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无佛法教化之地,欲令得佛法教化故。廿九、如现世互相抢夺之匪,皆因饥馑羸瘦,欲令免除故。三十、世界大战,更相残害,当受无量之苦,欲令免除故。在此时、如各国人皆想弭战争,求和平,即可从此生悲发心而实现和平。卅一、虽闻佛说法,每不能受持,欲令其改变故。卅二、从邪弃正,必受大苦,欲令反其道故。卅三、有宝不施,由此造恶,欲令悔改故。卅四、农工商苦,欲令解除故。卅五、不相爱亦恶业所感,欲令改悔故。卅六、总言一句,三界皆苦,而生非想非非想天,寿命经八万大劫,然以佛法观之,将来还有堕落地狱之苦,以在轮回中故;一切众生亦莫不然。前三十五为分别言之,此第三十六为总括说也。因见众生有此种种之苦,所以生悲。
癸二 别以四因明大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要证生空,即人我空,或生、法──人我、法我──空之智,如声闻须陀洹果以上,或辟支佛以及初地菩萨,方谓之得道。若就广义言,初住发菩提心之胜解行地,亦可谓得道。得道之后,法法无边,以得生法空其智无边故,观众生亦无边,故名大悲。又生法空智,一切平等,虽与众生种种苦相应而智不动,常常如此,故名大悲。未得道时则否,故只名悲。又从功用上讲,以普救与否及与慧共行与否,为悲与大悲分别之标准。此以四种相显明大悲。
壬三 结示修悲利益
癸一 总明修悲菩萨益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与众生相亲相爱而无怨对,故有无量利益。
癸二 别显在家菩萨益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在家之人,为一身、一家之计,以恶缘多故,不易修悲。但得优婆塞戒与否,必以能修悲与否为断,即以修悲为戒体故。真能发心之在家人,多能乐善好施。出家之人,以法施为多而难行财施,在家之人,两施俱能具足。然行施先应修悲,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故在家菩萨应注意修悲。非然者,则贪、嗔易起,而动辄作恶矣。大乘智慧,无悲则不能起,无悲之智,不过口头上,书本上之智慧而已,离开口头、书本则无智慧。
癸三 结成修悲广大益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悲心如火,恶业如薪,有火可烧薪尽,有悲可灭恶尽,故不久可成正觉。
解脱品第四
庚二 解脱了因
解脱、即是涅槃,大涅槃经说三德,解脱其一也。从果上说,三乘之果皆名解脱。又有经说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愿。又有八解脱定,即依修八种定而得名。又华严经。善财童子参五十三善知识,各言得一解脱门。亦有以胜解名解脱者。此中解脱品之解脱,亦指三乘胜解,及依胜解所成定慧,即能得解脱之门名解脱,故属了因。
辛一 承前起说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知是人得一法体,谓解脱分”。
此即佛承前悲品文起说也。若有善根之男子、女人能修悲心者,能得一种法体,即从身、口、意修悲所得解脱分。分者、支分义,又因分义。此解脱在真见道,谓无漏智;在真见道前,为加行慧及胜解慧,对解脱果,名解脱分。若能照悲品修悲,则可得此解脱分。
辛二 问答推明
壬一 问得体义
善生言:“世尊!所言体者,云何为体”?“善男子!谓身、口、意;是身、口、意从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善生问佛:所言体者,以何种法为体?佛答以身、口、意。修三十二相品中明业体,亦即以身、口、意业为体。此解脱分法体之身、口、意,从方便得。方便、有处是指善巧权巧,亦多有指预备工夫者,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利器义同;此中亦指预备工夫。解脱分法体,如因受戒作羯磨──受戒作法──而得戒体。此中解脱分法体,从身、口、意得,亦复如是。闻、即闻慧,思、即思慧,此中之体,由闻所成即闻慧,由思所成即思慧,又有由修所成者为修慧;要得解脱法体,须有闻思之慧。又分三种者,谓施、戒、多闻。惠施有三:见有苦而施为大悲施;为报恩而供养为报恩施;供养有德者,如供佛、菩萨、及师长三宝,为尊敬施;此三皆能生解脱之慧。又因持戒可生解脱之慧。多闻佛教经典,尤可得生解脱之慧。此中智慧谓之了因,以此种种智慧,了知佛法、众生法,而为发起菩提心之因故。
壬二 问方便得
癸一 辨得不得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麦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善生问:具足几多惠施、持戒、多闻,即能得此解脱分之法体?佛答:不必定数。或有以多施而不能得者,或有以少施而能得者。一把麦、即一团之面食。八戒、即八关斋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身不涂饰香鬘,七、不坐高广大床,八、不歌舞观听,是为八戒;不过午食,是为一斋。又有以多持戒而不得,以少持戒而得者。又有以无量多闻而不得,以持一四句偈而得者。十二部、即十二部分、十二部类之义。十二部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有说小乘只有九部,大乘为十二部者;有说小乘为十一部,大乘加方广为十二部;以说大小乘皆具十二部者,为善。偈、即伽陀,或四字一句,或五字、七字一句,每句字数均整,以四句为一偈。得解脱分与否,不以多少为准,而以用心不同为分别。有仅以修人天福报用心者,有以求解脱生死用心者。求人天福者,虽多施、多戒、多闻亦不得解脱分;求了生死者,虽少闻、少施、少戒亦得解脱分。解脱分、即能得涅槃之因。涅槃者、即真解脱果。知生死过患欲解脱,知涅槃安乐而趣求,故得解脱分也。涅槃、有翻为灭,或灭度,或寂灭。或圆寂者,以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患寂灭为义。三界之中,六道皆无此安乐,惟解脱生死才有此安乐。所以平常修心之人,以存心为最要。一切功德如回向人天福报,即不得解脱分;如回向无上菩提,即得解脱分。即念佛、坐禅人,虽已得定,若不回向菩提,未发真无漏慧,亦不过得世间四禅、四定而已。
癸二 得解脱时
“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是二、阿迦尼吒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及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
此佛言得解脱之时。凡佛住世及佛法流行尚有经典存在于世时,即为佛出世时。无佛经教时,即缘觉出时。缘觉虽不度生,而其神通威仪亦可起人信仰而发出世之心。阿迦尼吒天,即五不还天之色究竟天,皆证声闻三果或位登大菩萨者生在其中。净居天、为五不还天别名。即释尊在作悉达太子时,出城所遇沙门为说解脱法,亦即净居天所化,此即以本生事来证明者。
癸三 得解脱人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体者,是身、口、意。郁单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此说惟以人趣为能得真见道。欲界天享欲乐,无三方便,即无施、戒、多闻。无色界无身、无口,而得解脱分应以身、口、意三为体,无色界缺二故不能得。郁单曰或译郁单越,即北俱卢洲。此地福报最胜,故无贫富之分,无寿夭之别,本无惠施、持戒、多闻,因其无用之必要也。三人:即声闻人,缘觉人,菩萨人;即以人为能得声闻解脱,缘觉解脱,及菩萨解脱。又可由劣转胜,由声闻转缘觉,由缘觉转菩萨。
壬三 问得法相
癸一 正明得相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至心、即至诚恳切之心,听后即能受持实行。闻地狱、饿…
《优婆塞戒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