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优婆塞戒经讲录▪P26

  ..续本文上一页家法,破本恶业及诸有业,能受持戒,亲近诸佛,能一切舍施于乞者,能作定性坏恶果报,灭大恶罪,得决定聚,离于三障,善能修集坏烦恼道。是欲因缘,能受三归,因三归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见、修道,过于声闻。若有畏于师子、虎、狼、恶兽等类,归依于佛,尚得解脱,况发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脱?阿那邠坻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归依,是胎中子实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成就,亦能护之。善男子!诸外道说:一切世间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复说言:未来之世过百劫已,当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云何能破归依自在天义?若自在天不能作佛,云何说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复说: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毗纽天主、悉皆是一,复说生处各各别异。自在天者,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名曰律陀,名曰尸婆,是一一名,各有异事,亦求解脱亦即解脱。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自在天能生众生,造作诸有,作善恶业及业果报,作贪、嗔、痴系缚众生;复言众生得解脱时,悉入身中,是故解脱是无常法,是义不然! 何以故?若无常者,云何得名为解脱也?如婆罗门子还得寿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种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毗纽大天为作解脱,以是义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脱是无常者,当知即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复有说言:见微尘者,是名解脱;复有说言:见性异我异,是名解脱。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见四真谛,是人乃得见性见我。若人能受三归依者,是人乃能真见四谛。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破邪崇正,乐善好施,为在家人归依三宝后之正行。礼拜诸天,若在家之政府官长,社会领袖,为息灾、求雨等类,不以为最高无上拜之者,则无妨害。皈依佛教要义,即信佛法僧,信业果报。明业果报,则能明因缘生法皆无自性,平等真如之理,故真信佛法僧业果报者,则不求于外而求之于己。若多作善业,则可销除宿罪或制伏之,能转烦恼而不为烦恼转,所谓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三菩提:即三乘菩提。定性、依佛法有定信性。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见修道:即见道、修道。阿阇世,译为未生怨。提婆达多,译为天授。佛世有一龙出家者,舍利弗等观其无善根而不度,佛见其夙生被虎迫逼时,曾呼一声归依佛,因度出家,亦即证果。幻、即指魔,盖外道指佛为魔也。大梵天、即色界第一天。大自在天、即色界第四天。毗纽天、即那罗延天之别名,力士天也。律陀、尸婆、译义不明。阿周那、乃地名,此中译意欠明,盖言阿周那人须要毗纽天为作解脱。真我、即大涅槃经所说常乐我净之我,即解脱后自在法身。数论执冥性与神我和合而成世界,若使不和合离而异,则得解脱。四真谛:则苦、集、灭、道。

  己六 结在家难行

  “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净三归依,是不为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八戒斋品第二十一

  丁二 八戒斋

  戊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归斋戒,是人当得何等果报”?

  问意为:先受三归,后受八戒斋者,当得何报?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总答

  “善男子!若人能受三归依者,当知是人所得福报不可穷尽!”

  己二 广答

  庚一 说四喻显德

  “善男子!迦陵伽国有七宝藏名宾伽罗,其国人民──大、小、男、女──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独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毗提呵国有七宝藏,名半陆迦,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波罗柰国有七宝藏,名曰儴佉,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乾陀罗国有七宝藏,名伊罗钵多,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迦陵伽、为鸟名,此国多出此鸟,因以名国。宾伽罗、此云青目,为宝藏之名。毗提呵、国名也,此云胜身。半陆迦、义为不男,此为宝藏名。波罗柰、即佛初转*轮之国,译江绕城。儴佉、亦一宝藏名。乾陀罗、在古北印度,义为香遍。伊罗钵多、原为一象名,此中亦宝藏名。

  庚二 正受八戒斋

  “善男子!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是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如是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何以故?若一时中二人共受,何因缘故一人毁犯、一人坚持?是戒力故,后世生时不能造恶,受已作罪,复不永失。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虽复一时,以戒力故,不得杀罪。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欲受斋者,先当宣令所属国境,我欲受斋,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

  八戒斋、有说只能受一日一夜者,一日持已再受;有说可随意三五七日等者,此盖为短期出家之行也。三受者,说三遍。

  庚三 明此时受胜

  “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浊故。是故我为鹿子母说:“善女!若娑罗树能受八斋,是亦得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如是斋者,既是易作,而能获得无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弥勒出世时,世界广大安乐,人寿八万岁,无诸浊恶苦恼。鹿子母、为佛世有名之优婆夷,前已详述。娑罗树、为无知之木,譬喻虽愚若草木者,受八戒斋亦得至无上乐之果。现在有人,时至寺庙,宿斋诵经,即受八戒斋之遗风,但惜多不明戒斋之意耳!

  己三 结胜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能教众生净八戒斋,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他清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五戒品第二十二

  五戒虽戒条比八戒斋少,而须终身受,故次在八戒斋后。

  丁三 五戒

  戊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之人不得三归”?

  以五戒先须受三归,必先得三归,方能净五戒,故从得不得三归依问起。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答得归戒

  “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若人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是因缘,身、口、意恶即是我怨。设三恶业不得恶报,现在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生悔。以是因缘,我受三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善业。”

  此明从心上得归戒义也。真了因缘果报之人,稍起恶业,即应自怨自艾,生大怖畏,惭愧悔除。

  己二 分别戒相

  “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者、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如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罗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轻,轻罪作重,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世戒亦有不杀、不盗,义戒亦有不杀、不盗;至不饮酒,亦复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故不得名第一义戒,唯名世戒;是故我当受于义戒。”

  此分别世戒与佛戒相,受戒后所作功德大,而犯戒其罪亦大,故尤应慎之。鸯掘魔罗、为人名,此云指鬘。伊罗钵、为龙名。义戒、即佛第一义戒。

  己三 广赞戒德

  “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说言:可断命处乃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

《优婆塞戒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药师本愿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