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道支 正念(Sammā-sati)
什麼是正念呢?
四念處(Satipa
hāna)
唯一能引導衆生達到自淨其意,超越傷心和悲鳴,中止痛苦與憂悶,進入正道並見證涅槃的道路,就是四念處。
什麼是四念處呢?
在此,當比丘注意著身時,就觀照著身,認真地清楚覺照著,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當注意著受時,就觀照著受,認真地清楚覺照著,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當注意著心時,就觀照著心,認真地清楚覺照著,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當注意著法時,就觀照著法,認真地清楚覺照著,調伏當下對世間的貪與憂。
身念處(kāyanupassanā)
什麼是注意著身時,就觀照著身呢?
出入息念(ānāpāna-sati)
在此,比丘到森林中去,在樹下或空地上,盤腿而坐,身軀端直,置正念在臉前。他就覺照著入息,也覺照著出息。
①當入息長時,他知道:“我吸入的息長。”
當出息長時,他知道:“我呼出的息長。”
②當入息短時,他知道:“我吸入的息短。”
當出息短時,他知道:“我呼出的息短。”
③他學習:“我將在入息時,感知整個入息。”
他學習:“我將在出息時,感知整個出息。”
④他學習:“我將在入息時,安定的入息。”
他學習:“我將在出息時,安定的出息。”
于是,他覺照著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身,也觀照到身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僅只爲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身的存在。”
“有一個身體的存在,卻沒有衆生、或個人、或女人、或男人、或自我,沒有一樣是屬于自己的,沒有個人或任何東西是屬于一個人的。”(論)
他存有如此清晰的意識,在于知識與正念所需要的範圍之內,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注意著身時,這樣觀照著身。
“出入息念”(ānāpāna-sati)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禅修法門。它可以用來修“定”(samatha-bhāvanā),就是修習“禅定”(jhāna),或用來修“觀”(vipassanā-bhāvanā),或用來修習兩者,就是止觀。在四念處經的上下文裏它主要是修習禅定和注意力的集中,以鋪下基礎而再進一層次去修觀。它可以如以下一般地去進行:
經過時常練習“出入息念”而達到某種程度的定,或任何的一個禅定時,世尊的徒弟接下來檢驗“息”的來由。他觀到“出息”及“入息”是由四大因素的身體及其它的色根所構成的,例如五塵根等。由于五塵觸的助緣而生起識來,而識又有五蘊的其它叁蘊爲伴,就是:受、想及行蘊。因此,修禅者清楚地觀到:“在這個被稱爲個人的存在之中,並沒有一個自我或自己,卻只有由種種的條件所助緣而成的身體及心理的過程而己。”于是,他應用叁相來觀這一切現象,完全理解它們爲無常、苦及無我。
有關更詳細的”出入息念”資料可以參考《中部》118.62;或《清淨道論》第八品.3。
四姿勢
當比丘行走時,他知道:“我在行走。”
當站住時,他知道:“我在站住。”
當坐著時,他知道:“我在坐著。”
當臥著時,他知道:“我在臥著。”
“世尊的徒弟明白沒有一個生物或一個真正的自我在行走、站立等,只有一個語言的身影在說:“我走”, “我立”等。”(論)
清楚覺照(sati-sampaja
a)
比丘念念分明地走著去、走著來,念念分明地看著前、望著後,念念分明地伸著、屈著,念念分明地穿著衣、持著缽,念念分明地吃著、喝著、嚼著、嘗著,念念分明地拉著屎、撒著尿,念念分明地走著、站著、坐著、睡著、醒著、語著、默然著。
佛陀的徒弟在作任何動作的時候,他都很清楚地知道:①他的念頭,②他的好處,③他的職責,④真實性
不淨觀(pa
ikkūla-sa
a)
比丘對著這個身體,從腳掌以上,發端以下,受皮膚包著的種種不淨,做這樣的觀察:
“在這個身體上,有:頭發、毫毛、指甲、牙齒、皮、肉、肌腱、骨頭、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和尿。”
譬如,有個雙口的糧食袋,裏面裝滿了種種的谷物。如:谷米、綠豆、牛豆、芝麻和糙米。一位視力正常的人士,打開袋子來察看。他看到:“這是谷米,這是綠豆,這是牛豆,這是芝麻,這是糙米。”
比丘也是如此一般地在觀察這個身體中的不淨。
四大元素(dhātu)
無論是站立或走動,比丘都得對著這個身體的一切元素作如此觀察:“在這個身體上,有: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和風元素。”
譬如,一位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弟子屠了牛,坐在四大道交叉的十字路口,把它割切成一片一片的。
比丘也如此一般地觀察這個身體的元素。
譬如屠牛者飼牛,牽牛至屠場,捆好它放于屠場上,殺其牛。從見牛的被殺而死,直至未曾割截它的肉成爲一片一片之時,他對“牛”的概念還沒有消失。但到了割截了它的肉成爲碎片而坐下來的時候,他對“牛”的概念便消失了,而産生了“肉”的概念,他決不會這樣想:“我賣牛,這個人來買牛。”反之他如此想:“我賣肉,這個人來買肉。”同樣的,在一個充滿愚癡的世間,不管是比丘或在家人,生物、人、個人等概念將不會消除,直到他無論是站立或行動時都能在內心仔細剖析其身休,並依據其組成的元素作觀想爲止。一旦他作如此觀想後,“個人”等之概念便會消除,而他對四大元素觀想的信念將更穩固而確定。
