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義記(卷第叁)
太虛大師講述
十四年夏在甯波天童寺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叁
己二 意生身相門
庚一 誡聽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意生身分別通相,我今當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意生身相,明佛菩薩得神應大用與二乘不同。佛不待問而直告誡聽者,以前在修行方便門已略明,此再從證成地位而說其差別相也。
庚二 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總標
佛告大慧:“有叁種意生身。雲何爲叁?所謂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進相,得叁種身”。
意生身者,以變化身譬同意識,想到何方即到何方,無空間之阻礙;想到萬年即到萬年,無時間之隔斷。譬如吾人念佛,想依正莊嚴之極樂世界,即現心中;又如讀至法華授記弟子當來成佛,一若各各刹土宛在眼前,此從喻立名也。從法立名,則廣義之等無間義,八識皆曰意;狹義之意,屬于六七二識。到菩薩位轉識成智,並非滅此二識。蓋二識上分別二執全斷,俱生執亦隨分斷除,與智相應之意心王,轉成清淨末那意識,現諸化身。佛果上八識全轉,湛然相續,即爲自受用身;由七識現他受用身;前六識現種種化身;故意生身通于佛及菩薩。叁種身相之第一種,初地至七地可得;第二、八至十地可得;第叁、唯佛獨有。然十地亦分得,明得如實修行一乘法者,漸增上地而得叁身。
壬二 別釋
“大慧!雲何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叁、第四、第五地,叁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是名叁昧樂正受意生身。大慧!雲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叁昧及余叁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刹大衆,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雲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叁昧樂正受意生身原爲初地至七地得,此舉中而攝前後也。蓋平等正受叁昧樂,在叁、四地才顯,所以發光、焰慧表其光明熾盛。由是自心所現種種之相,絕不分別,心無動搖,不爲識浪所轉,了一切法無性而能現身無礙。雖然安住叁昧,而常上求下化,皆是此意生身功用。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者,七地以前修行,尚須用功以自精進,至八地觀行成熟故,于無相觀中得無功用行,了知第一義空。身心轉變者,轉我愛執藏之根本依,故得無量叁昧及無量相好、神力、自在、光明而迅疾如意。雖非四大造色之身,而現身土分分具足;雖現相好,猶如幻、夢、影、像。通達諸法即心自性,唯心爲性。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者,遍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而現佛身,乃至異種異類之身,隨感而應。無行作者,言不假造作功用之境界。自證稱性圓滿無漏功德,與十方叁世諸佛,平等平等。
壬叁 結勸
“大慧!于彼叁種身相,觀察覺了,應當修學”!
叁種身大用如是,應觀察而覺了,覺了而修學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非我乘大乘,非說亦非字,非谛、非解脫,非無有境界。然乘摩诃衍,叁摩提自在,種種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如來乘無乘相可得,非音聲、非文字所建立,非所證得之谛,非能解脫之智,非一切無所有之無相境;雖一切皆非,而一切皆是菩薩及佛乘。此大乘種種正受,種種自在,種種意生身等,因行具足,果海莊嚴,一切皆非,即是妄想無性,即是無有分別,即乘一乘大乘。正如心經所謂: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涅槃菩提、無不得成。又前四句、起信論所謂如實空,後四句、則如實不空。真俗圓融,空有雙照,大乘法門,依此而設。
己叁 五無間業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世尊!雲何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造五無間罪業,必墮無間地獄。阿鼻、梵語,華言無間,此經譯爲無擇,受苦無間義。名業曰無間者,因以果而得名,此六離合之有財釋。造無間業衆生,不能成佛,現生不能解脫,而佛何言此等男女不墮獄耶?
