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同入不可思議解脫。恒沙妙用一時俱發,猶文殊師利衆鹹會維摩室也。試回光體究看!
【紀】此章,既入其舍叁句:意顯如依地基、土木和合成舍,取能居人功用,實在空間。更如太陽,除取所見之圓影相、光明相、及所感觸之熱力外,另欲覓太陽實相,了無所得,當體即是諸無所有。金剛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過爲意識上結合觀念之假名言耳。
壬叁 問答
癸一 主問賓答
時維摩诘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釋】善來文殊師利,此維摩诘歡迎之辭。即事言之:夫舍者、舍于空非舍于舍,舍無自體,體即是空。然則一切衆生皆舍于空,諸佛、聖賢亦舍于空,雖文殊師利亦曷嘗不舍于空;未嘗不舍于空,夫又安有來入其舍者哉!然乃宛然已來在其舍,故曰不來相而來也。夫見室今空無諸所有,是不見一相也;然今乃灼然見室空無有,獨寢一床,故曰不見相而見也。即理言之:盡法界是一維摩诘,亦盡法界是一文殊師利,覓來不來、見不見相了不可得,而未嘗不體露堂堂,當處即來,觀面相見,故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妙德將欲致佛來旨,申己問端,故即順而印之。乃曰:若其既來,早非是來。何則?來相已過去故。夫未來者,直未有乎來耳,非謂來之所從來也。過去者、直已無之耳,非謂其轉至何處也。設或來有所從,則應去有所至,如有昨日亦有明日。既其去無所至,則亦來無所從,如無明日亦無昨日。無所從來而來,故不來相而來。夫絕對則無見,而可見必假乎相待,相待則緣會靡常而刹那變壞,一見不可再見,再見早非前見之相。即見不帶見相,故不見相而見。大佛頂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叁世、十方當頭坐斷,此之謂大智文殊師利欤!了此數句,一部中論無余蘊矣。
【紀】此章淨名問言,不來相而來二句:明當體是來而無來相,當體是見而無見相。妙德答言,若來已更不來二句:正顯來相不定。如兩行人,一由東往西,一由西向東,各有去來相,亦必不同也。
癸二 賓問主答
子一 問答疾因
“且置斯事,居士所疾甯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雲何滅”?維摩诘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衆生愛之若子,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釋】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此亦通于菩薩實有斯病,非但叁界衆生。有癡則即有見,有愛則即有慢。何者?有所不見、即有所見,有所愛、即有所不愛,此即末那根本四惑。專從集生正面言之,唯癡與愛實爲原力。癡者、動之所由興也,見者、體之所由判也,愛者、自之所由結也,慢者、他之所由離也。菩薩猶有無明,癡與見俱;從癡有愛,愛與慢俱。因此根本煩惱,遂有變易、分段兩種生死。在菩薩雖已無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死;雖已空分別執,尚有俱生、我法二執未盡,故曰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有生死及我即有病故。或者、菩薩本已五住斷盡,二死永無,然以大悲願故,爲度衆生現身人世,既受人身因有諸病。所謂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衆生不病則我病滅,菩薩疾者以大悲起是也。雖然、推原因何而有衆生,因何衆生有病,還是從癡有愛則有衆生及衆生病,故菩薩病依菩薩及衆生之癡愛起。其生無從,其滅無至,了癡愛之本空,覓癡愛而無得,則衆生病愈故菩薩病滅。此究诘疾之由來及其畢竟者。
【紀】此段前七句,爲妙德傳佛意旨。中四句,爲妙德自問疾因。維摩诘言下至以大悲起,皆淨名答辭。從癡有愛句:癡爲根本無明,愛爲根本煩惱。起無明,則不能了知明見;起煩惱,則不免造業受苦。入生死叁句:謂生老病死數種相連,有生則必有死也。講義中,有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二種。變易生死者,爲菩薩生死:此種生死,菩薩以所修真空法性上一切佛果智慧功德爲因,本願度生,依未盡之癡、見、愛、慢爲緣──得自主的,爲進化的──以願力生者也。分段生死者,爲凡夫生死:此種生死,衆生以過去生中未斷之貪愛、惑業爲因,引起父母四大爲緣──不自主的、爲輪回的──以癡愛生者也。
