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生相待,今曰不生,实以诸对待法皆起于生,不生则诸对待法皆本未尝有,故入不二法也。二、德守无我门:德守者,真如守其性,不随无明妄动起我我所见也。三、不眴不受门:眴、目动也。目者、六根之首,不眴者六根不触受六尘,根不接尘,则识不起而诸法空寂矣。四、德顶实性门:顶者、最高最贵之义,故德顶即一切法实性,从实性以观之,则生死烦恼垢之实性,即菩提、涅槃净之实性。五、善宿不动门:宿者、本有,善者、净观。善宿者、本觉也。无明妄动有心念生,心念生则诸分别起,二者分别之端,此以本觉不动故不二也。六、普眼平等门:普眼者、一相无相平等遍照也。七、妙臂心空门:臂虽有二,而同为法身之妙用。犹大、小乘心相如幻,空无自性。出此数例,余可类推。
无相际、谓无善、不善相之实际。有漏、谓杂染法,无漏、谓清净法。漏者、过失之义。有为、无为之为,是造变义。有为是无常义,故生、异、灭之三相谓之有为相。诸不遍者必不常住,不常住者必非其实,故无为是遍、常、真实之义。那罗延、是坚固之义,或翻金刚。四种异、空种异,指四大之种异虚空之种。谓四大是有质碍,虚空是无质碍也。了皆即心为性,但有名言都无实性,则不二矣。身灭、谓证涅槃,不受后有。随拈一法皆成二相,即由二相以契不二,是谓入不二门。
【纪】法自在菩萨段中,得此无生法忍句:以三世推之,亦毕竟无生,此即是无生法性;能见此无生法性者,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者,便入不二门也。
不眴菩萨段中,眴之一字,为目动貌。眼为六根之首,而受色尘,故有所受。受,又分境界受、自性受。
德顶菩萨段中,见垢实性二句:以实性即是佛性,故无垢净。
善宿菩萨段中,不动则无念二句:谓动念皆由无明,倘无无明长养习气种子,即无名言一切分别。
普眼菩萨段中,一相无二相句:谓一一相即种种相,实本无相,相相无边。若为有相,相皆一合──金刚云: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取、不可说──故曰入于平等。
妙臂菩萨段中,观心相空如幻化四句:谓承上一乘而说为二。菩萨、声闻犹一身而有两臂,不过为善巧方便之妙用,更无分际可得。
弗沙菩萨段中,入于无相际而通达者句:谓无善与不善,分别对待之实际相可得也。
师子菩萨段中,以金刚慧三句:喻具有坚利之性──坚则妄想不破之,利则能破诸妄想──,解脱之能──此专属智者;此解脱非谓缚而后解,谓本来无缚也。
师子意菩萨段中,不起漏不漏想二句:一切能招未果之业法,为漏;无上正等觉及涅槃,为无漏。无此有漏、无漏二法念,及此有漏、无漏二法相也。
那罗延菩萨段中,世间性空句:谓亦如诸法体性本空。对于世间,亦本无出、入,故不溢不散。不溢属入世,不散属出世。
善意菩萨段中,若见生死性二句:正谓无实体相,因虚妄颠倒有。其实不入生死,不入涅槃,故无缚无解。
现见菩萨段中,尽若不尽四句:世法,谓皆不缘起,名尽。今佛法,若究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多谓随缘者为无尽相,岂知不变者亦无尽相也,故曰皆是无尽相。
普守菩萨段中,我尚不可得四句:谓佛因众生执我而说无我法,其实本无自体,当体空寂之性,即是恒沙之性,故曰见我实性,不复起二。
喜见菩萨段中,色即是空七句:见五尘皆是心相,各由见分而显。心相,亦名自心相分。如镜中之影相,并无自体,体即镜之光明,均即是空。
明相菩萨段中,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四句:如谓地大种性为坚,水大种性为湿,火大种性为业,风大种性为力,本不离四大而有空,亦不能离前后而有中间也。
妙意菩萨段中,眼性于色三句:谓眼性即同于色性,本无三毒──顺境贪,背境恚、中境痴也,当体是空。
无尽意菩萨段中,布施回向一切智二句:谓大布施者,三轮体空。如无能布施之我,亦无所受布施之人,中间布施之物亦无,即为修波罗密多布施法,亦即是回向一切智。故曰: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能回向此佛智,则所修为无漏法;不回向,则所修为有漏法。净土念佛,发愿往生外,亦注重回向者,同此义。
深慧菩萨段中,则无心意识句:谓皆不缘起,能缘取一切境界而行于思虑者,为心、意、识,三者之同分义。识又专属分别了知,意又专属审察考虑,静又专属结合含藏,为心、意、识三者之别分义。其实即于一切法上,求其实体,则毕竟是空,皆离于分限而为无相,更无造作可得,故言无相、无作。
寂根菩萨段中,佛即是法二句:见三宝虽有同体、事相、自性之名,两足、离欲、众中三尊之号。事理因缘都归自性,自性真如,本体空寂。三宝皆为无相句;谓无能所皈依义。与虚空等句:谓周遍广大义。
