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開示
培養對感受的覺知及平等心的重要性~四大(四元素)及其與感受的關系~物質生起的四種原因~五蓋(五種障礙):貪愛、瞋恨、心理和生理上的怠惰(昏沈)、焦躁不安(掉悔)、懷疑
六天過去了;你們剩下四天可以用功。四天裏,你們可以根除一些心理上的染汙不淨,並且領會這個修行方法的要訣,以終身受用。假如你以正確的了解來修行,並學著將之運用在日常生活上,這修行方法會對你有莫大益處。所以,要正確了解這個修行方法。
這並非一條悲觀的道路。法教我們接受「苦」的不幸事實,但也教我們如何解脫痛苦。因此,這是一條樂觀的道路,同時更是實在和可行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修行以解脫自己。
用幾個字就可以解釋整條道路:
「所有的行(savkhara)都是無常的」(諸行無常)
當一個人經由真知洞見而體會到這層道理,
他就脫離超越了痛苦;
這是一條淨化的道路。
「行」(savkhara)在此不僅指心理反應,也包括了這些反應的後果。每個心理反應都是一粒種子,會帶來結果;而我們一生所經曆的,都是自己行爲反應的結果,也就是自己在過去及現在行爲反應(savkhara)的結果。因此,意思是「凡是生起的,因緣和合而成的,都將滅去,都將分解消散」。僅在情感上接受這層道理,或因爲信仰,或是知性的接受,都不能淨化心。必須透過親身體驗自身內生起滅去的過程,在實際上接受才行。從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直接體驗無常,這了解才是真智慧,自己的智慧。由于這個智慧,你才能脫離痛苦。縱使病痛依舊,但你不再受苦,因你已能靜觀而怡然接受。
我們過去的習慣性心理是推拒痛苦的感受,並尋求愉快的感受。只要還身陷苦樂的推拒尋求中,心必然仍是焦躁不安,而自身的痛苦也就增加。但只要學會客觀地觀察感受,心的淨化就開始了,使痛苦倍增的盲目反應舊習性就會慢慢減弱及破解了。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只是觀察。
這並不意味著修習內觀,便成爲植物一般,被動地接受外界危害。不是的,而是要學習如何主動地行動而非被動地起習性反應。以前都只是習性反應,而習性反應都是負面的。現在你正學習如何正確地生活,過真正主動而行的健康生活。任何困難發生,學會觀察感受的人不會陷入盲目反應。他會稍等一會兒,對感受保持覺知及平等心,然後才作出決定並采取行動。這樣的行動必然是正面的,因爲心是平靜穩定的;這樣的行動是創造性的,于人于己均有益。
隨著我們學習觀察自己內在的身心現象,漸漸地,我們就會脫離無明,因而脫離習性反應。習性反應是基于無明。沒有學習過觀察己身實相的人,不知道內在深處究竟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地以貪愛或瞋恨在反應,産生緊張而使他自己痛苦。
困難在于心遠比身更是無常。心理運作過程太快,除非受過訓練,否則是沒辦法追蹤的。不知真相的人,總誤以爲自己是對外界的景象、聲音、味道等産生反應。顯然是這樣的,但學習觀察自己的人會發現,在更微細的層次上,真相是不同的。整個外在世界,對個人而言,只有當他體驗到時才存在;也就是說,在某個感覺對象與感官接觸之後,才算存在。一旦産生接觸,必定會有一種振動、一種感受。辨別作用(想),根據個人過去的經驗和習性的製約,亦即過去的業行(savkhara),判定這個感受是好是壞。根據這個有色的評估,感受變成愉悅的或令人不快的,而人又因而産生反應,或喜好或不悅,或貪愛或瞋恨。在外在對象與習性反應之間,有一個被遺忘的環節,便是感受。因爲整個過程發生得太快了,使人不覺:等到習性反應浮現到意識表層,它已被重複加強了幾億萬次,強烈到輕易地擊敗控製了心。
悉達多.喬達摩就是發現了貪愛與瞋恨的根源,並且在它們生起處,感受的層次上予以根除,而得到證悟,然後他將自己的體驗教導別人。他不是唯一教導解脫貪瞋情結的人,在他之前,印度就有人這樣教導。佛陀也不是唯一教導道德戒律或培養主宰自心的人。同樣地,在佛陀之前,理性上的、感性上的、與信仰層次上的智能也已存在。他教導的獨特點不在上述這些,而在確認出身體的感受是貪瞋開始的關鍵,而且必須由此關鍵下手才能根除。除非從身體的感受著手,否則就只能在心的表層努力,而內心深處的習性反應仍然繼續不斷。藉由學習覺知自身的感受,並對感受保持平等心,在習性反應産生之處停止它,這樣你才能脫離苦惱。
