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生相待,今曰不生,實以諸對待法皆起于生,不生則諸對待法皆本未嘗有,故入不二法也。二、德守無我門:德守者,真如守其性,不隨無明妄動起我我所見也。叁、不眴不受門:眴、目動也。目者、六根之首,不眴者六根不觸受六塵,根不接塵,則識不起而諸法空寂矣。四、德頂實性門:頂者、最高最貴之義,故德頂即一切法實性,從實性以觀之,則生死煩惱垢之實性,即菩提、涅槃淨之實性。五、善宿不動門:宿者、本有,善者、淨觀。善宿者、本覺也。無明妄動有心念生,心念生則諸分別起,二者分別之端,此以本覺不動故不二也。六、普眼平等門:普眼者、一相無相平等遍照也。七、妙臂心空門:臂雖有二,而同爲法身之妙用。猶大、小乘心相如幻,空無自性。出此數例,余可類推。
無相際、謂無善、不善相之實際。有漏、謂雜染法,無漏、謂清淨法。漏者、過失之義。有爲、無爲之爲,是造變義。有爲是無常義,故生、異、滅之叁相謂之有爲相。諸不遍者必不常住,不常住者必非其實,故無爲是遍、常、真實之義。那羅延、是堅固之義,或翻金剛。四種異、空種異,指四大之種異虛空之種。謂四大是有質礙,虛空是無質礙也。了皆即心爲性,但有名言都無實性,則不二矣。身滅、謂證涅槃,不受後有。隨拈一法皆成二相,即由二相以契不二,是謂入不二門。
【紀】法自在菩薩段中,得此無生法忍句:以叁世推之,亦畢竟無生,此即是無生法性;能見此無生法性者,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者,便入不二門也。
不眴菩薩段中,眴之一字,爲目動貌。眼爲六根之首,而受色塵,故有所受。受,又分境界受、自性受。
德頂菩薩段中,見垢實性二句:以實性即是佛性,故無垢淨。
善宿菩薩段中,不動則無念二句:謂動念皆由無明,倘無無明長養習氣種子,即無名言一切分別。
普眼菩薩段中,一相無二相句:謂一一相即種種相,實本無相,相相無邊。若爲有相,相皆一合──金剛雲: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取、不可說──故曰入于平等。
妙臂菩薩段中,觀心相空如幻化四句:謂承上一乘而說爲二。菩薩、聲聞猶一身而有兩臂,不過爲善巧方便之妙用,更無分際可得。
弗沙菩薩段中,入于無相際而通達者句:謂無善與不善,分別對待之實際相可得也。
師子菩薩段中,以金剛慧叁句:喻具有堅利之性──堅則妄想不破之,利則能破諸妄想──,解脫之能──此專屬智者;此解脫非謂縛而後解,謂本來無縛也。
師子意菩薩段中,不起漏不漏想二句:一切能招未果之業法,爲漏;無上正等覺及涅槃,爲無漏。無此有漏、無漏二法念,及此有漏、無漏二法相也。
那羅延菩薩段中,世間性空句:謂亦如諸法體性本空。對于世間,亦本無出、入,故不溢不散。不溢屬入世,不散屬出世。
善意菩薩段中,若見生死性二句:正謂無實體相,因虛妄顛倒有。其實不入生死,不入涅槃,故無縛無解。
現見菩薩段中,盡若不盡四句:世法,謂皆不緣起,名盡。今佛法,若究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多謂隨緣者爲無盡相,豈知不變者亦無盡相也,故曰皆是無盡相。
普守菩薩段中,我尚不可得四句:謂佛因衆生執我而說無我法,其實本無自體,當體空寂之性,即是恒沙之性,故曰見我實性,不複起二。
喜見菩薩段中,色即是空七句:見五塵皆是心相,各由見分而顯。心相,亦名自心相分。如鏡中之影相,並無自體,體即鏡之光明,均即是空。
明相菩薩段中,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四句:如謂地大種性爲堅,水大種性爲濕,火大種性爲業,風大種性爲力,本不離四大而有空,亦不能離前後而有中間也。
妙意菩薩段中,眼性于色叁句:謂眼性即同于色性,本無叁毒──順境貪,背境恚、中境癡也,當體是空。
無盡意菩薩段中,布施回向一切智二句:謂大布施者,叁輪體空。如無能布施之我,亦無所受布施之人,中間布施之物亦無,即爲修波羅密多布施法,亦即是回向一切智。故曰: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能回向此佛智,則所修爲無漏法;不回向,則所修爲有漏法。淨土念佛,發願往生外,亦注重回向者,同此義。
深慧菩薩段中,則無心意識句:謂皆不緣起,能緣取一切境界而行于思慮者,爲心、意、識,叁者之同分義。識又專屬分別了知,意又專屬審察考慮,靜又專屬結合含藏,爲心、意、識叁者之別分義。其實即于一切法上,求其實體,則畢竟是空,皆離于分限而爲無相,更無造作可得,故言無相、無作。
寂根菩薩段中,佛即是法二句:見叁寶雖有同體、事相、自性之名,兩足、離欲、衆中叁尊之號。事理因緣都歸自性,自性真如,本體空寂。叁寶皆爲無相句;謂無能所皈依義。與虛空等句:謂周遍廣大義。