庚二 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標名
佛告大慧:“雲何五無間業?所謂殺父、母、及害羅漢、破壞衆僧、惡心出佛身血”。
此先標五無間業之名。
壬二 別釋
癸一 內五無間
“大慧!雲何衆生母?謂愛更受生,貪喜俱;如緣母立。無明爲父,生入、處聚落。斷二根本,名害父母。彼諸使不現,如鼠毒發,諸法究竟斷彼,名害羅漢。雲何破僧?謂異相諸陰和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爲破僧。大慧!不覺外自共相,自心現量七識身,以叁解脫無漏惡想,究竟斷彼七種識佛,名爲惡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無間事者,名五無間,亦名無間等”。
此對自己內心所作無間事言。謂貪愛潤生,貪喜相俱,滋養衆生招生死之業種,喻愛是母,殺母、即殺此貪愛也。又、無明爲父者,因無明爲發業之惑,故喻爲父,殺父者、即殺此無明也。此二煩惱爲牽自心受生死身之根本,故須斷。諸使不現者,言十使隨眠隱而不現,有時爲境緣所搖動,仍然發現,如鼠毒然,隱後仍發。故于諸煩惱使,究竟拔斷,令不再生,正如害不起惑無生之阿羅漢。五陰衆法,和合聚生,喻和合僧;——無有異相可得,亦無和合,故喻如破僧也。佛爲覺義,衆生有漏八識皆有妄覺,因不覺知自心現量,取心外之自共相故。以無漏之叁解脫觀智,斷此惡覺。惡覺喻佛,出佛身血,喻除去其煩惱漏法,乃轉識成智而非斷滅也。無間等,言現身實證平等解脫。
癸二 外五無間
“複次、大慧!有外無間,今當演說。汝及余菩薩摩诃薩聞是義已,于未來世不墮遇癡。雲何五無間?謂先所說無間,若行此者,于叁解脫——不得無間等法。除此已,余化神力現無間等;謂聲聞化神力,菩薩化神力,如來化神力。爲余作無間罪者除疑悔過,爲勸發故,神力變化現無間等。無有一向作無間事,不得無間等。除覺自心現量,離身、財妄想,離我我所攝受,或時遇善知識,解脫余趣相續妄想”。
外五、蓋對內五而言。衆生愚癡,或不明內五之密意,而亦實造五無間業,誤爲解脫。造外五無間,定墮無間獄。除佛叁乘聖者方便權現,爲令衆生除疑悔過,神力示同造業者外,未有實造而不獲報者也。然而如有覺知唯心所造,離內外法,離能所取,現雖不得解脫,來世亦可遇善知識,妄想不生而得解脫。悟無間獄亦是此心,墮而不墮。如昔阿阇世王,業報成熟,獄境現前,覺得水火寒熱罪器諸苦,發大怖畏,生忏悔心,蒙佛開示,悟五蘊空,心意清泰。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話偈言:“貪愛名爲母,無明則爲父,覺境識爲佛,諸使爲羅漢,陰集名爲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表內無間業,次第斷諸惑,假名爲五無間,故不入獄。雖未重頌外無間業,然而可以反證實作者必墮獄。
己四 諸佛知覺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佛之知覺。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覺”?
佛之知覺,即諸佛體性之自覺聖智。以此正明大菩提果,故請佛說之也。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爲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
佛之知覺,斷人我、法我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了分段、變易二生死,斷根本、枝末二煩惱。若二乘能得之者,亦佛矣。此正說一乘之果覺。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頌意同于答語,誡諸菩薩善巧了知。以上諸佛知覺門竟,亦即大菩提果之第一自利智四門竟。明佛自證菩提果乃無上之果,一切現證自利,最圓滿,最究竟。
戊二 化地智
己一 四等密意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衆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曼陀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鳥,釋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經說”?
前明如來實智不可思義,菩薩學佛者以得此佛果而爲究竟。然大乘自證必化他,故大果上有種種權巧方便利濟衆生之妙智。下一門明果上化他大用亦不可思議,是故實智爲體,權智爲用,佛果功德,無量無盡,如法華方便品贊歎佛之二智雲:假使滿世間舍利弗猶稻、麻、竹、葦之多,亦不能測度之。法身大士如彌勒,猶須請問。如文殊,亦不過推往事而言。可見二乘對于菩薩,前地對于後地,乃至等覺對于佛境,均有莫明之妙。但菩薩達佛密意,亦能用佛之所用。佛之利他,譬喻、方便廣爲假說有無量差別,有無窮委曲,所謂“叁藏、十二部教義無非荊棘,千七百則公案皆是葛藤”,要須——透脫得過,乃能應用無礙。今者大慧當機,爲後來修行者方便,一一要抉擇顯了之,使知由證妙果,有斯妙用,而起盡虛空遍法界不思議大行願。菩薩因中發菩提心,以方便爲究竟,見無量無邊世界衆生纏縳煩惱沈埋生死故,救濟之心亦無窮盡。如法華壽量品明種種度衆生無有休歇,不問果前果後。所以菩薩應善覺知如來權巧方便秘密之藏,則以佛事門中、隨手拈來,皆成妙用,事事皆不思議利樂。
大慧恐後來衆生于我是過去一切佛句,隨言取義,將疑爲十方叁世只有一釋迦成佛,世界衆生將無成佛之分,同于外道不平等因。又、過去世受金輪王、象、鳥、帝釋、外道、仙人、種…
《楞伽經義記(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