這不是要你在信仰上接受的教條,也不是要你在理性上接受的哲學。你必須探究自己來發現真理。只有當你親身體驗到時,才接受那是真的。聽聞真理固然重要,但那必須導向實際修行。佛陀的所有教導,都必須經由個人實際的修行和體驗,才能讓他從痛苦中解脫。
佛陀解釋說,整個身體是由次原子粒子(kalapa、「四大」及其屬性)組合而成。在外在世界及人體內,可明顯看出某些東西是堅固的─地元素;某些是流質的─水元素;某些是氣體狀的─風元素;而所有東西都有溫度,也就是─火元素。但是,往自己體內探察實相的人會在更微細的層次上了解四大元素。從重到輕的所有重量,是地大的範圍。火大是溫度的範圍,由極冷至極熱。風大與動有關,由幾乎靜止的狀態至最大運動。水大有關于東西的聚合力、凝結力。微粒産生時,通常會偏重某種或某些元素,其它元素則不彰顯,而感受則隨這些微粒的主要元素性質而呈現。假如偏重火元素的微粒産生,則有冷或熱的感受,其它類元素也同此理。身體上的所有感受就是這樣産生的。假如陷入無明中,就會評判分別,對感受生起習性反應,製造更多痛苦。但是如果智慧生起就能了解,只不過是偏重某些元素的次原子粒子生起,而這都是無自性的,都是不斷變化的現象,生起又滅去。有了這樣的了解,在面對任何感受時都不致失去心的平衡。
當我們繼續觀察自己時,將清楚次原子粒子爲何生起:它們是由個人給與生命之流(心物之流)的輸入而産生。物之流需要物質的輸入,分爲兩類:食物與生活于其中的空氣。心之流需要心理的輸入,這也有兩類:現在或是過去的「行」(savkhara)。假如現在給與憤怒的輸入,心馬上就影響物質,而偏重火元素的次原子粒子開始生起,令人有熱的感受。如果輸入是恐懼,産生的微粒將偏重于風元素,而會有顫抖的感受,以此類推。第二類心的輸入是過去的業行。每一個「行」都是一粒種子,遲早都會結果。不管我們播種(産生「行」)時體驗到的是什麼感受,當那個「行」的結果浮現到心的表面時,也會生起同樣的感受。
當某種感受出現時,不應去判定是這四種原因的那一種。無論任何感受出現,都應該只是接受。要努力的只是觀察而不産生新的「行」。如果你能做到不給心輸入新的習性反應,過去的習性反應會自動結果,顯現爲感受。如實觀察,它就會消失滅去。再度地,因爲不起習性反應,另一個舊「行」會結果。就這樣,保持覺知與平等心,舊的「行」自動地生起並滅去,一個接著一個:你就能脫離苦惱。
産生新習性反應的舊習性必須要去除,但也只能慢慢來,靠不斷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當然,在過程中會有阻礙:有五種大敵(五蓋)會試著打敗你,使你不得進步。首二大敵是貪愛和瞋恨。修行內觀的目的就是要去除這兩種基本的心理不淨,但即使在靜坐修行時它們也可能出現,如果它們蟠據了心,淨化的過程就停了。你可能會貪求微細的感受,甚至貪求涅槃(nibbana);這都一樣是貪。貪愛是燃燒的火,不管燃料是什麼,它都讓你與解脫背道而馳。同樣地,你可能對體驗到的痛苦生出瞋恨,這又是脫離正軌,不得解脫。
另一個敵人是懶惰、昏沈。你雖整晚熟睡,但是當你坐下來禅修,卻就昏沈欲睡。這種昏睡是心理的不淨所造成,修行內觀會將不淨去除,因此它阻擾你禅修。你必須奮戰,以防被敵人戰勝。稍微加重呼吸,不然站起來,灑些冷水在眼上,或是走一走,然後再回來靜坐。
或許,你也會感到強烈的焦躁不安,這是內心的不淨以另一種方式阻止你修行內觀。整天,你東奔西跑忙著許多事務,就是無法禅修。最後,你發覺時光浪費了,開始哭泣後悔。但是,在法的道路上,哭泣是沒有用的。假如你犯了錯,就應在你信任的長者面前承認錯誤,並且小心絕不再犯。
最後一個大敵是懷疑,不管是對于老師、或是修行方法、或是對自己修行的能力。盲目的接受並無益處,但是無止盡的無理猜疑也是無益。只要你仍陷在懷疑中,你就無法在修行之道上前進一步。假如有任何事情不明白,盡管去找指導老師,與他討論,正確地了解。假如你是依照要求地修行,一定會有成果的。
這修行方法有效,不是因爲什麼魔術或奇迹,而是因爲符合自然的法則。任何人只要開始依照自然的法則修行,必定會脫離痛苦;這是可能實現的最偉大的奇迹。
許多人已體驗了這修行方法的益處,不只是親承佛陀教導的人,還有後世,直到現代的許多人。假如正確地修行,努力保持覺知與平等心,過去所沈積的染汙不淨必會浮現到心的表面,並且消失滅去。只要修行,正法當下就帶來絕佳成果。所以,要以全然的信心與徹底的了解來用功。好好把握這機會以脫離所有的痛苦,享受真正的平和安詳。
願你們都能享有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衆生快樂!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六天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