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道支 正定(Sammā-samādhi)
什麼是正定呢?
定的定義
心一境(cittekaggatā)即是定。
“正定”(sammā-samādhi),廣義來說,是指處在專注于每一種“善良心識”(kusala-citta)的精神狀態,並至少有“正思維”(第二道支),“正精進”(第六道支),及“正念”(第七道支)伴隨。“邪定”(miccha-samādhi)則存于“不善的心識”(akusala-citta)裏,並只能在于欲界裏,而不能存于更高的境界。通常在經典裏“定”(samādhi)的單獨用法是義指“正定”(sammā-samādhi)。
定的相
四念處即是定的專注對象。
定的必需品
四正勤即是定的必需品。
定的培養
修習、培養和培育這些法即是定的培養(bhāvanā)。
《中部》44
“正定”(sammā-samādhi)的培養有兩個層次;①“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是傾向第一禅定,但還未證得第一禅定;②“安止定”(appanāsamādhi)是指存在四禅定(jhāna)裏的定。這種禅定是五根超越它外塵活動的心理情況,只有在獨居及無間斷地堅持著定的修行才能達成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切有關五根的活動己經停止。在那個時候,並沒有生起任何的視覺及聽覺,也沒有身觸的感覺。雖然對外塵的接觸己經停止,但心念仍很活躍,非常靈活及完全清醒。
但是,獲得禅定並非領悟四聖道的必要條件。正如所指,近行定和安止定皆沒有授予進入四聖道的支配能力,因此,它們其實無法令人永遠離惡。只有對存在現象的整個過程中的無常(aniccatā)、苦(dukkhatā)和無我(anattatā)作深入的“透視”(vipassanā 觀)時才能覺悟四聖道的真理;而這種“透視”只能通過“近行定”獲得,而非“安止定”。
沒有達成禅定而覺悟四聖道中的其中之一道者被稱爲“純觀乘者”((Sukkha-vipassaka或Suddha-vipassana-yānika);即意:一個修行者取“觀”(vipassanā)爲他的“修行交通工具”。通過達成禅定而覺悟四聖道中的其中之一道者被稱爲“定乘者”(Samatha-yānika);即意:一個修行者取(Samatha)爲他的“修行交通工具”((yāna)。
四禅定
初禅
他(的心)已離開了一切的情欲,也離開了一切不善法。住在所入的初禅定中,有思緒,有思路,由于離(開五蓋而)生起歡喜和快樂。
《長部》22
這是第一個禅定是屬于優良物質境界(rūpāvacarajjhāna色界)的。它是通過安止定的力量達成的,而五根對外塵的活動暫時停止,五蓋也暫時被去除。
在初禅時,斷除了五支,又具備了五支。在此,入了初禅的比丘斷除了:情欲、惡意、懈怠或昏沈、煩亂或內疚及疑惑。
他卻具備了:思緒(vitakka)、思路(vicāra)、歡喜(pīti)、快樂(sukha)及心一境(cittekaggatā=samādhi)。
《中部》43
這五個心理因素存在初禅定裏,都被稱爲“禅支”(jhāna
ga)。─“思緒”(vitakka)及”思路”(vicāra)被稱爲心理的“語言活動”(vaci-sa
khāra);由此,它們跟識比較起來是屬于第二層次的心理因素。在《清淨道論》裏,“思緒”被形容爲 “拿起”水壺,而“思路”卻被形容爲“擦拭”水壺。兩者都存在于初禅裏,並全神貫注于禅修的對象,思路在初禅中並不散亂,而屬于“探索”的本質。在接下來的禅定中兩者都不存在了。
二禅
由于止息了思緒與思路,在內的淨心處于一境。他住在所入的第二禅定中,沒有思緒,也沒有思路,卻有因定(samādhi)而生起的喜(pīti)和快樂(sukha)。
在第二禅定裏有叁個禅支,就是:歡喜、快樂及定。
叁禅
由于對歡喜不再感到興趣;他住在所入的第叁禅定中的舍、念與正知及樂以身受——諸聖者說:“成就舍念樂住”。
在第叁禅定裏有兩個禅支,就是:舍樂(upekkha-sukha)及定(cittekaggatā)。
四禅
滅去心意中的好感和惡感,再斷除了好受和難受,他住在所入的第四禅定中,沒有難受,也沒有好受,覺照下的平等心最清淨。
《長部》22
在第四禅定中有兩個禅支,就是:定及舍(upekkhā)。
在清淨道論裏列舉了四十種“禅修”(kamma
hāna),並且加以徹底地講解。如果精進修習就能夠達成以下的禅定:
全部四種禅定:以出入息觀(參考《清淨道論》第八品·3),十遍品(kasina)(參考《清淨道論》第四,第五品);梵住品的第四個舍(upekkhā)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九品·4)。
爲首叁個禅定:以梵住品的第一個慈(mettā)的修習,第二個悲(karu
ā)的修習,及第叁個喜(muditā)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九品,1-3)。
初禅定:以十不淨觀(asubha-bhāvanā)(參考《清淨道論》第六品),身至念;就是:身體的叁十二部(參考《清淨道論》第八·2)
近行定:以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寂止隨念及死隨念(參考《清淨道論》第六,第七品);食厭想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十一品·1);四界差別的修習(參考《清淨道論》第十一品·2);
四無色定(arūpa-jjhāna或āruppa)是基于第四禅定,而觀想不同的對象而産生的;它們因此而得其名: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
全部禅修及定的對象都在《清淨道論》裏講解到。
培養你們的定。如果比丘有定,他就會明白法的真實相。什麼是法呢?
法就是色、受、想、行、識的生滅。
《相應部》XXII,5
應有智慧地洞察五取蘊;
應斷除無明和有愛;
應有智慧地培育止(samatha)和觀(vipassanā)
《中部》149
諸位比丘,這就是如來領悟到的中道,既開眼又長智,並且導致定,甚至令人覺悟至涅槃。
《相應部》LVI,11
順著此道你們將終止諸苦
《法句經》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