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闼婆、羅刹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樂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衆生所應得利而爲廣說。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爲二?一者、好于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事飾者,當知是爲新學菩薩。若于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爲久修道行。彌勒!複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于甚深法。何等爲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于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爲自毀傷,不能于深法中調伏其心。彌勒!複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爲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爲二法”。
【釋】此閻浮提濁惡世中,猶如淤泥,能生蓮華;聞此大乘經法,即成清淨佛種。有樂大乘法者,若不聞如是等經法,則不能發佛菩提心而成善利。故廣宣流布,隨所應得而爲廣說。依此可見佛說此經之意,正是令濁世中衆人起發大菩提心,紹隆佛種,不只是當時斥小、彈偏也,此中所說菩薩叁種二相,有叁種新學菩薩相。第五種以所曾學、輕慢新學者不令聞解深義。第六種取相分別而執著成病,知見自高,橫生法礙。此皆雖遭遇此大乘法寶,不獲善利,反因之而墮大地獄者也。唯第二種若于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若入其中聞已心淨,護持解說、如說修行,斯成善利。亦以見其夙殖德本、久修善根,故能信受于此。反是者、皆根行淺薄,福慧微劣,猶盲人無所堪受日月光明之益耳。于此釋尊親口囑言,遇斯經者,應自回心體察以自研磨。學彌勒之遠離斯惡,信奉宣揚,斯乃爲不辜釋尊大悲深恩也。有好心向佛法之人,于此當深覺悟,勿以世間惡濁狹劣之見,迷自誤他,切要切要!
【紀】此章、廣宜流布于閻浮提句:因此閻浮提人,功德與過失均不可限量。他洲人多清淨不能發心,故專說閻浮提也。名新學者句:就聞位說;其實一念回光,便同本德,故不可輕慢視之。
丙二 慈氏承旨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爲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爲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釋】如文可知。
【紀】此章、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句:慈氏直下承當,謂當來成佛時,能如釋迦之慈悲攝受,加被于一切衆生也。
丙叁 菩薩弘布
于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複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丙四 天王護持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爲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紀】此章、諸官屬,指天王所部屬之八部天神、地祇等。百由旬,約華裏,在叁千裏外。
丙五 別結經名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爲維摩诘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釋】此獨告阿難者,以阿難爲將來結集經典之人故也。而阿難請問經名者,亦正以將來結集時可安名耳,此爲別結此一經者。
【紀】此章、于講義外有應說者:如佛言阿難,是經名爲維摩诘所說二句:顯非是佛所說者,以明各有因緣,釋尊不掠維摩诘之美也。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二句:顯維摩诘既能說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我印可,汝等不應以非佛所說而不受持,亦應如法受持也。
丙六 通結信奉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诘、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此爲各經終結處之通式,亦等于經前之通序。以見當時有此大衆共同聞說歡喜、信受奉行,足堪傳信來葉,垂之無窮。
