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天開示
修行方法回顧
十天過去了,讓我們複習一下你們這十天所學的東西。
你們一開始的功課是皈依叁寶,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們這樣做,並不是從一個宗派轉變到另一個宗派。在內觀中的轉變只是從痛苦到快樂,從無明到智慧,從束縛到解脫。這整個教法是放諸四海皆准的。你們皈依並不是皈依某個人、皈依什麼教條或教派,而是皈依覺悟的性質。發現了覺悟之道的人就是佛,所發現的覺悟之道是法,所有依法修行而得證聖果的人是僧。我們受到這些人的感召啓發,而皈依佛、法、僧,以達到內心純淨的相同目標。事實上我們皈依的是覺悟的性質,也就是人人皆能向內尋求開發的佛性。
同時,任何走上這條道路的人,都會油然生起感恩之心,並發願要服務衆生,不求任何回報。這兩種特質在悉達多.喬答摩,也就是人類曆史上的佛陀(釋迦摩尼佛)身上,十分明顯。他完全經由自己的努力達到開悟,但他對衆生滿懷悲憫,因此致力將他所發現的修行方法教給別人。
所有修習這個修行方法,並將自我的舊習氣根除到某種程度的人,都會有相同的特質。真正的皈依,真正的護佑,是你在自已身上所培養增長的正法,不過隨著你對正法的體驗,必然也會生起對釋迦摩尼佛的感恩心,感激他發現並教導這個修行方法,也感激那些無私無我護持這個修行方法的前賢大德,他們使這個修行方法曆經兩千五百年至今,仍能保有它原始的純淨。
你們是以這樣的了解而皈依叁寶的。
接著你們受持五戒,這不是什麼儀式或典禮。接受五戒並持守乃是持戒(sila)、道德,這是這個修行方法的基礎,若無穩固的基礎,整個禅修的架構都會搖搖欲墜。戒律也同樣是放諸四海皆准,沒有宗派之別。你們誓願要戒絕所有會破壞別人安詳和諧的言行舉止。會違犯這幾項戒律的人,都一定是先在心中生起很大的染汙不淨,破壞了自己的安詳和諧。染汙不淨由心而起,然後才發展表現在言行舉止上。修習內觀是要淨化內心,讓心變得真正平靜安詳,但當你仍繼續做著擾亂汙染心的行爲時,是無法用功來淨化內心的。
焦躁不安的心做出不正當的行爲,又使心更爲焦躁不安,這樣的惡性循環要怎樣才能打破呢?內觀課程就給你這樣的一個機會,因爲緊湊的課程、嚴格的規定、禁語的守則以及強而有益的氣氛,讓你們幾乎沒有任何違犯五戒的可能。因此在這十天內你們可以持守戒律,以這個基礎你們能培養正定(samadhi);而定又是慧的基礎,用慧的洞察力你們能貫穿直入內心深處並淨化它。
在這課程期間,你們發願持守五戒,好學習這個修行方法,而一旦學了它,決定接受並修行正法,就必須終身持守這幾項戒律。
接下來你們放下自我、虛心受教,在十天課程期間完全接受佛陀及指導老師的教導,這是爲了給這個修行方法一個公平的實驗機會。只有這樣放下自我虛心受教的人,才能全心全力精進修行。一個人如果充滿懷疑猜測,就無法正確修行。不過放下自我的意思並不是生出盲目信仰,盲信和正法毫無關聯。如果你們心中有所疑惑,應該隨時向老師請益,澄清疑問。
放下自我虛心受教也包括接受課程的規定及作息時間,這些都是根據成千上萬舊生的學習經驗而製定出來的,好讓你們可以持續不斷地用功,以從這十天中得到最大可能的獲益。
放下自我虛心受教也意味著你們要完全遵照要求修行,不管你們先前可能用什麼其它修行方法,在課程期間都要暫時放在一邊。只有心無旁骛專一地如法修行,你們才能獲得益處,判斷這個修行方法的價值。相反地,你們要是將不同修行方法混用,可能會爲你們帶來很嚴重的麻煩。
接下來你們開始修行觀息法,目的是培養心的控製力與專注力,也就是正定(samadhi)。你們被要求只觀察純粹自然的呼吸,不加上任何字句或形狀影像。這個限定的理由之一,是要維持這個修行方法的普遍通用性,因爲呼吸是人人皆有而都能接受的,但字句或形像就可能只被某些人接受但有些人無法接受。
