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譬之大流水止,波浪不興。
庚六 辨妄想相
辛一 長行
壬一 佛許說
“複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余菩薩摩诃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緣起種種相、妄想自性行不複妄想”。
以前所說種種妄想,尚未專明,故此告以許說種種妄想差別之相。通者,此差別相貫通諸妄想也。妄想能離,自覺可證,由此善觀察凡外所通之妄想,能取所取之心皆息,則于緣起諸法不再有妄想矣。
壬二 總標
“大慧!雲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謂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
此總標十二種差別妄想,菩薩皆應通達。
壬叁 別釋
“大慧!雲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是名言說妄想。大慧!雲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性,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是名所說事妄想。大慧!雲何相妄想?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雲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大慧!雲何自性妄想?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大慧!雲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大慧!雲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大慧!雲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大慧!雲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大慧!雲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大慧!雲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大慧!雲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于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诃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先別釋十二妄想相,後誡菩薩莫計著。十二相者:第一妄想,謂在音樂歌誦言說上起計著。第二、謂在聖智所知離言說諸法實際上,依佛方便假立言說,在所說之事上計著。第叁、謂在諸佛菩薩所證離言實際,不了唯心,起五陰、四大等一切法自共相計著。第四、謂貪利計著。第五、謂此一法自性如此,決定不同于別法,于法之自性計著。第六、謂在因緣上分別有無,因中有果無果,而起因緣有無計著。第七、謂計著四句見,唯自己之見爲獨一無二。第八、謂計著我我所與心相應而起──成、即相應義。第九、謂諸法由何因緣,或無因而生,于生計著。第十、謂一切法之本有一無種無因無生而自有者,本無生故,計著不生。第十一、計著諸法爲我之所有,如針穿線,線爲針之所有。相續者、相屬義。第十二、計著有能縛所縛及能解所解者。由此十二差別妄想,凡愚不達唯心,計有計無,如依緣起而生妄想,如見種種幻物幻身,妄計分別。然幻無差別,故非異;由種種計而有差別,故非不異。是故菩薩于幻不應計著。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心縛于境界,覺想智隨轉,無所有及勝,平等智慧生。妄想自性有,于緣起則無,妄想或攝受,緣起非妄想。種種支分生,如幻則不成,彼相有種種,妄想則不成。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妄想無所知,于緣起妄想。此諸妄想性,即是彼緣起,妄想有種種,于緣起妄想。世谛、第一義,第叁無因生,妄想說世谛,斷則聖境界。譬如修行事,于一種種現,于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譬如種種翳,妄想衆色現,翳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譬如煉真金,遠離諸垢穢,虛空無雲翳,妄想淨亦然。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建立及誹謗,悉由妄想壞。妄想若無性而有緣起性,無性而有性,有性無性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緣起,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知爾焰,彼無有差別。五法爲真實,自性有叁種,修行分別比,不越于如如。衆相及緣起,彼名起妄想,彼諸妄想相,從彼緣起生。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想,成已無有性,雲何妄想覺?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種種現,清淨聖境界。妄想如畫色,緣起計妄想,若異妄想者,則依外道論。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離二妄想者,如是則爲成”。