心无碍菩萨段中,见身实相者四句:谓了法性本空。但阿罗汉先灭烦恼,尚遗身缚。后灭果报,始灰身泯智。身为积聚义,四大所积聚故。生灭相续曰积,众法和合曰聚。更如地球,为无数微尘结成,是本无有相,当体空寂之真如相故,即是身灭无可灭故。前寂根为八地菩萨,此心无碍为九地以上菩萨。能离所缘境碍,未断能缘心碍,必至九地以上菩萨,则能所、心境皆无碍矣。
上善菩萨段中,身口意善四字:身、口、意为三业。身业有三:杀、盗、淫。口业有四:恶口、两舌、妄语、绮语──一切戏谑诙谐皆属之。意业亦三:贪、嗔、痴。总为十恶,反之为十善。造作不失名业。是三业无作相二句:见三业体即真如,更无一法可得。
福田菩萨段中,福行二字,指三善道业。罪行二字,指三恶道业。不动行三字,指专修四禅定者。属于色界、无色界。三行实性是空句:见一一功德习染之相,皆为如来藏清净法身总相之全体,重重无尽。得此实性,便为无上行。
华严菩萨段中,见我实相者二句:谓所有对待,皆由我执而起,无我则无分别法。则无有识句:即是无有分别。如梁武帝问对朕者谁,达摩祖师答以不识是。
月上菩萨段中,闇与明三字,各有心与境之区别。属心之闇者,为无明。其明者,为观照。属境之闇者,为不见处。其明者,为见处。平等入,谓入于无明无闇耳。
宝印手菩萨段中,谓欣乐涅槃,则涅槃虽出世净妙法,一变而为世间染污法矣。若有缚则有解四句:谓必先有烦恼生死之苦累,而后方说脱此生死之苦,烦恼之累。如三祖初参二祖时,求为解脱。二祖谓:谁缚汝,三祖悟本来无缚,又将谁解是。
珠顶菩萨段中,住正道者二句:谓如来本为邪道不得已而说正道,使世无邪道,如来亦不说正道。
乐实菩萨段中,非肉眼所见四句:谓吾人肉眼平时之见,多系对境而显。境灭时见亦随灭,均属法尘分别影事。尚有不见之见真如慧眼在,此真见者,非对境故,故无见不见也。例如空观所见空相,尚非平等法性,以有所见故。如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时,便为无见无不见,无对境故。
壬二 遣言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释】一法之可言说者皆二,由二契应不二,即是由言以入无言。由种种言以入无言,则种种言莫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诸问答皆所不能到,莫非不二,斯真不二。正以诸菩萨皆宗极文殊师利,故在文殊师利之意,二入不二为二,本无有二,莫非不二,始入不二法门。
【纪】此章,以言遣言也。如我意者五句:是当时文殊无有文字言语,尚遗此文字言语之相。此经文殊为了因佛性──佛性三种: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因缘佛性──,在契应不二究竟佛心也。
壬三 无言入不二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释】诸菩萨入不二法门,悉无二言也。而各言其由以入不二,是从无言而言其言言无言也。所言既穷,维摩诘乃即于其所言之无言,契会靡间。故诸菩萨皆入二门,而维摩诘则为不二。文殊师利叹为真入不二法门,所谓“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者也。然知文殊师利之独叹维摩诘,不知维摩诘之所默,即是诸菩萨之所言,与遍叹诸菩萨无异,是犹未悟不二者也。诸菩萨从无言而言,维摩诘从言而无言,则因此经本以维摩诘为正因佛性,法会大众为缘因佛性,文殊师利为了因佛性,故此不二法门始于净名之问,终于净名之默,独以维摩诘示无言之宗极也。
【纪】此章,遣无可遣也。默然无言句:不著一字,显当时净名无有文字言语,实离文字言语之相,斯真不二。此经净名为正因佛性,尤为殊胜难能,亦固其所。且举前次诸品,维摩诘所说种种方便、神通、智慧、圆妙之法,皆各显其能,名尽其妙;今一炉而冶之,皆默契于此章无言中,实显佛说无法可说真旨。通常三乘相共之法,有从有门入者,有从无门入者,更有从亦有亦无门入者,又有从非有非无门入者。但皆契入于无言,乃为真见法性。即进而推之大乘不共法,其宗极究竟处,亦是在契入此无言法性中耳。
辛三 时众获益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释】此中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是登初地。
香积佛品第十
庚二 香积佛品
【释】五尘中、以声为缘生最无自体,其次当以香为最微,触为最粗。故触遍成四大,色成三大,味成二大,香唯地大,而声则但成空…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