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佛;此二、爲上求佛道。八梵音:一、轉好,二、柔轉,叁、和適,四、尊慧,五、不妄,六、深造,七、不誤,八、不竭。此叁爲內由悲智,外藉教法之勝緣以發心也。又二:了了自知,知最深切苦,即聲聞苦谛,所謂叁苦、八苦;此一是叁乘共法。二、即大乘不共法,以有同體大悲心故。第一句通發叁乘心,第二句惟發大乘菩提心。
辛二 揭示正宗
“善男子!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能禮六方增長命、財,不如外道之所宣說”。
若能發心,即成菩薩,即能增長命之與財,亦即增長功德法財;可度衆生,可成佛道,即揭示正宗之別于外道。
悲品第叁
先明大悲生因,即悲品,後明解脫,即解脫品。
己二 辨發心因
庚一 大悲生因
辛一 問答發因
壬一 通問發因
善生言:“世尊!彼六師等不說因果,如來所說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說發菩提心,爲是生因、是了因耶”?
悲、即慈悲之悲,悲天憫人之悲,亦即哀憐之心,是爲悲義;須依一切衆生所發。又須了知衆生性空,方謂大悲,非僅對自已親愛者所起悲痛之謂。但悲有淺深,不到佛果,則悲起皆待緣;一到佛果,則悲不必由緣而起,即是同體無緣大悲。在此品中,明應如何發起悲心,進而起菩提心。
發即是發見、或發生,發見、在科學上亦謂發明,不過發生是生因,發見是了因。此段文即通問發因。此文即善生問佛義,六師在前第一品已講過。外道因果不得成立,雖說因果,等于不說,即六師說因果之理,不能通達。如來、亦即佛陀尊稱之一。生因、即能産果者。了因、即明了因;如屋內電燈之光一照,則室內各物皆現,室內各物並非燈光所生,不過因光發現而已。前兩品皆言發菩提心,究竟發心之發,是發生、抑發見耶?
壬二 廣答因義
癸一 泛說多種因相
“善男子!我爲衆生或說一因,或說二因,或說叁因,或說四因,或說五因,或說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叁因者,煩惱、業、器。言四因者,所爲四大。言五因者,未來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經中所說六因。言七因者,如法華說。言八因者,現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經說。言十因者,如爲摩男優婆塞說。十一因者,如智印說。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緣。善男子!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有智之人欲盡知故,發菩提心;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善男子者,呼善生而答之也。十二因以上,有說十五依處,二十四因,乃至無量因者。十二因、就是普通所講十二因緣也。一因:爲生因之因,因所生者爲果,能生果者爲因。二因:在涅槃經中常說爲生因、了因。叁因者:煩惱與業爲內因,器即器世界爲外因。有根生爲正報,此中正指爲因之業報。四因:爲四大,即地、水、火、風,亦即內身外器皆地、水、火、風所成。又通常四緣,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及增上緣,亦爲四因。五因:未來五支,即十二因緣中之愛、取、有、生、老死。六因:爲衆多契經所說。梵文修多羅,修婄路,華語契經,爲衆經之通名;因佛說法契理契機,故具言契經。不契理、則不能切合真理;不契機、則不能化度衆生。六因:在大小乘論皆說之:一、能作因,二、俱有因,叁、同類因,四、相應因,五、遍行因,六、異熟因。七因者:法華經並無明白說七因之文,不過在方便品內有十如是,除後二──果報及本末──其前即爲七因。八因者:即十二因緣中現在八支,所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九因者:出大城喻經。十因者:摩男優婆塞、爲佛之弟,即須承王位欲出家未能者。此二經,待考。大乘論中有明十種因者,即一、隨說因,二、觀待因,叁、牽引因,四、生起因,五、攝受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前六因、俱舍論詳說之;十因、瑜伽師地論論之亦詳。十一因者:在漢文智印經不可考,但說有七因發菩提心:一、如佛菩薩發菩提心,二、正法將滅爲護持故發菩提心,叁、見諸衆生衆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四、菩薩教余衆生發菩提心,五、布施發心,六、因他發菩提心而發心,七,見如來相好莊嚴與聞佛教而發心;或漢譯簡略故。十二因:即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其展轉爲因,故名爲十二因。有漏、如壸漏則茶盡,屋漏則水滴。無漏之法,分別說其因則爲數無量無邊,如說六波羅蜜,八萬四千波羅蜜,無量數波羅蜜;有漏之法亦然。有智之人,爲欲盡知有無漏一切因,故發菩提心。佛以悉知一切法無量無邊因,故稱爲一切智者。
癸二 正辨悲是生因
“善男子!一切衆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爲生因也”。
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生因者,即是大悲;無上菩提心非有大悲則不能發。不欲了脫生死,亦不能發菩提心。然小乘雖欲了脫生死,但無大悲,亦不能謂爲發無上菩提之心。故修發菩提心,要從大悲修起。如谷播種,無種則谷不生,發菩提心亦然,無大悲則菩提心不生。”
辛二 問答修悲
壬一 善生問修悲法
“世尊!雲何而得修于悲心”?