心爲境界所縛則爲妄想,了知無所有相,即是佛之平等智慧。次明種種取執皆妄想有,非緣起有,故緣起非妄想。次以幻喻,種種支體雖有幻相,而實不成,奚爲分別?次言起種種妄想相之過,皆由心爲妄境所縛,妄想不能了知,故于緣起妄爲分別,實則妄想處即緣起,種種妄想皆不于緣起中起。次明二谛之外更無第叁,計之即是外道無因生論。世谛之妄想斷,即第一義谛聖智境。譬如修觀行者,于一境中觀水、觀火皆可觀見,喻妄想種種相心現無實。又如翳目視衆幻色,喻妄想于緣起中生諸相。譬如煉真金四句,喻妄想、緣起二性清淨,顯圓成自性也。次言但離妄想,非無緣起,計有計無,皆由妄想之壞。進明緣起亦不可得,妄想若無,有漏之緣起法亦隨而滅。若無妄想仍執有緣起者,則是無有而有。若明緣起法仍尋名執相,仍是不離妄想;若知妄想所依緣起一切不成,則妄想度盡而爲清淨第一義智。在世谛說、妄想有十二種,隨六塵境界而緣起。若在自覺境上無有差別,故五法、叁自性名言安立雖有差別,若修行者觀察皆是真如,以皆離妄想故。若依于緣起而妄計種種名相,則妄想皆依于緣起而有,得自覺聖智善爲觀察,知叁自性皆無有自性,雲何妄起分別?故知妄離則性即叁無性。種種清淨境界亦妄想現,妄想無實,猶如畫色。不了緣起而起妄想,則墮于外道論,故有能妄想之妄想及所妄想之外境、和合而生妄想妄境;若離此能所二分別,則離二自性而顯圓成矣。
丁二 大菩提果
戊一 自證智
己一 聖智一乘門
庚一 請許
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達佛法”。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前共涅槃果明二乘亦隨分證,然不同如來涅槃者,因實見有叁界生死而生厭離,趣證生空涅槃。所以佛即從共果上廣說緣起及常皆是唯心假立,說無二乘所證之法,亦無能證四果之人,將二乘未究竟之執著,皆蕩盡無遺,就此可以回向入于大般涅槃。以下乃專明大乘之大菩提果,大菩提果、即是自覺聖智,亦即法華佛之知見,此如來極果不同二乘及菩薩。雖諸法性相法界常住,本來如是,然未得佛智,終未究盡。所以大果非二乘所能得,菩薩亦有無明未盡。此科複分爲二:曰自證智,有四門。曰利他智,有廿一門,明大乘利他方便種種無盡也。今先說不共二乘之菩薩成佛自證果、初聖智一乘門。
大慧菩薩所問自覺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正是菩薩有自得智、無師智者方能成就。不由于他者,顯聲聞、緣覺必須聞佛音聲觀察四谛、十二緣起,即獨覺亦必藉心外他境而悟。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說
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诃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于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大慧!雲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雲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余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此佛正說自覺聖智及一乘覺體相,皆過去諸佛之遺教流傳,前授後承,無逾于此。妄想無性,乃修行克果之正觀,亦此經之綱領。蓋妄想分別由執著名相,離名絕相,法性本空了不可得,所以菩薩即此不由于他了不可得之處,頓超悟入。此離妄想,即顯大乘之定慧法,獨靜自覺,非外道如石壓草之定力所及。自然覺悟,同佛知見,曆升諸地而入佛境,是名自覺聖智行相。此明菩薩發心,即通佛慧,然非靜如土木而廣修無所修而修之萬行焉。梵語菩提,古譯爲道,玄奘法師正譯爲覺。此處一乘道覺,蓋雙舉之。大乘法爲最上上乘,爲不共法,又赅括一切法,故曰一乘。蓋以其能取所取之妄想不生,即是前雲妄想無性,而無分別智與諸法實際如如相應,無有乖礙。此乃大乘妙智,二乘望而莫及,外道、梵天更難攀緣;故如來乘無上甚深,斯爲第一。
壬二 問答一乘覺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叁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複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故說叁乘。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叁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已、複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衆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前來佛答自覺智、一乘覺之義,大慧無不通達。唯既說一乘矣,何故仍有叁乘安立?佛答以爲實施權之設教也。蓋二乘須待佛法戒調伏,寂靜離妄,非己力而得解脫也。複次、爲智障及業習氣不斷故,但破人我執未破法執故,但離分段生死不離變易生死故,爲二乘而說叁乘。倘能離去以上過患,則可從小入大,除去所耽迷之叁昧味著,即于所證境界而悟,發菩薩心,趨達佛地。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爲一乘;引導衆生故,分別說諸乘。解脫有叁種,及與法無我,煩惱智慧等,解脫則遠離。譬如海浮木,常隨波浪轉,聲聞愚亦然,相風所漂蕩。彼起煩惱滅,余習煩惱愚,味著叁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複不退還,得諸叁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首四句明因有種種相待之法,故說諸乘。乃至有心轉至解脫則遠離十二句,明乃至有能乘所乘、能起所起、能取所取之心,皆非究竟。若一切妄想不生,則能乘之人、所乘之乘,皆由于分別建立,離此擾繞,故說一乘。所以對一乘之如來乘而說有種種乘者,爲引導衆生故,爲解脫衆生故。要以達法無我,遠離二障,得無分別平等智,入叁解脫門,一切解脫。譬如海浮木至得佛無上身十六句,明二乘如海中浮木,逐波浪而轉動無定,喻其愚智不了境界唯心,便爲無明境界風飄蕩;煩惱雖滅,余習仍在,所以二乘不過得到滅受想定耳。然二乘非外道可比,以二乘已得不退轉,外道仍須退墮;二乘已能斷惑,外道但伏惑故。故二乘只可名得叁昧身,不能謂爲得菩提身、法身。雖經劫壞,安然不動,如醉叁昧之酒不能清醒,非醒覺大乘法不能成佛。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