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法,破本惡業及諸有業,能受持戒,親近諸佛,能一切舍施于乞者,能作定性壞惡果報,滅大惡罪,得決定聚,離于叁障,善能修集壞煩惱道。是欲因緣,能受叁歸,因叁歸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見、修道,過于聲聞。若有畏于師子、虎、狼、惡獸等類,歸依于佛,尚得解脫,況發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脫?阿那邠坻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善男子!諸外道說:一切世間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複說言:未來之世過百劫已,當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雲何能破歸依自在天義?若自在天不能作佛,雲何說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複說: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毗紐天主、悉皆是一,複說生處各各別異。自在天者,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名曰律陀,名曰屍婆,是一一名,各有異事,亦求解脫亦即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自在天能生衆生,造作諸有,作善惡業及業果報,作貪、嗔、癡系縛衆生;複言衆生得解脫時,悉入身中,是故解脫是無常法,是義不然! 何以故?若無常者,雲何得名爲解脫也?如婆羅門子還得壽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叁種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毗紐大天爲作解脫,以是義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脫是無常者,當知即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複有說言:見微塵者,是名解脫;複有說言:見性異我異,是名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見四真谛,是人乃得見性見我。若人能受叁歸依者,是人乃能真見四谛。是叁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根本也。
破邪崇正,樂善好施,爲在家人歸依叁寶後之正行。禮拜諸天,若在家之政府官長,社會領袖,爲息災、求雨等類,不以爲最高無上拜之者,則無妨害。皈依佛教要義,即信佛法僧,信業果報。明業果報,則能明因緣生法皆無自性,平等真如之理,故真信佛法僧業果報者,則不求于外而求之于己。若多作善業,則可銷除宿罪或製伏之,能轉煩惱而不爲煩惱轉,所謂我爲法王,于法自在。叁菩提:即叁乘菩提。定性、依佛法有定信性。叁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見修道:即見道、修道。阿阇世,譯爲未生怨。提婆達多,譯爲天授。佛世有一龍出家者,舍利弗等觀其無善根而不度,佛見其夙生被虎迫逼時,曾呼一聲歸依佛,因度出家,亦即證果。幻、即指魔,蓋外道指佛爲魔也。大梵天、即色界第一天。大自在天、即色界第四天。毗紐天、即那羅延天之別名,力士天也。律陀、屍婆、譯義不明。阿周那、乃地名,此中譯意欠明,蓋言阿周那人須要毗紐天爲作解脫。真我、即大涅槃經所說常樂我淨之我,即解脫後自在法身。數論執冥性與神我和合而成世界,若使不和合離而異,則得解脫。四真谛:則苦、集、滅、道。
己六 結在家難行
“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淨叁歸依,是不爲難;在家修淨,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丁二 八戒齋
戊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叁歸齋戒,是人當得何等果報”?
問意爲:先受叁歸,後受八戒齋者,當得何報?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總答
“善男子!若人能受叁歸依者,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
己二 廣答
庚一 說四喻顯德
“善男子!迦陵伽國有七寶藏名賓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女──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獨不能盡。若有至心受叁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毗提呵國有七寶藏,名半陸迦,其國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叁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波羅柰國有七寶藏,名曰儴佉,其國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心受叁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乾陀羅國有七寶藏,名伊羅缽多,其國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心受叁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迦陵伽、爲鳥名,此國多出此鳥,因以名國。賓伽羅、此雲青目,爲寶藏之名。毗提呵、國名也,此雲勝身。半陸迦、義爲不男,此爲寶藏名。波羅柰、即佛初轉*輪之國,譯江繞城。儴佉、亦一寶藏名。乾陀羅、在古北印度,義爲香遍。伊羅缽多、原爲一象名,此中亦寶藏名。
庚二 正受八戒齋
“善男子!若有從他叁受叁歸,叁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齋。明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叁歸清淨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滅。如是戒者,不得一時二人並受。何以故?若一時中二人共受,何因緣故一人毀犯、一人堅持?是戒力故,後世生時不能造惡,受已作罪,複不永失。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雖複一時,以戒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敕作惡,若欲受齋,先當敕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齋者,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
八戒齋、有說只能受一日一夜者,一日持已再受;有說可隨意叁五七日等者,此蓋爲短期出家之行也。叁受者,說叁遍。
庚叁 明此時受勝
“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衆生具五濁故。是故我爲鹿子母說:“善女!若娑羅樹能受八齋,是亦得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璎珞也!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彌勒出世時,世界廣大安樂,人壽八萬歲,無諸濁惡苦惱。鹿子母、爲佛世有名之優婆夷,前已詳述。娑羅樹、爲無知之木,譬喻雖愚若草木者,受八戒齋亦得至無上樂之果。現在有人,時至寺廟,宿齋誦經,即受八戒齋之遺風,但惜多不明戒齋之意耳!
己叁 結勝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教衆生淨八戒齋,是不爲難;在家菩薩教他清淨,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五戒品第二十二
五戒雖戒條比八戒齋少,而須終身受,故次在八戒齋後。
丁叁 五戒
戊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叁歸依?何等之人不得叁歸”?
以五戒先須受叁歸,必先得叁歸,方能淨五戒,故從得不得叁歸依問起。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答得歸戒
“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叁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叁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叁歸。優婆塞戒,亦複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衆生無邊,受苦亦爾,難得人身;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得自在;雖得自在,諸法無常。我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以是因緣,身、口、意惡即是我怨。設叁惡業不得惡報,現在之惡亦不應作;是叁惡業、現在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以是因緣,我受叁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
此明從心上得歸戒義也。真了因緣果報之人,稍起惡業,即應自怨自艾,生大怖畏,慚愧悔除。
己二 分別戒相
“智者當觀戒有二種:一者、世戒,二者、第一義戒。若不依于叁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膠;是故我先歸依叁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叁歸戒,則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勢故。如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複有輕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于世戒,伊羅缽龍受于義戒;鴦掘魔羅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羅缽龍壞于遮製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飲酒,亦複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當受于義戒。”
此分別世戒與佛戒相,受戒後所作功德大,而犯戒其罪亦大,故尤應慎之。鴦掘魔羅、爲人名,此雲指鬘。伊羅缽、爲龍名。義戒、即佛第一義戒。
己叁 廣贊戒德
“善男子!後世衆生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戒,複有于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叁善根平等故。或有說言:可斷命處乃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戒之果報,亦複如是無量無邊。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爲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衆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爲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衆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爲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善男子!爲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爲于解脫而當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圍繞是戒,…
《優婆塞戒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