《清淨道論》第十一品,2
墳地修定
①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一、二、叁天後的屍體膨脹、青淤、膿爛,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和定局。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②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被烏鴉、老鷹、狗、豺或多種不同種類的蟲齧食啖的屍體,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和定局。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③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骨骼尚由肌腱所結締著,仍有血肉的屍體,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和定局。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④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骨骼尚由肌腱所結締著,無肉卻仍有血的屍骨,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和定局。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⑤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骨骼尚由肌腱所結締著,已無血肉的屍骨,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和定局。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⑥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已失掉肌腱的骨骼,骸骨四下分散,一處手骨、另一處是腳骨、又一處是胫骨、再一處是股骨、又一處是胯骨、脊椎骨、顱骨的屍骨,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和定局。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⑦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骸骨白如貝殼的屍骨。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⑧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陳年骨堆的屍骨,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和定局。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⑨比丘見到抛在墳墓間,骸骨銷蝕成灰的屍骨,于是他如此覺照自己的身體:“我的這個身體也有這樣的本質和定局。最終免不了也會變成這樣子。”
于是,他覺照著自己的、他人的、或雙方的身體,也觀照到身體的生因、滅因和生滅因。僅只爲了知識和覺照的需要,才覺照:“有身的存在。”
他獨自而居,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
比丘注意著身時,這樣觀照著身。
《長部》22
身至念的十功德
當一個人已修習身至念,循序漸進,經常修習,並養成習慣,那他的基礎將是穩固而確定,增強和圓滿的。他將獲得預期中的十項功德。
①他超越了樂與苦的感受,不爲苦受製服,並在苦受一生起時即刻征服它。
②他戰勝恐懼和憂慮。不爲它們所製服。當恐懼和憂慮一生起,他即能立刻征服它。
③他能忍耐寒與熱、饑與渴,風吹日曬以及虻、蚊、風、炎、爬行類的侵襲。任何惡毒的中傷和毀謗,以及身體的疼痛,雖然它等皆是刺骨的、尖銳的、酸苦的,不舒適的,難受的,甚至是危害生命的,他都能忍受。
④在毫無困難之下,他能輕易及隨心所欲地享受那淨化人心的四禅定(jhāna)。甚至在此即給予快樂了。
六神通(Abhi
ā)
⑤他可能會獲得各種“神變”(iddhi-vidhā)。即:以一變多、以多變一、顯身、隱身、穿壁、穿牆、穿山好像在虛空裏來去自如一般;在地裏出沒好像在水中來去自如一般;涉水時有如走在地上而不沈沒。在空中盤腿來去如附翼的鳥、有大神力有大威力能以手扪日月、以身所能達的乃至梵天世界。
⑥憑著超人清淨的“天耳”(dibba-sota),他或許會聽到遠方、近處、天界與人間的聲音。
⑦憑著心念,他可能會獲得“洞悉其它有情及輩份之心”(parassa-cetopariya-
ā
a):有貪心,他知有貪心;離貪心,他知離貪心;有瞋心,他知有瞋心;離瞋心,他知離瞋心;有癡心,他知有癡心;離癡心,他知離癡心;平靜心,他知平靜心;散亂心,他知散亂心;廣大心,他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他知不廣大心;有上心,他知有上心;無上心,他知無上心;有專心,他知有專心;不專心,他知不專心;解脫心,他知解脫心;不解脫心,他知不解脫心。
⑧他“隨念到許多生的宿住”(pubbe-nivāsānussati-
ā
a)。即所謂: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
《覺者之言 第七道支 正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