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优婆塞戒经讲录

  优婆塞戒经讲录

  太虚大师著

  悬论

  集会品第一

  发菩提心品第二

  悲品第三

  解脱品第四

  三种菩提品第五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发愿品第七

  名义菩萨品第八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自利利他品第十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二庄严品第十二

  摄取品第十三

  受戒品第十四

  净戒品第十五

  息恶品第十六

  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杂品第十九

  净三归品第二十

  八戒斋品第二十一

  五戒品第二十二

  尸波罗密品第二十三

  业品第二十四

  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

  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

  重示

  悬 论

  优婆塞戒经,即今日开讲之经。在未讲经文之前,先将宣讲此经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现在流行于人世之佛法,所以开导人生者最为深切,故先就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分别明之。

  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 从佛法出发点言,佛法不独为此地球人类而说,是普为一切而说;所谓普为尽虚空无边世界一切众生之类而说。但现今流传此世界之佛法,则为释迦牟尼在此人类中成佛所说。人类固为众生之一类,而在一切众生中,却具有特殊之意义。盖释迦牟尼佛现身人类中说法,大部分为依人类而施设者,佛谓:“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即言得生为人之不易。以佛法观人类,确有优胜之点。但得到人身者,亦不一定能闻到佛法。如不闻佛法,则不知人生之真价,而一期人生,仍是空过。必要闻到佛法,方知无始以来从业受果,一生一生,生生相续。因有善业,方能得到人身,而人身又复无常。假使在人生中为恶、为善,或发解脱心,或发菩提心,则可转受恶趣、善趣,或阿罗汉、辟支佛,以至菩萨及佛之果报。此由闻到佛法,乃知人生意义之深广,而佛法与人生关系之密切,亦可见矣。

  乙、人道为罪福圣凡枢纽 人为无数众生中之一类。佛法中常分众生为十类,所谓四圣、六凡。四圣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及佛,此四圣已超脱生死轮转;其犹在生死中轮回者,则为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在六凡中,人道之上只有天之一道;在人道下则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四道,即四恶趣,系感受恶业之果报者。阿修罗、意为非天,近似常人所说之所谓神道,彼有天之威福而无天之德,其性好斗,故时亦受苦。此下畜生、即飞禽走兽等类,常人谓为动物者;此为人类能见之众生。尚有人类所不能见者,即所谓幽冥世界之众生,则地狱、饿鬼、两道也。此两道众生,纯受苦报。大致在十类中,人与天两道适居中间。但人、天虽同处中间,天道则以享受福报为胜,其身心之创造能力,则仍不及于人道。在人道中,造恶业则可受多生多劫之罪报,造善业或值遇三宝闻持佛法,则可受多生多劫之福报,且从凡位转超入四圣果位;此唯人道为能之,如余经论中详说。由异生──即六凡──而生起圣道者,唯人中能之,为别道异生所无,以人道能修习布施、持戒、多闻等极多功德,虽天道亦有所不如,此为人道特殊之功能。所以谓人道为转生四圣及其余五凡之枢纽。人生此种意义,唯佛法发挥尽致,非佛法则不能知人生乃有超凡入圣之希望。

  丙、降生人间成佛说法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所证所说之法。佛有三身,所谓: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佛之法性身与自受用身遍一切处,无相可睹;其所说八相成佛之变化身佛,则为人类等众生所共见之佛。此系最后身菩萨从兜率天上降生人间,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就此八相成佛言,乃有佛所说法。然此佛法非仅流行于人世,即天宫、海藏、亦均由是而得有佛法化行。因现身成佛,说法度生皆在人间,即可见佛法与人间关系尤切。所以唐裴休长者作圆觉经序云:“诸天正乐,修罗方嗔,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怀獝狖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故知佛法虽普为众生,而就特殊关系言之,人类为佛法所依,佛法为人类所最需要;所以人生对于佛法,极应研究了解,依以修行也!

  二 此经在佛法中之位置

  此经、即优婆塞戒经,为众经中之一部,流行之佛典,大概可分为:经、律、论之三藏;复有古德种种著作为杂藏,并之可称为四藏。此经属经藏中之一经。经者、梵语修多罗,乃结集佛所说法以传世者。而此经在佛经中居如何之位置,兹略加以分别。

  甲、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 佛法可分三类:一、五乘共法,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为出世三乘之基础。二、三乘共法,同为了脱生死超出轮转之法,即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因缘。三、大乘不共法,即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修学六度万行成佛之法。此经在三大类中,以名优婆塞戒故,可为五乘共法;以明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可为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经可谓为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经之戒者,即为菩萨优婆塞。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 此经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说明何者为主?佛经凡说明诸法性相者,为境;说明持戒、修六度行者,为行;说明佛果福智庄严功德者,为果。诸经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三者。此经重在说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为特重在行之经。

