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优婆塞戒经讲录▪P2

  ..续本文上一页刻期企求?若有拘求,心量自狭,将不免为虚荣心所驱使,为满足此虚荣心而去著相贪求,则反增烦闷,难得自在!佛法为接引一类好夸大之众生,亦曾施设立地成佛,即身成佛等假名,而本人则不因此假名而引起希求即身成佛之贪心。

  丁、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 前三从消极的反面说,此则从积极的正面言之。本人系以凡夫之人,得闻解佛法信受奉行者。认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贯可达到究竟圆满之觉海;凡从贯通五乘、三乘之大乘教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即是菩萨。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盖真发菩提心已,历十信而登初住,由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修菩萨行,则为集福智资粮之菩萨。今人每多稍具信行,便尔心高气傲,不知尚未做到发菩提心之少分。照起信论讲,入初发心住以前,尚须十千大劫修习六度行,乃成真正初发心菩萨;然后再经三大无数劫,方能成就无上遍正觉。故本人为一欲学菩萨发真正菩提心而学修六度行者。此经正是教凡夫人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者,故深合本人之意趣。

  四 今讲此经之所为

  因首都各界发起讲经之机会,本人选讲优婆塞戒经,亦自有其所为之意义,今一言之。

  甲、为建立人间大乘佛教 在佛法与人生之关系一条,已详说佛法与人生有深切之意义;而推究佛法真正本旨,凡所证所说,均为大乘佛法。故欲弘扬佛法,应以人类世间为依据而弘扬大乘佛法。又、惟人生最需要大乘佛法,所以应建立人间大乘佛教。此经可为一切具善根之男人、女人修成在家菩萨之规范;如人皆依据此经去发心修行、自利利他,则人间大乘佛教即由此建立,而此世界人类即可由此大乘佛教之利益,而得享受和平安乐之幸福矣。

  乙、为提倡实践修行 学佛之人中,有为专造成一宗一派之学者,或为成一博学者,因而努力研求。然此虽亦佛法之所需,而佛法之本旨,原从修行成无上觉而证明诸法性相,再由开示诸法性相而导他实践修行,期亦证明诸法性相而成无上正觉,故佛所说法重在实行。如由凡夫众生而发心趣求菩提者,即应从此优婆塞戒经而实践修行;如此经集会品,辨菩萨性非本自有,非依佛有,乃由发心修行因缘而有,尤为此经重行之特色。今为提倡发心学佛人实践修行,故特选此经。

  丙、为从基本之戒学修起 菩萨分为两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人为数甚少,在家人为数甚多;此经系应在家之人而发挥学戒之需要,故最能普及人类。而于戒、定、慧三学,应先修习戒学为基本,所谓由戒生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戒能生定者,以戒具足后,理得心安,内心即常生欢喜安乐,由安而定,依定体验观察而发生智慧,则为无漏圣智。故佛法应从戒学之根本上修起。

  丁、为从普通之六度修去 中国人多有豪迈不羁躐等之习性,不屑从普通者平实做去;又好专取一经之言或一宗之行,标高立胜,对他经他宗辄起水火是非之诤!此经第十八六波罗密品,讲明应从菩萨普行通修之六度修去。并引或者谓不必定有六度,可合为四。或通为一等言而斥破之。盖此虽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圆融道理,即一度可摄一切度,一切度可入一度,但根本上必先成立各各波罗密之独殊相,而后方能体会相摄相融之理。故于六度均须普行通修,方可由凡夫人历菩萨位而成佛之平正大道。

  五 本经译传之略史

  此经之名优婆塞戒经,已于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一段中说明其大概。此外关于译传所应说明者,分为三段说之:

  甲、昙无谶法师在北凉姑臧译 此说明本经翻译之人及时与地者。一切经皆释尊所说,由弟子结集而成。当时或以文字纪录,或用口语背诵,皆用印度语文之巴利文或梵文等。此经由梵文译为汉文,系由昙无谶法师、在北凉朝之姑臧地方所译。北凉、系在南朝刘宋文帝时代,于现在甘肃地方所成立之一朝。姑臧、即今甘肃凉州,为北凉之首都。此经译在北凉时代沮渠蒙逊玄始十三年至十五年,或至承元元年之五六年间,亦即刘宋文帝元嘉三年或元年至五年之间。翻译者为昙无谶。昙无、即法义,谶、即“礼”义,合云法礼。中印度、即中天竺。法礼法师通达经、律、论三藏,故称为三藏法师。此经为法师到北凉后,在姑臧所译。法礼法师在中国所译,除此经外,尚有涅槃、大集、金光明经等,而古译之菩萨戒本经,亦为法师所译,故师既为涅槃宗之初祖,亦为中土传弘菩萨戒之初祖。与当时之求那跋摩──功德铠──法师较略在前也。法礼法师所译之菩萨戒本,与玄奘法师所译之瑜伽菩萨戒本,原本无异而译文稍减。故达磨迦罗──此云法时──为传声闻戒之首,法礼法师为传菩萨戒之首。以此大师而译此经,可知此经系以大乘法及菩萨戒为结晶;故所明优婆塞戒,即是菩萨优婆塞戒行。

