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虽复流转生死苦海,心不生悔。复次、菩萨具足二法而能庄严无上菩提:一者、不乐生死,二者、深观解脱;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他财命增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是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菩萨若施所亲爱处,为报恩故;若施怨仇,为除恶故。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之相,名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不乐生死,即于流转生死中度生而不乐著之。贫穷田、即贫苦穷乏之众生。施怨仇、则能解怨。就融摄言,一施波罗蜜能具足六波罗蜜;其他五波罗蜜,亦复如是。明十二因缘,有从一世明者,有从二世、三世明者,亦有从一念明者。若能念念不退,即第八地境界。
癸三 以别相明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众生,名智庄严;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福庄严。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众生住信、典、戒、多闻、智慧,名福庄严。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庄严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五者、学诸世业亦不厌之。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仇;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嗔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不共法、即前所明之十八不共法。令离恶见者,菩萨造种种论,皆为破众生恶见。信心者,即信实、德、能:信实者,信真实之事理;信德者,信佛法僧之功德;信能,即信因能致果及自能成佛等。能读世论、学世业者,在菩萨智慧上,对于世论世业本可不读不学,为化众生故而读而学之。不然、菩萨功德智慧超过一切众生,若卑视众生而不教化,则众生何由得度?弊恶人、即极恶之人,菩萨不能化之,应常生惭愧。
壬四 结在家胜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二庄严,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
此为勉励之语,如前已详。
摄取品第十三
前来讲修成实义菩萨须利他,欲利他则须摄取徒众,此是品所由来也。
庚二 化他摄众
辛一 善生问
善生言:“世尊!菩萨具足二庄严已,云何得畜徒众弟子”?
要具足自利利他,方为实义菩萨,要为实义菩萨,方具足自他庄严。具足庄严之出家、在家。能自他利以化众生者,自然有徒众弟子前来依止。在家者,在学舍、学院之类,出家者有丛林、寺院之类,皆以有徒众弟子之故。问畜徒众弟子应如何教诲,即以如何方法摄养徒众而教化之也。
辛二 如来答
壬一 总明以四摄法畜徒
“善男子!应以四摄而摄取之,令离诸恶,增诸善法,至心教诏,犹如一子。不求恩报,不为名称,不为利养,不求自乐。”
四摄法、为摄取之方法。四摄法,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即以四法摄取勾引。布施中、如所谓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使无交情者渐成亲近,乃能摄取。布施不必财物,即用言语礼貌之类皆是。六度之施度,重在度自己之悭贪;四摄之布施,重在摄取众生,故为用稍有不同。爱语者,佛说法以四悉檀为宗旨:初;顺世间所喜法说之,次、就各人之所宜而说之,次、就对治其烦恼而说之,最后、则可说第一义而使超出。如对现在科学、哲学之人,先以佛法与科、哲学之同者而说之,次、就同中之不同者说之,再次、详辨其或同或异,最后、说出非同非异真如之理,以显佛法之胜义。利行、则为利他之行。同事、则情感无隔碍而易化矣。善用四摄法,则能近悦远来而终不离去矣。此种纯系大菩萨行,实为难行之行。在佛法中亦有专以自己所学所乐教化他人者,较为容易,但往往不能得学人之信解而退失菩萨心,以无四摄法之方便故。
壬二 无德有德畜徒弊利
“善男子!菩萨若无如是等事畜弟子者,名弊恶人,假名菩萨,非义菩萨;名旃陀罗,臭秽不净,破坏佛法,是人不为十方诸佛之所怜念。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戒,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次当教学十二部经,禅、定、三昧,分别深义,调其身心,令修六念、不放逸法,瞻养病苦不生厌心,能忍恶口诽谤骂辱,苦加身心亦当堪忍,设其有苦能为救解,除其弊恶疑网之心,善知利根、中根、纯根,教钝根人令生信心,中根之人能令纯淑,利根之人令得解脱。若能如是勤教诏者,名义菩萨,是名善人,分陀利华,人中香象,调御丈夫,名大船师。善男子!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养畜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殃齐自身,畜恶弟子不能教诲乃令无量众生作恶,能谤无量善妙之法,破和合僧,令多众生作五无间,是故剧于恶律仪罪。”
无如是等事者,即无四摄等德者,耽误弟子事小,展转流传,误人罪多。旃陀罗、为印度四族以下之最卑者,谓之不可接触,以触之为不祥不净。在佛法中,一切平等,释尊亦度旃陀罗为弟子,能随时教戒,即为有德者。恚、即嗔恚。对治法者,如贪重者、令修不净观,恚重者、令修慈悲观之类。禅、定、三昧,就广义讲,皆可通摄;若分别言,则禅、为色界四禅,定、即无色四定,三昧、即三摩地--心住一境,平等任持──。学十二部经,为闻、思、二慧;与禅、定、三昧相应,为修慧。六念、如前已说。分陀利华、即白莲华,亦即莲华中之盛美者。恶戒者,即誓受恶法之戒。佛在时,亦有从外道受戒,教令一日断一千人命根,若央掘魔罗经说。作五无间者,即造五逆恶业:即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也。
壬三 别辨在家出家畜徒
癸一 总明出家在家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萨有一弟子,所谓在家。”
在家菩萨若畜出家弟子,则破佛制。
癸二 别辨出家在家
子一 出家教二众
丑一 教出家弟子
“出家菩萨教出家者十二部经,随所犯罪,谕令忏悔。教习八智,何等为八?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者、分别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教诏调伏出家弟子,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养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众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
八智如前已说。众智、即知他人智,根智、即知根上中下智。梵音和上,译亲教师,即自己亲从受教者谓之和上。普通之师,则称师长。耆旧有德,为长者之类。
丑二 教在家弟子
“善男子!出家菩萨若有在家子弟,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至心受戒,不妄毁犯;受寄不抵;见恚能忍;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怜愍众生,于诸国王、长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调伏妻子眷属,分别怨亲,不轻众生;除去憍慢,不亲恶友;节食、除贪、少欲、知足;斗诤之处,身不往中,乃至戏笑不说恶语,是则名为不放逸法。出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先当教告不放逸法。受苦乐特,常当共俱。设在穷乏有所须者,六物之外有不应惜。病时当为求觅所须,瞻病之时不应生厌。若自无物,应四出求;求不能得,贷的宝物,差已、依俗十倍偿之,如波斯匿国之正法。若不能偿,复当教言:汝今多负三宝之物,不能得偿,应当勤修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若能至心发菩提心,若教千人于佛法中生清净信,若坏一人殷重邪见。出家菩萨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
此皆教诫弟子应行者。受寄不抵者,受人寄存之物,不应处分,用他物抵偿。怨亲能分别,则能解怨报恩。在家弟子本不应用三宝之物。六物:即三衣、一钵、卧具、及漉水囊。比邱乞食,应分为三分:以一分给贫病,以一分与山林鸟兽,以一分自食。贷三宝物,即借贷佛法僧物。不能偿者,即应修经中所说各种功德,方可消受。
子二 在家教一众
丑一 师长教徒众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又复教令信向三宝,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对,不取卑下。教以如来五部经典,见离坏者,能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一切出家…
《优婆塞戒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