此即善生問如何而得修悲。
壬二 如來說修悲相
癸一 叁十六因明生悲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衆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爲欲拔濟,是故生悲。又見衆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叁念,我當雲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見衆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迷于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見衆生常爲財物、妻子纏縛,不能舍離,是故生悲。又見衆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爲惡知識之所诳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又見衆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又見衆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又見衆生渴求五欲,如渴飲堿水,是故生悲。又見衆生雖欲求樂,不退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見衆生于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又見衆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又見衆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處無明闇,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爲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叁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爲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饑者食于毒飯,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見衆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見衆生饑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見衆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生于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處饑馑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惡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又見衆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淨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又見衆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又見衆生多有財寶,不能舍施,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衆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此即佛以叁十六因明生悲。若佛大悲,須了衆生性空。叁十六因者:一、深見衆生沈沒苦海、欲拔救故。二、見衆生無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之叁念,欲彼具足故。廣說還有十八不共法、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亦是見賢思齊之意。一、即怨親平等無分別故。四、見衆生無有開示指導,欲示導故。五、見諸衆生沈耽五欲,──即財、色、名、食、睡──而又放逸,欲救濟故。六、見衆生等爲財物所束縛而造惡,欲令舍離故。七、見衆生以色力健美、壽命延長而生驕慢,欲令悔改故。八、惡知識、即惡友,诳惑、即故意顛倒是非,僞似親愛,如六師外道,欲令衆生遠離故。九、苦略有叁:即苦苦、行苦、壞苦,欲令衆生知苦斷苦故。十、身叁:殺、盜、淫、口四: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叁:貪、嗔、癡之十惡,欲令斷絕故。十一、渴求財、色、名、食、睡之五欲,愈求愈苦,欲令悔改故。十二、不樂苦而反造苦因,欲求樂而不造樂因,欲令離此倒行故。十叁、我所、即我所有,所有、即法律上所有權義,非但我所有空,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何處去覓我?衆生不知,欲令知故。十四、有,有叁有、五有、二十五有等之別,五有、即五道,謂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之五趣,欲令超出此流轉故。十五、畏而又造,愚而不知,欲令知故。十六、多有因身心疾病等而更造殺生業者,欲令悔改故。十七、斷別離苦,先得斷愛,欲令斷故。十八、除無明黑闇,須要智慧光明,欲令熾然光明故。十九、除卻煩惱火,須用叁昧水,叁昧即定,所謂心靜自然涼,欲令得此故。二十、五欲本非樂,欲令勿以此造惡故。廿一、又有明知五欲之苦,而仍求之不息,欲令心息故。廿二、遇暴王不知求避而放逸,欲令悔改故。廿叁、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欲令斷除故。廿四、饑渴、寒熱,欲令自在故。廿五、衆生不自見毀戒得苦報,欲令悔改故。廿六、色力即健康,壽命即命根長久安樂,均不能自在者,欲令自在故。廿七、諸根不具,爲惡業所感,欲自悔改故。廿八、邊地、…
《優婆塞戒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