心無礙菩薩段中,見身實相者四句:謂了法性本空。但阿羅漢先滅煩惱,尚遺身縛。後滅果報,始灰身泯智。身爲積聚義,四大所積聚故。生滅相續曰積,衆法和合曰聚。更如地球,爲無數微塵結成,是本無有相,當體空寂之真如相故,即是身滅無可滅故。前寂根爲八地菩薩,此心無礙爲九地以上菩薩。能離所緣境礙,未斷能緣心礙,必至九地以上菩薩,則能所、心境皆無礙矣。
上善菩薩段中,身口意善四字:身、口、意爲叁業。身業有叁:殺、盜、淫。口業有四:惡口、兩舌、妄語、绮語──一切戲谑诙諧皆屬之。意業亦叁:貪、嗔、癡。總爲十惡,反之爲十善。造作不失名業。是叁業無作相二句:見叁業體即真如,更無一法可得。
福田菩薩段中,福行二字,指叁善道業。罪行二字,指叁惡道業。不動行叁字,指專修四禅定者。屬于色界、無色界。叁行實性是空句:見一一功德習染之相,皆爲如來藏清淨法身總相之全體,重重無盡。得此實性,便爲無上行。
華嚴菩薩段中,見我實相者二句:謂所有對待,皆由我執而起,無我則無分別法。則無有識句:即是無有分別。如梁武帝問對朕者誰,達摩祖師答以不識是。
月上菩薩段中,闇與明叁字,各有心與境之區別。屬心之闇者,爲無明。其明者,爲觀照。屬境之闇者,爲不見處。其明者,爲見處。平等入,謂入于無明無闇耳。
寶印手菩薩段中,謂欣樂涅槃,則涅槃雖出世淨妙法,一變而爲世間染汙法矣。若有縛則有解四句:謂必先有煩惱生死之苦累,而後方說脫此生死之苦,煩惱之累。如叁祖初參二祖時,求爲解脫。二祖謂:誰縛汝,叁祖悟本來無縛,又將誰解是。
珠頂菩薩段中,住正道者二句:謂如來本爲邪道不得已而說正道,使世無邪道,如來亦不說正道。
樂實菩薩段中,非肉眼所見四句:謂吾人肉眼平時之見,多系對境而顯。境滅時見亦隨滅,均屬法塵分別影事。尚有不見之見真如慧眼在,此真見者,非對境故,故無見不見也。例如空觀所見空相,尚非平等法性,以有所見故。如摩诃般若波羅密多照見五蘊皆空時,便爲無見無不見,無對境故。
壬二 遣言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釋】一法之可言說者皆二,由二契應不二,即是由言以入無言。由種種言以入無言,則種種言莫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諸問答皆所不能到,莫非不二,斯真不二。正以諸菩薩皆宗極文殊師利,故在文殊師利之意,二入不二爲二,本無有二,莫非不二,始入不二法門。
【紀】此章,以言遣言也。如我意者五句:是當時文殊無有文字言語,尚遺此文字言語之相。此經文殊爲了因佛性──佛性叁種: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叁、因緣佛性──,在契應不二究竟佛心也。
壬叁 無言入不二門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釋】諸菩薩入不二法門,悉無二言也。而各言其由以入不二,是從無言而言其言言無言也。所言既窮,維摩诘乃即于其所言之無言,契會靡間。故諸菩薩皆入二門,而維摩诘則爲不二。文殊師利歎爲真入不二法門,所謂“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者也。然知文殊師利之獨歎維摩诘,不知維摩诘之所默,即是諸菩薩之所言,與遍歎諸菩薩無異,是猶未悟不二者也。諸菩薩從無言而言,維摩诘從言而無言,則因此經本以維摩诘爲正因佛性,法會大衆爲緣因佛性,文殊師利爲了因佛性,故此不二法門始于淨名之問,終于淨名之默,獨以維摩诘示無言之宗極也。
【紀】此章,遣無可遣也。默然無言句:不著一字,顯當時淨名無有文字言語,實離文字言語之相,斯真不二。此經淨名爲正因佛性,尤爲殊勝難能,亦固其所。且舉前次諸品,維摩诘所說種種方便、神通、智慧、圓妙之法,皆各顯其能,名盡其妙;今一爐而冶之,皆默契于此章無言中,實顯佛說無法可說真旨。通常叁乘相共之法,有從有門入者,有從無門入者,更有從亦有亦無門入者,又有從非有非無門入者。但皆契入于無言,乃爲真見法性。即進而推之大乘不共法,其宗極究竟處,亦是在契入此無言法性中耳。
辛叁 時衆獲益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衆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釋】此中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是登初地。
香積佛品第十
庚二 香積佛品
【釋】五塵中、以聲爲緣生最無自體,其次當以香爲最微,觸爲最粗。故觸遍成四大,色成叁大,味成二大,香唯地大,而聲則但成空…
《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