古即有開承一宗者,如中國之天臺、賢首等,而宗又分派,則如禅宗之臨濟、曹洞、沩仰等。此皆是古德以自悟之心得及教化上適應時機而建立。最早在印度有小乘十八派、或二十派之別,嗣後大乘複興,遂有大小乘對立,大乘複分法性、法相之空有兩宗,繼之又有真言宗興起,故宗派對峙,不獨在中國爲然也。至中國性、相、律、密、各宗,爲承傳印度之宗派;臺、賢、禅、淨等宗,則爲創立之宗派。日本承中國,複有日蓮宗、淨土真宗等之開創。各宗至今皆有專承之人,系統甚嚴,而各自弘揚其本宗之教義。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以爲由佛之無上遍正覺所證明之法界性相,爲度衆生應機設教,則法有多門,故法本一味而方便門則無量無邊。佛法本旨既是如此,所以一切菩薩古德所開承之宗派,無非在方便妙用上顯其區別,究竟均是趣向于無上大覺海中者。由此,本人于佛法中不爲專承一宗而弘傳之人。佛之現身人間,應機說法,而聽法承傳之人,當即不免各有偏勝。故佛所說法,由迦葉、阿難承傳之,則成初期小乘;由龍樹、馬鳴、無著、天親傳弘之,則成中期大乘;由龍智、善無畏、蓮華生傳承之,則成後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即分爲叁期。至佛滅千二百余年後,佛法在印度,即由衰落而銷聲匿迹,而轉盛行于異地。印度初期佛法,可以傳入于錫蘭、暹羅、緬甸等地之巴利文系見之,以錫蘭爲代表;第二期佛法,可以由梵文譯傳爲中國之漢文系見之,再傳入于高麗、日本等地,以中國爲代表;第叁期佛法,可以傳入西藏而密法爲中心系見之,西藏再傳于蒙古、尼泊爾等地,以西藏爲代表。此爲印度叁期分流叁系之佛教,流行二千余年之大概。其于諸法性相一味平等之各宗派法門,本可隨人根機所宜而修學,藉以通達究竟覺海,則能修之人興所修之法本無高下。所以本人觀察佛法之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爲一貫,在教理解釋上,教法弘提上,隨宜施設,不專承一宗以自拘礙。

  丙、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 佛法,原不拘限以現身此世爲立足點,乃普爲法界一切衆生而發心。蓋以佛法觀察,一人與一切衆生互相關涉,而一世界與無量世界亦相攝相入,如帝網之重重無盡。因此、佛法不是爲此一人生與此一世界而起,即此一生、一世亦當體無始無終無邊無中;所以發心、修行,應不爲空間時間所限,宜普遍平等,超出一切時空而涉入一切時空。于佛法如此理解信行,即能自悟悟他,精進無息,再無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蓋成佛亦不過自悟悟他而已!菩薩行滿,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獲,何藉…

《優婆塞戒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藥師本願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