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者之言 第六道支 正精進

  第六道支 正精進(Sammā-vāyāma)

  什麼是正精進呢?

  正精進可分爲四個部份,就是:勤防護、勤斷除、勤培養及勤保持。

  ①勤防護Sa

  vara-ppadhāna

  什麼是勤防護呢?勤防護就是:

  有心要提防那些尚未生起的惡、不善法,而勤奮策勵于心,使得它等不得生起。

  《增支部》IV,13

  當眼睛見到形色,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香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接到觸覺,或意想到東西時,不執著于它等的全部或一部分。他勤于守護諸根,以免若稍一不守護,它等即産生惡、不善、貪與憂。因此,他得以盡力守護和抑製著諸根。

  具備了這個神聖的“諸根克製”,他體會到一切惡法的無能侵犯,因而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喜悅。

  這即稱爲勤防護。

  《增支部》IV,14

  ②勤斷除Pahāna-ppadhāna

  什麼是勤斷除呢?勤斷除就是:

  有心要斷除那些已生起的惡、不善法,而勤奮策勵于心,令它等斷除。

  《增支部》IV,13

  任何已生起的情欲、惡意、憂悶,或是其它的惡、不善法,都得放棄;而不保留它等,並且消除它等,甚至滅去它等,乃至使得它等消耗盡。

  《增支部》IV,14

  滅除邪思維的五方

  ①當觸及景象,由于注意著那個景象而生起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那就應該另外去觸及其它別的景象。由于注意著那個新的景象而生起善思緒,而得以斷除那個充滿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

  ②倘若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繼續生起,那就應該對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的贻害反省:“這個思緒,確實不善,而且有咎,並且有苦的報應。”那麼,便可斷除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

  ③倘若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繼續生起,那就不應該去注意和覺照著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便可斷除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

  ④倘若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繼續生起,那就應該專注于棄除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的根源,便可斷除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

  ⑤倘若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繼續生起,那就應該咬緊牙龈,舌頭頂著上膛,專心抑製,並且克製,甚至壓製著心,那便可斷除那個貪、瞋、癡的惡和不善思緒。

  內心將得以平靜、安甯,並且鎮定,乃至定住。

  這即稱爲勤斷除。

  《中部》20

  ③勤培養Bhāvanā-ppadhāna

  什麼是勤培養呢?勤培養就是:

  有心要培養那些尚未生起的善法,而勤奮策勵于心,使得它等生起。

  《增支部》IV,13

  培養那些基于隱居、不執著、滅、乃至解脫的覺支(bhojjha

  ga),即所謂:念(sati)覺支、擇法(dhamma-vicaya)覺支、精進(viriya)覺支、喜(pīti)覺支、輕安(passaddhi)覺支、定(samādhi)覺支及舍(upekkhā)覺支。

  這即稱爲勤培養。

  《增支部》IV,14

  ④勤保持Anurakkha

  a-ppadhāna

  什麼是勤保持呢?勤保持就是:

  有心要保持那些已生起的善法,而勤奮策勵于心,不讓它消失,並且要使它增長,甚至成熟,乃至修行(bhāvanā)的完美。爲此他不斷精進,增強精力,訓練思維及奮鬥。

  《增支部》IV,13

  譬如,他堅持保留著那些心中已生起的定觀相,即所謂:觀想中的骸骨相、蟲聚相、青淤相、膿爛相、斷壞相或膨脹相。

  這即稱爲勤培養。

  《增支部》IV,14

  當一位弟子具備了信心,並且洞察了導師的教法,確實應該這樣下定決心:

  即使這個身體的皮、腱和骨都幹枯了,甚至肉和血都幹掉了,在未達到那可達成的目標之前,我將不會放棄,而且要盡力忍耐和堅持到底。

  這即稱爲正精進。

  《中部》70

  勤于防護、斷除、培養與保持,

  他皆顯示此四大精進,乃太陽之嫡子也;

  若誰堅決保持著它等,

  他將得把諸苦來消耗盡。

  《增支部》IV,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