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開示
(業行的)增生法則以及逆轉的滅除法則~平等心是最大的福報~平等心讓人過著真正自主行動的生活~保持平等心讓人有快樂的未來
八天過去了,你們還有兩天可以用功。在剩下的兩天中,你們要正確了解這個修行方法,好讓你們在這裏能正確地練習,並在日常生活中善加利用。要了解「法」是什麼:自然、真理、普遍性的法則。
一方面來說,有著(業行)不斷增生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有著滅除的過程。有一個偈子: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
所有的「行」(savkhara),所有的心理狀況,都是無常,有著生起又滅去的本質。它滅去了,但下一刻它又生起,一而再,再而叁,這就是業行增生的過程。如果我們培養智慧,並開始客觀觀察,增生的過程就會停止,而根除的過程隨之展開。某個「行」生起了,但禅修者保持平等心,它就失去力量,從而消失滅去。只要我們保持平等心,一層又一層的舊「行」就會生起並消失滅去。業行根除了多少,你就享有多少的快樂,這是完全解脫痛苦的快樂。如果所有的舊業行都滅除了,你就得享完全解脫的無限快樂。
心的舊習慣是起反應並增生加強反應。我們碰到不想要的事情,就産生瞋恨的「行」,隨著心中生起的「行」,不愉快的身體感受就伴隨而生。接著,由于起反應的舊習性,我們又生起瞋恨,而這瞋恨其實是針對身體的不愉快感受而生的。憤怒的外來刺激是次要的,瞋恨的反應事實上是針對內在的感受而生。不愉快的感受使我們起瞋恨反應,這造成另一個不愉快的感受,這又使我們起反應。就這樣,增生的過程展開了。如果我們不對感受起反應,而是微笑以對,明暸它無常的本質,那麼我們就不會造作新的「行」,而已經生起的「行」就會不再增生地消失滅去。下一刻,內心深處同樣性質的另一個「行」會生起,我們保持平等心,它就會消失滅去。下一刻另一個「行」又生起,保持平等心,它就又消失滅去了,滅除的過程就如此展開。
我們向內省視的這個過程,也發生在整個天地間。舉例來說,我們播下榕樹的種子,從這小種子長成一株巨木,而只要榕樹活著,它年複一年都會結出無數的果子。就算榕樹最後枯死了,這過程仍然繼續,因爲樹所結的每個果子裏面都有許多種子,每顆種子都和早先的種子具有同樣的性質。只要這些種子落到肥沃的土裏,就會發芽茁壯,長成另一棵榕樹,這棵榕樹又結出數以萬計的果子,果子裏又都有種子。果實及種子,種子及果實,無止境的增生繁衍下去。同樣的道理,我們由于無明而播下「行」的種子,它遲早會産生果實,也稱作「行」(savkhara),並且也含著同樣性質的種子。如果我們把種子種在肥沃的土壞中,它就抽芽成爲新的「行」,而痛苦就如此增生。但我們若將種子種在土石中,它就無法抽芽,也就不會生出任何東西。增生的過程停止了,逆轉的過程自動展開,也就是滅除的過程。
要明暸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我們知道生命之流,心物之流,需要一些輸入作爲持續的動力。身體所需的是我們吃的食物,以及我們所置身其中的空氣。如果我們一天不吃東西,物質之流不會馬上停止,而是消耗我們體內儲存的能量而繼續。只有當儲存的能量都用完時,流動才會停止,也就是身體的死亡。
身體每天只需要用餐兩、叁次,但心之流時時刻刻都需要輸入。心所需的輸入就是「行」。我們無時無刻製造的「行」,使我們的意識之流持續下去。這「行」使我們的心不斷生起後念,我們無時不刻地給予「行」的輸入,意識之流因而持續不斷。如果我們在某一刻沒有造作新的「行」,心之流並不馬上停止,而是轉而汲取舊「行」。某個舊「行」會被迫結果,也就是浮現到心的表面上來,以維持心之流的繼續;而舊「行」會呈現爲某種身體感受。如果我們對這感受起習性反應,我們就開始造作新「行」,種下新的苦種。但如果我們以平等心觀察這感受,這「行」就失去其力量,並消失滅除。下一刻另一個舊「行」又必須浮現,以維持心之流。我們還是不起習性反應,它就又消失滅除了。只要我們保持覺知與平等心,一層又一層的舊「行」就會浮現上來,並消失滅除,這是自然的法則。
我們必須經由練習這個修行方法,自己體驗這個過程。當我們看到自己的舊習性不見了,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折磨,我們就知道滅除的過程是有效的。
我們可以舉現代冶金術爲例。若要將金屬冶煉到極純粹的程度,即使十億個分子裏面只有一個雜質分子也要去除。因此我們把金屬打成條狀,然後用已經冶煉至所需純度的同種金屬,做出一個金屬環來。再將金屬環穿過金屬條,這會産生磁場,自動將金屬條中的任何雜質逼到兩端去。同時,金屬條的所有分子都會排列整齊,變得有彈性及延展性,很容易加以鍛造。同樣地,我們可以把內觀修行方法,看作是以純粹覺知的環圈穿過我們的身體,逼出其中的任何雜質,得到類似的效益。
覺知及平等心,可以使心得到淨化。不管我們在過程中體驗到什麼,不管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生起貪愛或瞋恨的反應,因爲這兩者都只會造成痛苦。我們在正法之道上進展的唯一衡量尺度,是我們所培養出的平等心。而如果我們要深入內心深處去根除不淨的雜質,這平等心就必需是在身體的感受層次上。如果我們學會對感受保持覺知及平等心,那麼對于外在的狀況,我們也就能容易地保持心的平衡。
