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净;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一、 恒河、为印度最大之河,香象、为最大之象。此譬以恒河水喻十二因缘生死流转大河,以兔喻声闻,以马喻缘觉,以香象喻佛;三兽虽同渡河,而唯象达河底。二、声闻、缘觉仅断烦恼,不断习气,如兔马勉强渡河而不彻底,佛则彻底,断其根本。三、疑为六根本烦恼之一,烦恼疑障善法使之不生;无记疑如地球为多少微尘所成,有多少斤两,声闻、缘觉不须明白,而佛则悉知之,所谓佛于恒沙世界一滴之雨,皆知头数。四、声闻从佛闻声得悟生空而不愿多闻;缘觉虽以思惟而悟生空,亦不愿多所思惟,唯佛则于山河大地微尘草木无不了知,于闻、于思心无疲厌。五、智慧喻物,身心喻器。声闻、缘觉之身心,为业报所成,故须灰身泯智,方得无余涅槃,有余身心则非究竟清净。六、声闻、缘觉习气未净,所以身心有时于行不净,佛则无不清净。七、声闻、缘觉其行自利利他,俱有边际限量,佛则俱无边际限量。八、佛于最后一念,能断二障,智障即所知障,解脱障即烦恼障,前障菩提,后障涅槃。智因、即菩提心等,智果、即佛果。
壬三 广明佛功德辨
癸一 总示佛功德
“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具足因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怜愍,救拔苦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
此总示佛功德智慧。无障碍乐说、即随意所说。了知一切众生心行,即因智。知一切时,为时智。知一切因相、果相、差别相等,为相智。三业清净,全无过失,故不覆藏守护。结、即烦恼,起结、即起烦恼,灭结、即灭烦恼。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风。于众生之大苦恼、能怜愍之。十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即知事理是非之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众生心性之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所至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四无所畏:一、说一切智无所畏,谓大众中作狮子吼,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怖心也。二、说漏尽无所畏,谓说我已断尽一切烦恼。三、说障道无所畏,谓说烦恼等障法,无有怖心。四、说尽苦道无所怖畏。佛能在大众中作狮子吼:言我为一切智者,断尽一切烦恼,能说起何业、得何果,及知苦之灭尽;由此四无畏,能于大众中分明决定而说,毫无怖畏。大悲不必待缘,众生信与不信,佛亦无喜与忧。因此身心二力,皆得充满。世人言:有志者,事竟成。但初发菩提心,虽有大悲救他之志,尚无其力,故须精进培养成身心二力。
癸二 别显身心力
“云何身力满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天。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苯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
三十三天、为欲界第二天,其顶之城,名善见城。释提桓因、即三十三天之天主。波利质多树、义为香遍树,为树中之王。乾陀山、即香树山。伊罗钵那、即热臭树而大。所有诸天、即一千六十六万余天,俱能变化,随意大小,可处香象之显上。由延、又谓由旬,正译踰缮那,印度三十里之数。即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之力,仅敌佛之一节力。以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形容佛心力之无边。
癸三 列举诸德号
“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名大船师,名大医师,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净莲华,无师独觉,为诸众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寂静持戒,勤行精进,到于彼岸,获得解脱。”
人天师中,佛为无上,故名无上师。能调御众生,故名大丈夫。能渡一切众生到道岸,故名大船师。能医一切众生心病,故名大医师。人比常牛,故佛比大牛王。一切清净,故名佛净莲华。菩提树下无师独悟,故为无师独觉。能指示众生觉路,故为众生眼目。为一切施,故是大施主。沙门、为出家之通称。婆罗门为清净之裔,佛为出家之最极清净者,故称大沙门、大婆罗门。身心清净,故名寂静。能止恶行善,持戒不退,勤行精进,故得竟解脱也。
癸四 结非声缘比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名佛。”
声闻、缘觉都无上述佛之功德,故惟有佛得名为佛。
壬四 结在家菩萨胜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分别如是三种菩提,是不为难;在家分别,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中仍警策在家菩萨,环境恶劣,甚难辨识如是三种菩提。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欲成最胜菩提,须修三十二相福业之因,此品次在第六,故题为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庚二 修三十二相策发
辛一 善生蹑问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
善生跟蹑上文,即问佛之身力何时成就?
辛二 如来广说
壬一 正答得成身力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
佛答上述佛之身力,即成就三十二相业时。
壬二 总明修相功德
癸一 略明功德
“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一者、菩提定,二、有定。复得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
此为真正菩萨,以修集三十二相之业故。趣向无上菩提决定时,即得菩提定。于二十五有之中不堕三恶道,谓之有定。知自己宿命,为知宿命定。能了解正法,修行正法,为生正法因定。自初发心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无上遍正觉,于中多闻无厌。一种相有百福德者,修心五十、即十善法一一各有五善根,合为五十;到具心时,十善法亦各有五善根,合亦五十;是名百福德。
癸二 较显功德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
世间所有福德不及佛之一毛孔功德,即以三界之功德与佛之一毛较。白毫相、即眉间白毫光相。佛说法华经,即放眉间白毫相光;说楞严经,即放无见顶相光。白毫相与无见顶相,为相之最胜者。
癸三 出修相人
“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业体,即身、口、意业。修是业时,非于天中、北郁单曰,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以因中修大悲而得此三十二相之功果也。轮王、有金、银、铜、铁、之四种,转轮王即金轮王,王四天下。金轮王虽具三十二相,不及佛果三十二相光明显现。成就三十二相业,即以身、口、意三业而成。三方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此三洲能修三十二相业。男子相亦为三十二相之一。三十二相修满,即满三无数劫,次第获得无上遍正觉。
癸四 示修相时
“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善男子!我于往昔释迦牟尼佛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供养无量恒沙诸佛,种诸善根,修道持戒,精进多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三十二相业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其业虽定,修时次第不必定也。”
迦叶佛为贤劫第三佛,即释迦佛之前一佛。此中释迦佛,即古释迦佛。满三十二相业时,明白自知成佛,庵摩勒果,此云难分别果,印度人常握置掌中,取“如示诸掌”意。
壬三 别明修相次第
癸一 泛说先修何相
“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或有说言:如来先得八梵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或有说言:如来先得无见顶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头顶礼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或有说言:如来先得白毫毛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先得眉间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余无能说如是相业。”
此是泛说先修何相。前说已成三十二相功德,未明先修何相?佛…
《优婆塞戒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