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九天開示 將內觀應用于日常生活~十波羅蜜

  

第九天開示

  

將內觀應用于日常生活~十波羅蜜(parami)

  

九天過去了,現在該來討論一下如何將內觀修行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這是最爲重要的。正法是生活的藝術,如果你無法將之用于日常生活中,那麼來參加課程就比舉行宗教儀式或典禮好不到哪去。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對不如意。每當不如意的事發生,我們的心就失去平衡,開始産生負面情緒。而每當心中生起負面情緒,我們就變得痛苦。我們如何才能不産生負面情緒,不自尋煩惱?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安詳和諧?

  

向內探究心物實相的智者,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不管心中爲何生起負面情緒,都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去。例如,我們可以站起身來,喝口水,開始數數字,或是開始持誦我們信仰的某尊神明或聖者的名號。借著轉移注意力,我們就會擺脫負面情緒。

  

這辦法行得通;但其它探究內在真理的修行者,深入到實相的最深層次,直到究竟的真理。這些開悟的人了解到,轉移注意力只是在意識表層感到安詳和諧,但並沒有將生起的負面情緒鏟除,而只是將之壓抑下來。在潛意識的層次,負面情緒繼續在造作累積,增生加強。遲早這負面情緒的休火山會爆發出來,打敗主宰了你的心。只要負面情緒仍然存在,即使是在潛意識的層次,這樣的解決之道就只是不全、暫時的。

  

一位完全開悟的人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就是不要逃避問題,要面對它。觀察心中生起的任何染汙不淨,只是觀察,不去壓抑它,也不放縱它變成有害的言行表現出來。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是中道:就只是觀察。當我們開始觀察它,負面情緒就失去力量而消失滅去,無法主宰你的心。不僅如此,同樣類型的不淨舊業也會隨之消除。只要意識層面生起不淨煩惱,我們同類型的舊業也從潛意識層面生起,和現在的不淨煩惱相連結,開始增生加強。如果我們只是觀察,不僅現在的不淨煩惱,就是舊有的部分也會被去除。就這樣漸漸地,所有的不淨煩惱都會根除,我們就得以脫離苦海。

  

只是對一般人來說,要觀察心的不淨煩惱不是容易的事。我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開始,又如何主宰了心。等到它浮現到意識層次時,已經太過強勁,難以不起習性反應地觀察。就算我們試著這樣做,想要觀察抽象的心理不淨煩惱是很當困難的,不管是抽象的憤怒、恐懼或激情,我們的注意力都會被引起不淨煩惱的外在刺激所吸引,而這只會使它增生加強。

  

不過,開悟的覺者發現每當心中生起不淨煩惱時,身體上同時就發生兩件事,一是呼吸變得不正常,二是身體內在開始産生生化反應,也就是感受。而也因此找到了一個實際的解決之道。要觀察心中的抽象煩惱是很難的事,但只要加以訓練,我們很快可以學習觀察呼吸及感受,這兩者都是不淨煩惱在身上的顯現。借著觀察身體層面的不淨煩惱,我們讓它自然生起又滅去,而不造成任何傷害,這樣我們就得以從不淨煩惱中解脫。

  

掌握這修行方法需要時間,但只要持續修行,漸漸地我們會發現,許多過去會讓我們生起負面情緒反應的外在情境,現在我們都能泰然處之,保持心的平衡。即使我們起了反應,這反應也不會像過去那麼強烈或持續那麼久。總有一天,即使在面對最惱人的處境時,我們也能接收到呼吸及感受發出的警告,而開始去觀察它們,就算只是片刻也好。這片刻的自我觀察,可以作爲外來刺激及我們所起反應之間的避震緩沖;因此我們不再盲目反應,而是保持平心靜氣,可以采取對自己、對別人都有益的正面行動。

  

藉由觀察自身的感受,你們已經踏出根除不淨煩惱、改變心的習性的第一步。

  