只觀察純粹的呼吸,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整個修行的過程是在探究自身的實相,探究心物(身心)架構的本來面貌,而不是你所想要的面貌。這是一個發掘實相的過程。你坐下來閉上眼睛,身邊沒有吵雜聲或外來幹擾,身體也不移動,在這一刻你身體最明顯的活動,就是呼吸。你以觀察這個實相入手,自然的呼吸,從鼻孔吸入呼出。你感覺不到呼吸的時候,可以稍微加重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範圍,之後再回複自然、正常、輕柔的呼吸。你從這個粗顯的實相入手,從這裏更進一步深入,朝更微細的實相、究竟的實相前進。在整條修行路上,每一步都不離你實際體驗到的實相,從最粗顯到最微細的實相。你從虛幻想象開始,是無法達到究竟實相的,你只會卷入更多的虛幻想象、更大的自我欺騙
如果你在觀呼吸時加上個字句,也許能更快使你的心專注,但這樣做會有一個危險。每個字句都有其特定的振動,你重複某個字或句子時,就是在製造人爲的振動,讓你淹沒其中。在內心的表層製造了安詳和諧的表象,但內心深處的染汙不淨仍然存在。要去除這些深藏的染汙不淨,只有學習去觀察它們,讓它們浮現出來,好消失滅去。如果我們只觀察某種特定的人爲振動,我們就無法觀察和我們的染汙不淨相關的各種自然振動,也就是我們身上自然生起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探究自身實相及淨化內心,使用想象的字句只會造成障礙。
同樣的道理,觀想某個形狀或影像,也可能成爲進步的障礙。內觀修行方法是要消融表面實相,以達到究竟的實相,而表面堅實的實相總是充滿虛幻錯覺,因爲在這個層次上,是想蘊(sabba)在運作,分辨判別,而那是受到過去習性所扭曲的。此一受到製約的想蘊起著分別心,形成種種偏好及成見,造成更多新的習性反應。但是隨著表面實相的分解消融,我們逐漸體驗到身心結構的究竟實相,也就是每一剎那都在生起滅去的振動,除此別無他物。到了這個階段就不再起分別心,因此也不會有偏好或成見,沒有習性反應。內觀修行方法逐漸減弱受製約的想蘊,因此也減弱了習性反應,達到受、想不起的階段,也就是涅槃(nibbana)的體驗。但若刻意將注意力放在觀想形狀影像上,我們就停留在表面、合成實相的層次,而無法超越進展,因此我們不作觀想或持誦。
藉由觀察自然呼吸而使心專注後,你們開始練習內觀禅修,以培養般若智慧,也就是對自我本質的洞見,這真知洞見能夠淨化內心。你們從頭到腳觀察身上的自然感受,從表面開始,然後漸漸深入,學習感覺外在,內在,身體每一部位的感受。
內觀就是如其本然地觀察實相,不加任何成見,以消解表面實相,達到究竟實相。消解表面實相的目的,是使禅修者從「我」的錯覺中脫離出來,此一虛幻錯覺是我們所有貪愛與瞋恨的根源,造成我們極大的痛苦。我們或許能在理智上接受那是虛幻錯覺,但光是這樣的接受無法解脫痛苦。不論一個人有什麼宗教或哲學信仰,只要自我的習性存在,就仍然痛苦。爲了打破這個習性,我們必須直接體驗身心現象虛幻不實的本質,不受我們控製地不斷變化。這樣的體驗能夠銷融自我,趨向去除貪瞋、去除痛苦的道路。
因此,內觀修行方法是藉由直接體驗來探究我們稱爲「我、我的」的這個現象的真正本質。這個現象有兩方面,也就是生理與心理、身與心兩方面。禅修者從觀察身體的實相開始,爲了直接體驗這個實相,我們必須感覺到身體,也就是覺知全身上下的感受。所以,觀察身體-觀身念住(kayanupassana)必然涉及觀察感受-觀受念住(vedananupassana)。同樣地,我們若離開心中所生起的心念想法,也不能體驗心的實相,因此觀察心-觀心念住(cittanupassana)必然涉及觀察心理內含-觀法念住(dhammanupassana)。
這並不是要我們觀察每一個想法,如果你這樣做,你會陷入胡思亂想難以自拔。你應該只要單純的覺知心在當下此刻的本質,不論心中是否有著貪瞋癡或焦躁不安。而佛陀發現,不論心中生起什麼,都會有某種身體感受伴隨而起。也就因此,不論禅修者是在探究「我」這個現象的心或身的層面,對感受的覺知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個發現是佛陀的獨特貢獻,在他的教導啓示中具有核心的重要性。當時甚至更早的印度,已有許多人教導修行戒(sila)與定(samadhi),慧(pabba)也已存在,至少有聞慧或思慧。許多人普遍同意心的不淨煩惱是痛苦的根源,認爲必須根除貪愛及瞋恨以淨化心靈,獲得解脫。佛陀只是找到了如何做到的方法。