有人曾經問佛陀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他回答說,最大的福祉是在面對生命的起起伏伏、興衰榮枯時,仍能保持心的平衡。我們會面對苦樂、勝負、盈虧、毀譽的各種處境,每個人都一定會遇到這些情況,但我們是否都能一笑置之,真正地打心底一笑置之?如果我們在內心深處有著這種平等心,我們就享有真正的快樂。
如果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那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有所幫助。這就像是我們每個人內在都帶著一大桶汽油,如果來了點星星之火,也就是過去習性反應的結果,就會馬上造成大爆炸,造成幾百萬更多的火星子,更多的「行」(savkhara),而在未來帶來更多烈火,更多痛苦。經由內觀的修行,我們逐漸清空了這個桶子。由于過去的「行」,火星子還是會來,但來的時候只會燒掉它帶著的油料,而不會再火上加油。這些火星子在短時間內燒掉自己的油料,然後就熄滅了。到後來,隨著我們在正道上的更加進步,我們自然就開始産生愛心與慈悲的清涼甘露,這種甘露開始裝滿了桶子。這時,若有火星子一來,馬上就浸熄了,甚至它自己帶著的油料也不會燃燒。
我們也許在智識層次上了解這一點,也知道我們應准備好水罐,以防火災。但當火真的來了時,我們卻打開油罐,讓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事情過後我們知道錯了,但下次火來了時卻還是犯同樣的錯,因爲我們的智慧只是表面上的。我們若在內心深處有真智慧,碰到火時不會火上加油,因爲我們知道這只會造成傷害,我們會澆灌愛心與慈悲的清涼甘露,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真智能必須是在感受的層次上。如果你訓練自己在任何處境下都明白覺知感受並對它保持平等心,那麼沒有任何事物能打敗你。也許你只要片刻間不起反應地觀察,然後以這平衡的心,你決定該采取的行動。而這必然會是正確的行動,正面而有益別人,因爲這是出于平衡的心。
有時生命中必須采取強烈的行動。有時我們試著對某人解釋,我們溫和有禮,臉上帶著微笑,但這人吃硬不吃軟,好言好語沒有用,我們只好采取強硬的言行。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檢視自己的心是否平衡,是否對這人只有愛心與慈悲。果真如此,我們的言行就會有用,否則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我們采取強硬言行,是爲了幫助犯錯的人。以愛心與慈悲爲基礎,我們就不會出差錯。
看到有人被欺負時,內觀禅修者會努力將施暴者和被欺負的人分開,他不僅對被欺負的人滿懷慈悲,對施暴者也是一樣,因爲他很清楚,施暴者並不知道他正傷害著自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努力幫忙這人不去做出一些以後會帶給他苦果的惡行來。
然而要注意的是,你不能在事後才自我辯解,你必須在行動前就檢視自己的心。如果心充滿了不淨雜染,我們就幫不了任何人。我們必須先矯正自己的缺失,才能助人改正缺失。你必須先觀察自己以清淨自心,然後你才能夠幫助許多人。
佛陀說世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從黑暗走向黑暗的人,第二種是從光明走向黑暗的人,第叁種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人,第四種是從光明走向光明的人。
對第一種人來說,到處都是苦難與黑暗,但他最大的不幸是沒有智慧。每當他碰到任何痛苦麻煩,都産生更多憤怒、更多仇意、更多瞋恨,把自己的痛苦怪罪于別人。這些憤怒與瞋恨的「行」,只會在將來爲他帶來更多黑暗、更多痛苦。
第二種人擁有世俗所謂的光明面:金錢、地位、權勢,但他也是沒有智慧。他因爲無明而變得自大,不知道自大以後只會爲他帶來黑暗。
第叁種人的現況和第一種人一樣,四周都是黑暗,但他有智慧,知道自己的處境。他明白自己的痛苦都是咎由自取,因此心平氣和地盡其所能改變處境,對別人不生任何憤怒或恨意,反而對那些傷害他的人只有愛心與慈悲,他爲自己所創造的未來都是光明的。
最後是第四種人,就和第二種人一樣享有財富、地位和權勢,但和第二種人不同的是,他充滿了智慧。他善用他所擁有的來維持自己及家人的所需,而以愛心與慈悲將多余的用來造福別人。他的現在是光明的,未來也是光明的。
我們無法選擇現在所面對的是黑暗或光明,那是由個人過去的「行」所決定的。過去已經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主宰自己,掌控現在,而未來只不過是過去加上我們現在所增添的。內觀教我們如何藉由培養對感受的覺知與平等心,來成爲自己的主宰。如果我們能在當下自主,未來自然就是光明的。
好好利用剩下的兩天,學習成爲當下的主宰,自己的主宰。持續在正法中成長,脫離一切痛苦,在此時此地享受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衆生快樂!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八天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