  丙、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 以此经在明优婆塞戒,所以为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佛法。优婆二字为译音,译意有翻为清信者,有翻为近事者,有翻为善宿者;总而言之,可谓清净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为译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经因为男弟子善生所问起而说,故题为优婆塞戒经。论其性质,亦可题为优婆夷戒经;夷者、女性也,以优婆戒男女无分别故。此经所明佛法,关涉佛所证所说之一切法;但以优婆塞戒为中心,故应以之为线索而贯通之也。由此点观之,自发菩提心至受戒品,为明由能优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净戒品至般若波罗密 品,为明受优婆塞戒人所应修之行,故名之曰优婆塞戒经。

  丁、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 优婆塞戒经,最好题为在家菩萨经。盖观集会品所明: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阿罗汉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谓: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种种之难于出家人。是此经虽贯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穷尽,然究以在家菩萨为其中心。而其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尊得人天之师。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产,受人天供养,于布施波罗密反难圆满;故此经乃特为在家菩萨之所宗也。

  三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

  首都各界此次发起请本人讲经,原未定何种经典。其决定讲此优婆塞戒经者,乃出于本人之选择,而选讲此经,有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故特提出说明之。

  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有人见本人有许多著述,以为是于佛学有专门研究之学者。其实从事考稽佛学书籍而研究其义理,以造成一专门之学者,亦殊非易易!所以用字比句栉、勾古证今之功夫,将佛书当学问来研究者,并世虽不乏其人,而本人则读书每观大略,不事记诵,不求甚解,但资为自修化他之具。故在吾之志愿趣向上,不在成为学者;其所有著作,亦皆为振兴佛教弘济人群之方便耳。

  乙、不为专承一宗徒裔 在佛法中、自古即有开承一宗者,如中国之天台、贤首等,而宗又分派,则如禅宗之临济、曹洞、沩仰等。此皆是古德以自悟之心得及教化上适应时机而建立。最早在印度有小乘十八派、或二十派之别,嗣后大乘复兴,遂有大小乘对立,大乘复分法性、法相之空有两宗,继之又有真言宗兴起,故宗派对峙,不独在中国为然也。至中国性、相、律、密、各宗,为承传印度之宗派;台、贤、禅、净等宗,则为创立之宗派。日本承中国,复有日莲宗、净土真宗等之开创。各宗至今皆有专承之人,系统甚严,而各自弘扬其本宗之教义。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以为由佛之无上遍正觉所证明之法界性相,为度众生应机设教,则法有多门,故法本一味而方便门则无量无边。佛法本旨既是如此,所以一切菩萨古德所开承之宗派,无非在方便妙用上显其区别,究竟均是趣向于无上大觉海中者。由此,本人于佛法中不为专承一宗而弘传之人。佛之现身人间,应机说法,而听法承传之人,当即不免各有偏胜。故佛所说法,由迦叶、阿难承传之,则成初期小乘;由龙树、马鸣、无著、天亲传弘之,则成中期大乘;由龙智、善无畏、莲华生传承之,则成后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即分为三期。至佛灭千二百余年后,佛法在印度,即由衰落而销声匿迹,而转盛行于异地。印度初期佛法,可以传入于锡兰、暹罗、缅甸等地之巴利文系见之,以锡兰为代表;第二期佛法,可以由梵文译传为中国之汉文系见之,再传入于高丽、日本等地,以中国为代表;第三期佛法,可以传入西藏而密法为中心系见之,西藏再传于蒙古、尼泊尔等地,以西藏为代表。此为印度三期分流三系之佛教,流行二千余年之大概。其于诸法性相一味平等之各宗派法门,本可随人根机所宜而修学,藉以通达究竟觉海,则能修之人兴所修之法本无高下。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弘提上,随宜施设,不专承一宗以自拘碍。

  丙、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佛法,原不拘限以现身此世为立足点,乃普为法界一切众生而发心。盖以佛法观察,一人与一切众生互相关涉,而一世界与无量世界亦相摄相入,如帝网之重重无尽。因此、佛法不是为此一人生与此一世界而起,即此一生、一世亦当体无始无终无边无中;所以发心、修行,应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宜普遍平等,超出一切时空而涉入一切时空。于佛法如此理解信行,即能自悟悟他,精进无息,再无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盖成佛亦不过自悟悟他而已!菩萨行满,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获,何藉…

《优婆塞戒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药师本愿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