【紀】此章、與前通序分中六種成就,文字上只少時與處二者。其實、時猶是時,處猶是處,更推知主猶是主,衆猶是衆,聞猶是聞。
無離于文言,說有解脫相。願以此紀聞,回向真如海。
貫攝
【釋】上來釋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竟,茲更條貫全經義例于下:
一、經分別 按佛經有理經、行經、果經之別。通而言之,每經各有理、行、果經叁分。即如此經,第一佛國品是理經,從第二方便品以至第十一菩薩行品是行經,見阿佛品、法供養品及囑累品是果經。理經、乃說之爲教本者也,行經、乃示之于實踐者也,果經、乃證顯而成就圓滿者也。大小諸乘各得有理、行、果叁經。從其偏勝主重之點而特別之,于大乘諸經中,如摩诃般若、解深密、楞伽等經,是理經也。如妙法蓮華、佛地、分別佛功德、小阿彌陀等經,是果經也。若佛華嚴──亦得是果經──大佛頂首楞嚴等經,是行經也。果經于立願行爲最有力,理經于開信解爲最有力,行經則以轉理成事、從因致果爲最有力。此經蓋與佛華嚴等同類。乃行經也。從其特點而更別之,則此經乃行經中專從化他以修取淨佛國土者也。斯義于經文中,已處處顯示之。但就佛于此經所標題目觀之,便可知矣。此經佛國品,佛因寶積之問說淨佛國行,果上所指佛國乃是東方無動如來妙喜世界。乃既不名佛說寶積所問淨佛國土行經,亦複不名佛說無動佛妙喜世界功德經,而就實行修取淨佛國之維摩诘及其所現不思議事立名,則此經主要之特點,固不得不謂其在行,尤不得不謂其在于化他修取淨佛國之行也。將欲禀修淨佛國行,須先有理教以成其信解,故有佛國一品。推此理教之所由起,故有序分。既禀理教,當現觀乎惡濁衆生世間而求淨善佛國之果,以確立無上正遍覺知之意志,此方便一品之所由來也。既立無上正遍覺知之志,當先發明本真如性,已蕩凡情,應空聖解,一法不得,乃證法性,故有弟子、菩薩二品。既證真如法性,乃見恒沙衆生煩惱體本空寂,恒沙佛法功德性自圓成,轉成佛國依正、主伴不二之事,遂有室中六品。上求行滿,自利功圓,則當下化而廣利他,故既同歸佛地,盡而不盡,寄之世界無邊、衆生無盡,乃有菩薩行品。窮未來際行菩薩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本修淨佛國因,當證淨佛國果,取淨佛國饒益衆生,故有見阿佛國品。至此、理顯行成,行成果滿,唯是一乘佛國因果不可思議解脫之法,實爲諸佛圓滿菩提成就衆生之本。勸發能信解、受持、讀誦、講說者,則爲供養盡十方叁世際一切如來;且顯此經修取淨佛國之法,須補處菩薩乃能擔荷,故殿以法供養、囑累二品。此經十四品皆淨佛國行,大章如是。
二、時分別 有世俗時,有勝義時。從世俗時觀之:釋尊說法四十九年,此經說在何時,殊難定說。要之、當已經說法一二十年後乃說耳。就此經文察之,蓋非一時之說。寶積獻蓋,佛說取淨佛國之行,此爲一時。維摩诘彈诃諸弟子及諸菩薩,此所曆時應有先後,行布非一,又爲一時。維摩诘示疾至結成此經,唯在一日之間,又爲一時。從勝義時言之:真勝義時,一時即一切時,一切時即一時,窮叁世際,叁世性如。就佛教義分別言之:則分有時、空時、及中道時,就本經分別之:佛國品及方便品爲有時,弟子品及菩薩品爲空時,文殊師利問疾品以去皆爲中道時。就諸經分別之:小乘諸經屬于有時,般若諸經屬于空時,此經與佛華嚴、妙法蓮華諸經,皆屬中道時也。
叁、處分別 佛華嚴經以七處、九會貫攝乎全經,此經則有二處、六會。何謂二處?一者、庵羅樹園,二者、維摩诘舍。此之二處,二各有二。庵羅樹園二者:一者、原來世間相之庵羅樹園,佛國品、弟子品、菩薩品之說處是也。二者、廣博嚴淨相之庵羅樹園,菩薩行品、見阿佛品、法供養品、囑累品之說處是也。維摩诘舍二者:一者、示居塵俗相之維摩诘舍,方便品之說處是也。二者、空諸所有相之維摩诘舍,文殊師利問疾品、不思議品、觀衆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佛品之說處是也。此依其說法之處以言之,要不出于毗耶離之界也。從其所說之處言之:弟子品、菩薩品、諸弟子菩薩遇維摩诘處,雖不離于人世,固已不專在于庵羅園及維摩诘舍二處。如雲: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著在帝釋帝釋中尊,則不限人間而亦及于天上矣。經中屢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遍于叁千大千世界矣。如說東方須彌相世界,及屢說十方諸佛世界,則遍于盡虛空界矣。更就所現言之:初于寶蓋中現叁千大千世界,其次佛以足指按地亦現叁千大千世界,又如維摩诘現過四十二恒沙佛土衆香世界,手取阿佛國,則亦遍于十方諸世界也。故就所說所現之處以言,則有處而無處。以廣大無邊故,十方佛國永寂如空,于不二境現諸淨土,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過十方界唯是一心,則不動毗耶離城而圓遍十方法界,謂之不可思議之處。
四、會分別 主伴會集現通說法,謂之曰會。上雲二處六會,會固依處,抑亦依時。時處既明,可得論會。初、佛國品爲第一會;二、方便品爲第二會;弟子、菩薩二品合爲一會;文殊師利問疾品至香積佛品,共五品半合爲一會;衆香菩薩來維摩诘室並加入人天之衆,又爲一會;同到庵羅樹園後之四品,又爲一會。就會之所集處言之,只在毗…
《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