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长、有德之人,修舍摩他、毗婆舍那,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罗蜜之正因也。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时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勤行精进,摄心念定忍于恶事,分别善恶,是故我言六波罗蜜因于精进。”
对于财、色、名、食、睡之五欲,则应知足,对于善法,则不应知足。此中就行善,故云不应知足也。
戊三 进波罗蜜
“善男子!有勤精进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勤精进,有亦精进亦波罗蜜,有非精进非波罗蜜。精进非波罗蜜者,如邪精进,善事精进,声闻、缘觉所有精进。有波罗蜜非精进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有亦精进亦波罗蜜者,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等五波罗蜜。有非精进非波罗蜜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余善法。”
此正明应遍修精进波罗蜜。
戊四 结在家难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勤精进,是不为难;在家修进,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明在家修行精进难能。
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禅与波罗蜜之义,前均讲过,此品正明禅波罗蜜。
丙五 禅度
丁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修禅波罗蜜,云何禅定”?
禅为梵音,具云禅那,此云静虑,于寂静之中,能审虑照察之义。善生即问如何修此禅定也。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略明定相
“善男子!禅定即戒、慈、悲、喜、舍,远离诸结,修集善法,是名禅定。善男子!若离禅定,常不能得一切世事,况出世事?是故应当至心修集”。
戒可生定,定即是戒。慈、悲、喜、舍,即是四无量心。在欲界修定,先须持戒。超欲界,更须修四无量心。欲离烦恼,无论伏、断均须修定,盖无漏慧非散心心所能得也。戒、慈、悲、喜、舍、则为禅定之因;远离诸结,修集善法,为禅定之果。四禅定、为佛法中之最重要者,一切世出世间善法均依之而得也。
戊二 示修禅法
“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谓戒戒、摄诸根戒,断于邪命,如法而住。随顺师教,于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时心无休息。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惟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不与恶交,不乐世事。知时、知法,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正念坚固,亦见知觉有为多过。若人乐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当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钻火,以不息故,火则易得。”
三昧、梵音,又谓三摩地,此云定,又谓正受,又谓等持,即心注一境,平等正受。五盖:即贪欲、嗔恚、痴、惛沈、掉举,谓盖覆其心,使不得寂静,能弃舍五盖,精修禅定,则能得甘露味之涅槃寂静。
戊三 显禅功德
“善男子!若离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无有是处。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缘,应当摄心!如人执镜,则见一切善恶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庄严也。受身心乐,名为三昧;不增不减,名等三昧。从初骨观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种:一者、从欲,二者、从精进,三者、从心,四者、从慧。是四缘故,得无量福,增一切善。复有三种:一者、从闻,二者、从思,三者、从修;从是三法渐渐而生。复有三时:所谓生时、住时、增时。善男子!欲界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缘,得三菩提。是三昧者,有退、住、增,若在四禅,性则坚固。从初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上地胜下,次第如是。根本禅中则有喜乐,非中间禅。六通亦尔,在于根本,不在余处。是三昧名菩提庄严,因是三昧,能得学道及无学道,四无量心、三解脱门,自利利他,无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调众生,无量智慧,五智三昧,转钝为利,断于一切生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种智,见诸法性,如罗縠视。”
受身心乐者,如初禅为离生喜乐,二禅为定生喜乐,三禅为离喜妙乐,四禅为舍念清静。三昧子、指修定之种子,此种子即在欲界之中。从初禅至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最后为非想非非想处。由初禅至二乃至由无所有处至非想非非想处之中间,谓之中间禅。
戊四 四无量定
“善男子!智者应当作如是观:一切烦恼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烦恼能破自他,以是因缘,我当修集慈悲之心,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得无量纯善法故。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如是慈悲能断不善,能令众生离苦受乐,能坏欲界。是慈若能缘于欲界,名欲界慈。善男子!众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当得无量功德。修慈心时,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为慈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若能修慈,当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缘,能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法修行。若人修定,当知是人修梵福德;得梵身故,名梵福德。若人能观生死过罪,涅槃功德,是人足下所履粪土,应当顶戴。是人难忍能忍,难施能施,难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禅、四空、及八解脱。复作是念:一切众生身口意恶,未来若受苦恼报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报者,悉令众生同我受之。如是慈悲,缘广故广,缘少故少。慈悲三种:谓下中上。复有三种:一者、缘亲,二者、缘怨,三者、缘中。复有三种:一者、缘贪,二者、缘众生,三者、缘非众生。如是缘者,悉名三昧。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于有怨者修慈者,如正曲木,必过正方能矫枉也。八解脱者:一、内有色观外色,二、内无色观外色,三净解脱具足住,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非想处,八、灭受想处。