我們一生下來,就被訓練向外觀望,從不去觀察自己,因此我們無法深入自己的問題,反而向外尋找痛苦的原因,總是把自己的不快樂歸咎于別人。我們只從單一角度、一隅之見去看事情,這必然造成扭曲,而我們還把這種偏見當作完整的真相。以這種片面見解作成的決定,只會對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要得見完整的實相,我們必須從多角度來看事情,這就是我們修習內觀所學到的東西:不僅要從外在,也要從內在來洞照實相。

  

若只從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會以爲自己的痛苦是別人,是外在環境所造成的,因此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改變別人及改變外在環境上。事實上這是白費力氣。學會向內觀察實相的人很快就會了解,他要爲自己的痛苦或快樂負全部責任。舉例來說,有人被別人辱罵了,因此變得不高興,他把自己的不高興怪罪到辱罵他的人頭上。事實上,辱罵他的人也爲自己製造了痛苦,因爲他汙染了自己的心。被辱罵的人對侮辱生起盲目反應時,就開始汙染他自己的心,因而製造了自己的痛苦。每個人都要爲自己的痛苦負責,而不是任何別人。當我們體驗到這個真相後,就不會再有責怪別人的瘋狂事。

  

我們是對什麼起反應?我們是對自己創造的印象,而不是對外在真相起反應。我們看別人時,過去的習性會影響到我們對他的印象。舊有的「行」(savkhara)會影響到我們對任何新情況的判別想法。接下來由于這種受到製約的想法,身體的感受就變成愉悅的或不愉悅的,而依不同的感受,我們又産生新的反應。這些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受到舊「行」(savkhara)的製約。但如果我們對感受保持覺知及平等心,盲目反應的習性就會減弱,而我們開始學到如其本然地看清真相。

  

當我們發展出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的能力時,那麼每當我們碰上有人出言辱罵或是行爲不當時,我們會了解,這人行爲不當是因爲他正在受苦。我們了解到這點,就不會起負面情緒的反應,而只會對這受苦的人感到愛心與慈悲,就像母親對生病小孩的感覺一樣。我們會生出想要幫助這人解脫痛苦的心願,因此我們保持安詳快樂,並幫助別人也變得安詳快樂。這就是正法的目的:修習生活的藝術,也就是根除心理的染汙不淨,培養好的特質,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要達到最終目標,我們必須圓滿培養十種良好的心理特質,也就是十波羅蜜(parami),而最終目標就是完全的無我。這十波羅蜜就是會逐漸消融自我的特質,讓我們愈來愈接近解脫。在內觀課程中,我們有機會培養所有這十種特質。

  

第一種波羅蜜是nekkhamma-舍離。出家成爲僧尼的人,舍棄了在家人的生活,沒有身外之物,甚至得托缽乞食爲生,這都是爲了消融自我、去除我執。那麼在家人要如何培養此一特質呢?在這樣的課程中,就有機會做到這一點,因爲我們在這裏吃住是靠別人的布施。我們接受別人所提供的吃住或其它設施,無論是什麼樣的,這樣我們就逐漸地增長舍離的特質。在這裏不管人家給我們什麼,我們都善加利用,努力修行淨化內心,不僅爲了自己好,也爲不知名的布施者好。

  

第二波羅蜜是sila-持戒。我們借著隨時謹守五戒,不管在課程期間或日常生活中,來增長此一波羅蜜。在世俗生活中有許多障礙讓我們難以持戒,但在這裏的禅修課程中,因爲課程緊湊又約束甚嚴,我們沒有機會犯戒。只有開口說話的時候,我們才可能會無法嚴守戒律,因此我們誓願在課程的前九天禁語,這樣至少在課程進行期間,我們可以嚴守戒律。

  

第叁波羅蜜是viriya-精進(努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努力,例如努力賺錢謀生。不過這裏我們是要努力保持覺知與平等心以淨化內心,這是正精進,可以趨向解脫。