當時所欠缺不了解的,是感受的重要性。當時和現在一樣,一般都認爲我們是對外在的感官對象,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起習性反應。然而佛陀向內觀察實相,發現了六境和我們的習性反應之間有個忘失掉的連結,也就是感受。六境接觸到相對應的感官(六根),會産生感受,想蘊(sabba)又對它作出好或壞的評價,感受因而變成愉悅的或不愉悅的,我們並因而生起貪愛或瞋恨的反應。這個過程極爲迅速,要到習性反應已經重複多次後,我們的意識才覺察到,而這時習性反應已經強到足以主宰控製心了。若要克服習性反應,就得覺知到反應是從何開始;而反應是從感受開始,因此我們必須覺知到感受。悉達多.喬答摩發現了過去不爲人知的這個事實,使他得以開悟解脫,所以他才一再強調感受的重要性。感受會導致貪愛及瞋恨的反應,也因此造成痛苦,但感受也可以引導出智慧,讓我們不再起反應,開始脫離痛苦。
在內觀修行方法中,任何有礙我們覺知感受的方法都有害,不管是持誦字句、觀想形像、只注意身體的動作,或是注意心中生起的念頭。除非從痛苦的根源-感受下手,否則是無法根除痛苦的。
佛陀在念住經(Satipatthana Sutta)中說明了內觀修行方法,在「建立覺知的開示」中,他分成幾個部分來檢視內觀修行方法的不同層面:觀察身體(觀身)、感受(觀受)、心(觀心)及心理內涵(觀法),不過這幾個部分及細分的段落都是以同樣的話作結論。修行可能會有不同的入手處,但不論從哪裏入手,禅修者在到達終點前,都必須經曆修行道上的若幹階段、若幹體驗。這些對內觀修行至爲重要的體驗,在每一段落結尾的句子中重複作了說明。
第一個階段是分別體驗到生起(samudaya)及滅去(vaya),在這個階段,禅修者覺知到堅實強固的實相,也就是身上粗重的感受。我們覺知到某種感受的生起,也許是痛,它似乎停留了一段時間,最後消失滅去了。
從這個階段再繼續前進,我們深入到生滅(samudaya-vaya)的階段,同時體驗到生起與滅去,生滅之間沒有間隔。粗重堅實的感受消融成爲微細的振動,以極快的速度生起滅去,而身心架構的堅實感也消失了。具體強烈的情緒及具體強烈的感受,都消融爲振動,別無他物;這是消融(bhavga)的階段,我們在此體驗到心與物的究竟實相,也就是無時無刻不斷的生滅,沒有任何實體。
消融是修行道上很重要的階段,因爲只有體驗到身心架構的消融,對它的執著才會去除。到這個時候,我們面對任何情境都能無所執取,也就是進入了行舍(savkhara-upekkha)的階段。埋藏在潛意識中極深處的染汙不淨(savkhara),開始浮現到心的表面上來,這不是退步,這是進步,因爲這些不淨若不浮現出來,就無法加以根除。它們生起,我們以平等心觀察,它們就一個接一個消失滅去。我們以粗重不愉悅的感受爲工具,來消除瞋恨的不淨舊業,以微細愉悅的感受爲工具,來消除貪愛的不淨舊業。就這樣對任何體驗都保持覺知與平等心,我們將心中所有深藏的糾結煩惱都加以淨除,一步步接近涅槃(nibbana)解脫的目標。 不論起點爲何,我們都必須經曆所有這些階段,以達到涅槃之境。我們能多快抵達目標,要看所下的功夫多深,以及我們有多少累積的舊業(savkhara)要根除。
在任何處境情況下,以覺知感受爲基礎的平等心都至關重要。「行」(savkhara)是由身體的感受生起,我們對感受保持平等心,就防止了新的「行」生起,並將舊的去除。因此借著保持平等心觀察感受,你就逐漸朝向解脫痛苦的究竟目標邁進。
要認真用功,不要把禅修當作遊戲,試過一個又一個修行方法,卻都是淺嘗即止。如果你是這樣,任何修行方法你都只能略知一二,永遠達不到目標。你當然可以嘗試不同的修行方法,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而如果有必要,你也可以給這個修行方法兩、叁次的試驗機會,但不要一輩子都在試這試那,虛度歲月。你一旦找到合適自己的修行方法,就要認真修行,以達到最終的目標。
願各地受苦的人們,都能找到出離痛苦之路。
願一切衆生快樂!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十天開示 修行方法回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