  乙、与此经类似各经之辨别 类似此经者,有中阿含经中优婆塞戒经,为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但虽讲五戒,而仍为普通所行五戒。又有优婆塞五戒相经,为求那跋摩法师所译,乃佛因净饭王所问而说,亦为普通之五戒,故皆与此经不同。又有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亦为求那跋摩所译,其实是瑜伽菩萨戒本之异译,与此经名称相近。又有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亦与此经不同,系佛为最有名之优婆夷鹿母所说。鹿母为大富妇,施构竹林精舍以供养佛,即于大乘优婆塞戒修行者;优婆夷发心修大乘行,亦可依此经也。又、此经系佛因善生之问而说,然善生经有数译本,亦佛为善生长者子所说者。一、后汉安世高译,名佛说尸迦罗越──此云善生──六方礼经。二、西晋支法度译,名佛说善生子经。三、名善生经,在中阿含第三十三。四、亦题善生经,在长阿含中。此四则与此经有关系,然经文均甚少,仅当此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之一部分。如小乘有摩登伽女经,而大乘则有楞严十卷。其善生长者子问佛所说之一小部分经,与此大乘部优婆塞戒经之关系,亦然。

  丙、本经与优婆塞戒本 有单行本题为优婆塞戒经受生品者,即此经之受戒品,内分六重、二十八轻,与梵网经之分为十重、四十八轻,瑜伽菩萨戒本之分为四重、四十三轻者,同可别行为常诵之戒本者。

  释 经

  经题之优婆塞戒义,前已言之。其内容共有七卷,分为二十八品。品即品目,凡文义相类,则收为一品。兹将二十八品经文,依古德分为三分:一、叙启分,即集会一品。二、自发心品至般若品多分,共二十七品,皆为正说分,又称正宗分。三、结成分,即最后两行之文。

  集会品第一

  甲一 叙启分

  乙一 追叙嘉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陀林中阿那邠抵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此为结集人追叙本经有说法者、有听法者、及说听之时与地,谓之五重证信,藉证此经之确实可信,以流传于永久。佛弟子有阿难陀者──义即庆喜──在佛弟子中为多闻第一,记持不忘。佛灭后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五百弟子推举阿难陀结集经藏,优波离结集律藏,大迦叶结集论藏。此经为阿难陀所结集,当结集时,追叙有此嘉会。如是我闻,是叙亲闻。我字、是结集者自称。如是,含义甚深,此中且指本经文义而言,谓如此经义,是我亲从佛说得闻,以证本经非道听途说,凭空杜撰者比。是为亲闻证信。

  一时,系叙说法之时。所以不记明某年某月某日时者,就广远义言,天上人间,年月日时长短不同。就切近者言,世界各国所用历法亦互有差异,不相统一,故不能用某年某月某日时记之,以便行于各地也。复有事一时、理一时之分,所谓机教相扣、说听事毕,谓之事一时;依无分别智契无分别理,理之与智无二无别,谓之理一时。是为说时证信。

  佛、系梵音,具足应言佛陀,或浮屠、浮图。浮图、中国一般人每指塔而言,其实、塔为供佛舍利之所,殆借名以代表佛耶!古时文人,又每以浮图二字称佛出 家弟子,实在出家人为学佛而尚未成就者,不能迳称之为佛;或以出家人为佛弟子之上首,代佛宣扬,亦称之为佛欤!佛陀之本义为觉者,觉为觉悟之觉,与中国之圣字相似。但佛法中阿罗汉、辟支佛及地上菩萨亦可称圣,而佛则为圣中之圣。觉者、谓有觉悟之圣者,譬如有学问之人称为学者,以有觉悟故称之为觉者。但此中觉者,要无丝毫迷惑错谬,究竟圆满者方可当之;所以圣中阿罗汉乃至大菩萨,尚不能谓为觉者,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遍觉者──方可称为觉者。正、即正而不谬,遍、即遍而不偏。大菩萨虽有正遍觉悟,犹非无上,故须福智两足,乃可称佛。佛本为通称,如东方药师佛,西方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皆可称为佛。但因此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教法化行,故可单称为佛,别佛则须加别名于其上,如药师佛之类。故此中佛字,即指释迦牟尼佛。但十方诸佛,福智均等,其所证所说无有高下,仅于应机设教上有各种方便之不同,一佛说亦即等一切佛说耳。此为说主证信。

  舍卫国、在中印度。中印度非只舍卫一国,不过舍卫与摩竭陀等国较大耳。舍卫、为译音,其义为礼德,谓礼富道德之国也。只陀林阿那邠坻精舍,即是金刚经中所云祇树给孤独园。只陀、简称为只,是舍卫国太子之名,其义为战胜,因生在其父王战胜时而命名。阿那邠坻、译为善施,即给孤独长者,以其当时给恤孤独之人,故称为善施长者。林为只陀所有,精舍为阿那邠坻所有,故合谓为只陀林阿那邠坻精舍。此处原为只陀太子之地,阿那邠坻长者欲买此地以供养佛,只陀太子戏谓须黄金铺满其地方可,长者供佛心切,复饶有家产,乃倾其所有金以铺此地。只陀太子受其感动,止其铺金,即以此地售与长者,而留树林以自供佛,故谓之只陀林。长者得其园林,构造最精美之房舍以供佛,故谓之阿那邠坻精舍。此中舍卫国为大地名,譬如南京;只…

《优婆塞戒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药师本愿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