戊五 禅波罗蜜
“善男子!有禅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禅,有亦是禅亦波罗蜜,有非禅非波罗蜜。是禅非波罗蜜者,谓世俗禅,声闻、缘觉所有禅定。是波罗蜜非禅定者,所谓施、戒、忍辱、精进。亦是禅亦波罗蜜者,谓金刚三昧。非禅非波罗蜜者,谓一切众生、声闻、缘觉、从闻思惟所生善法。”
三昧有种种别相,此中金刚三昧,即一种之别相。义见前。
戊六 结在家难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于净禅,是不为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
般若、梵音,此云智慧。有谓因上为慧,果上为智者。此正明慧度,为最后之一品。
丙六 慧度
丁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菩萨云何修净般若波罗蜜”?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显示慧相
“善男子!若有菩萨持戒精进,多闻正念,修于忍辱,怜愍众生,心多惭愧,远离嫉妒,真实了知诸善方便;为众受苦,不生悔退,乐行惠施,能调众生,善知所犯轻重之罪,勤劝众生施作福业;知字知义,心无憍慢,亲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宝、诸师、和上、长老有德,于身菩提不生轻想,能观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恶相,知世出世一切声论,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当知是人能得智慧。如是智慧有三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从字得义,名从闻生;思惟得义,名从思生;从修得义,名从修生。能读如来十二部经,能除疑网,能读一切世论世事,能善分别邪正之道,是名智慧。能善分别十二部经,阴、入、界等因果字义,毗婆舍那、舍摩他相,上中下相,善、恶、无记及四颠倒,见道、修道,能善分别如是等事,是名智慧。”
从闻生者,即闻所成慧。从思生者,即思所成慧。从修生者,即修所成慧。读经除疑,则为内明。能读世论世事,则为声明、因明、医药明、工巧明,以示菩萨于五明处求也。
戊二 成慧功德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于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亲近佛及佛弟子。世无佛法,乐在外道出家修学,虽处邪道,乐求正要,常修慈、悲、喜、舍之心及五通道。得五通已,观不净想及无常想,能说有为多诸过罪。为正语故,教诸众生令学声论,能令众生离身心病,乐以世事教于他人,所作事业无能胜者,所谓咒方,种种医药。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虽知一切,不生憍慢,得大功德,不生知足,能教众生信、施、持戒、多闻、智慧。知善、不善、无记方便,善知学行因缘次第,知菩提道及道庄严,知诸众生上中下根,知外声论心不存著,知众生时随宜调伏,知众生世及国土世,知从具足六波罗蜜。”
声论、亦曰声明,即语言文字学。令离身心病、即医药明,能善求财、即工巧明,均为求慧之方便也。众生世、即有情世间,国土世、即器世间,盖即尽虚空、遍众生界之意。
戊三 慧波罗蜜
“善男子!有是智慧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智慧,有是智慧是波罗蜜,有非智慧非波罗蜜。是智慧非波罗蜜者,所谓一切世间智慧,声闻、缘觉所得智慧。是波罗蜜非智慧者,无有是义。是智慧是波罗蜜者,所谓一切六波罗蜜。非智慧非波罗蜜者,所谓一切声闻、缘觉施戒精进。”
凡成波罗蜜,皆是智慧,故无波罗蜜而非智慧;此与前五度不同之处。从此可知前五度之成就波罗蜜,皆不离般若。
戊四 总修六度
“善男子!若人有能勤修如是六波罗蜜,是人名为供养六方,能增财命。”
能增世财、业命,及功德之财、智慧之命;至于究竟,则成为福慧两足尊之佛矣。
戊五 结在家难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净智慧,是不为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明在家菩萨修般若波罗蜜之难能也。
甲三 结成分
说是法时,善生长者子等千优婆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即从坐起,礼佛而退,辞还所止。
此明说本经之成效,即得益也;结成其效,为当机之善生长者子等千优婆塞。此处发菩提心,乃真发菩提心,即为初住菩萨;前十八品为养成能发菩提心之菩萨。依起信论言:在真发菩提心之前,须修十千大劫;已入初住真发菩提心者,乃能正修六度之菩萨行。此当机之千优婆塞,发真菩提心,即为说此经之成效。就理而谈,从坐起礼佛,则为上求大觉;辞还所止,即为下度众生;乃至成佛而后,亦仍是修菩萨之行耳。此度一切众生之菩萨行,以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度生之行亦无尽也。
重 示
上来经文,已略明竟;兹将全经大义,重示纲要。本经重心点有三:一、此经名优婆塞戒经,可以优婆塞戒为全经重心,以此戒为菩萨优婆塞戒故。从如何修菩提心、悲心等以成为能受戒之人;至受戒品后,则为优婆塞之如何修持戒行。二、此经亦可以在家菩萨为重心,以此经全部各品,皆策进在家人之修菩萨行故。因在家菩萨,环境恶劣,不易发心修行,故重重勉励之。但出家修行,固属较易,然能出家者仅有少数,若无此经之方便,则佛法不能普及。所以今此分科,即以在家菩萨为中心,而以前十八品为养成在家菩萨,后十品为勉修六度。三、本经亦以发菩提心为重心,以第一品即以发菩提心否辨有无菩萨性,次明发菩提心、悲心,最后又示千优婆塞发菩提心,故可谓为以发菩提心为重心。则读诵、受持、解说时,如衣之有领,如网之有纲,提其领,挈其纲,则全经文义了了分明矣。
此外尚有为本经之特点者,再略明之:一者、即俗而真,如礼拜六方,或为俗习,或为外道,而此经并不积极破除,只加以正当之解释,即为转俗事为真理矣。在善生经与本经,皆解释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长等,即以之为伦理道德之标准,此为即俗而真者一。又就外道妄执之六方神,而转成属众生心之六度,其为即俗而真者二。二者、特重布施修福,前后经文,处处劝行布施,并常言增长财命。是广修施福,亦为此经之特点。三者、特详不放逸行,而明精进为六度正因。四者、注重修成自在威力以调伏众生,而不为众生之所转,勇猛精进,为社会国家谋利益。五者、息恶品中,以念佛之功德相好为能息恶,此摄净土宗;而以佛之三密加持相应,亦即摄密宗。六者、于杂品、业品、净三皈品、忍品之破我、破自在天、破空执,及修空观,即于业果相续之中,阐明不断不常、非实非有之中道义,即摄大乘法性法相。而法华之空假中三观、真俗中三谛义,华严十玄、六相,禅宗见性成佛之大乘各宗义,无不具足。故此一经,总持三藏。而尤望闻此经者,能真实发菩提心,进修六度之菩萨行,方不负佛说此经之悲愿!
(罗曜青记)
《优婆塞戒经讲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