  

第四波羅蜜是pabba-般若(智慧)。在外在世界裏我們也許有智慧,但那是我們從書本讀來或從別處聽來的智能,或只是知識上的了解。真正的智慧波羅蜜,是我們在禅修中從親身體驗、發自于內的了悟。我們藉由自我觀察而直接了悟到無常、苦及無我的事實,而經由直接體驗實相,我們可以解脫痛苦。

  

第五波羅蜜是khanti-忍。在這樣的課程中,大家在一起修行及生活,也許某個人的行爲舉止會幹擾到你,使你厭惡不耐。但是我們很快了解到,這個打擾別人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者他有病在身。因此我們的厭惡消失了,對這人只感到愛心與慈悲。我們已經開始培養忍的特質。

  

第六波羅蜜是sacca-真谛(真理、實相)。持戒讓我們在言語上維持真實,但sacca還要更深入實踐才行。正法之道上的每一步,都必須不離真理實相,從粗顯表面的實相,到較微細的實相,以迄于最究竟的真理實相,這其中沒有虛幻想象的空間,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覺知當下所實際體驗到的實相。

  

第七波羅蜜是adhitthana-堅決。我們參加內觀課程時,必須下定決心要完成整個課程,還要決心遵守五戒、禁語以及課程所有的規定。開始內觀修行方法後,我們還要下堅定決心,在每個集體靜坐的整個一小時內,都不張開眼睛或移動手腳。在正法之道的後面階段,此一波羅蜜至關重要;當接近到最後目標時,我們必須要能堅決靜坐、無有間斷,直到解脫。因此我們必須增長堅定的決心。

  

第八波羅蜜是metta-純淨無私的愛(慈心)。過去我們試著對別人生起愛心與善意,但這只是在心的意識層次,在潛意識裏仍然充滿著舊有的緊張沖突。當心完全淨化時,我們會從內心深處希望衆生快樂,這是真正的愛,可以幫助別人,同時也幫助自己。

  

第九波羅蜜是upekkha-平等心。我們要學習保持心的平衡,不僅是在體驗到粗重不愉悅的感受或身上某些部位沒有感受時如此,在面對微細愉悅的感受時也是一樣。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了解,當時此刻所體驗到的感受是無常的,必然會消失滅去。以這樣的了知,我們保持超然、無所執取的平等心。

  

第十波羅蜜是dana-布施、捐獻。對在家人來說,這是走上正法之道的首要一步。在家人有責任以正當的謀生方式來賺錢養活自己及家人,但我們若對賺來的錢産生執著,就會膨脹自我,形成我執。因此,我們必須把一部分賺來的錢用以利益衆生。如果這樣做,就不會形成我執,因爲我們了解到,我們賺錢不僅是自利,也是利他。我們會發願要盡己所能幫助別人,而我們也了解到,幫助別人最佳之道,莫過于讓人學到脫離痛苦的方法。

  

在這樣的課程中,我們有很好的機會增長此一波羅蜜。我們在這裏得到的一切,都是別人所布施捐獻的,這裏吃住都不收費,教導當然也完全免費。接下來可以輪到我們布施,爲別人的受益而捐獻。我們布施的多寡因個人能力而異,比較富有的人自然希望布施得多,但就算是最少的布施,只要心願正當,都十分有助于增長布施波羅蜜。我們不期望任何回報,只是要讓別人體驗法的好處,並得以脫離他們的痛苦。

  

你們在這裏有機會增長所有的十波羅蜜,當所有這些良好特質都臻于至善而圓滿時,你就會達到終究的目標。

  

要持續修行,一點一滴地增長這些特質。在正法之道上前進不懈,不僅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與解脫,也是爲了衆生的利益與解脫。

  

願所有苦難衆生都找到純淨正法,得到解脫。

  

願一切衆生快樂!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九天開示 將內觀應用于日常生活~十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