子二 問答室空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诘言:“諸佛國土,亦複皆空”。又問:“以何爲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問:“空當于何求”?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答曰:“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又仁者所問何無侍者,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釋】夫疾者生于衆生之癡、愛與菩薩之悲願,諸佛國土亦皆從之緣起。然癡與愛體本空寂,菩薩悲願亦複如是,故疾體與諸佛國土之體無不空也。然以何者名爲空乎?以本空故空也。然本空何必空乎?直以不分別空故空耳。吾人種種無明妄動,顛倒貪著種種名相,皆分別乎空而幻現,猶從目翳見空華也。然而空非可分別者,不可分別而妄分別,其所分別亦皆是空,猶之空華即是空也。夫本空則不事求也,第以妄想執著昧其是空,是以求空,然則不即以六十二見求之將何求乎?妄見體空,即是諸佛解脫,故欲索妄見之根元,舍諸佛解脫則又無從也。夫諸佛解脫,即指解脫乎衆生種種煩惱心行而言。究衆生種種煩惱心行之體性了不可得,即是求諸佛之解脫。蓋大悲之疾即淨土之行,性空爲體而以衆魔外道爲緣,不舍生死而令解脫,不動諸見而令清淨,則衆生心淨而佛國土淨。何者?以佛國土及衆生心性常空寂,故能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此究诘疾之實體及其本性者。
┌─過去
┌─有色──────┼─現在
┌─色─┼─非有色────┐└─未來
┌─有─┤ ├─亦有色亦無色─┼──同上
六十二見─┤ │ └─非有色非無色─┘
└─無 ├─受─┐
├─想─┼──同上
├─行─┤
└─識─┘
每蘊曆四句、叁世成十二,五蘊合成六十,另加有無二根本見,成六十二。
【紀】此段、以無分別空句:如病目人所見空華之空,與無病目人所見淨明之空,原無有二。但不隨著空華分別,當體即是空也。
子叁 問答疾相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爲何等相”?維摩诘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複如是。而衆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釋】夫疾無定相,以疾體空故。然本以大悲攝受衆生故現身現疾,有依他性,無自依性,則亦即以衆生病相爲病相耳。此究诘疾之定義及其界說者。世間學者,研究諸法執著是實,不出此叁;在佛法則轉爲無作、空、無相叁解脫法門也。
【紀】此段首明疾相本無邊際、無界限、無自相可得。以凡所謂相,皆是五陰爲因,名字文言爲緣,和合而成。故今淨名以疾而顯疾實體之相。現身現疾,從癡有愛句,謂疾之實體。而此實體,即是真如法性,以真如能起無明,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下述之四大各有體相,亦自不同。如地以堅爲體,以質礙爲相。水以濕爲體,以流潤爲相。風以動爲體,以搖擊爲相。火以熱爲體,除冥燃燒爲相。其名大者,含周遍義。故推而論之,各種有形質堅固之物體,皆屬地大。地大中本含四塵──色、香、味、觸,水含叁類──色、味、觸,火含叁類──色、觸,惟風大中僅含一類,只觸而已。是病非地大句:謂因大悲心起故。亦不離地大句:謂衆生病則我病故。而衆生病從四大起句:因衆生身由四大成故。
子四 問答如何慰喻有疾菩薩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應雲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诘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衆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生,憶所修福,念于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衆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釋】文義可知。此明處他人疾之道,亦明于此世間度此身心之法,不著此岸,不住彼岸,菩薩當安處中道行是也。
【紀】此段說身無常、有苦、無我、空寂,不說厭離于身、樂于涅槃、畢竟寂滅而說教導衆生者,正謂不同凡夫貪著生命,不同小乘趣入空寂耳。說先悔罪二句:謂夙業所遺,以病推之。當識宿世無數劫苦句:爲當念生死苦。當念一切饒益衆生句:爲當發菩提心。…
《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